天天看點

啟明創投對話創新藥企:從0到1,從1到100,創新藥企業如何生長?

作者:動脈網

2021年12月30日-31日,啟明創投CEO雲端峰會成功舉辦。

峰會上,加科思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印祥,北海康成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群、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唐豔旻,啟明創投執行董事陳侃就《創新藥企業:從0到1,從1到100》這一主題,圍繞創新藥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從産業和投資的角度,進行了深度的讨論和交流。

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們總結了如下幾點:

1.堅持自己更相信的事情。創業和企業發展過程有很多誘惑和挑戰,堅持初心不動搖是成功的前提。

2.緊盯核心目标才能走到重點。在不同階段,關注點可能略有差異,但是一定要朝着最初設想的終點前進。

3.團隊是基于共識和目标凝聚在一起。很多朋友合夥創業的公司未必走得很遠,但基于共識、共同目标的團隊一定有凝聚力和戰鬥力。

4.不要刻意追逐風口。生命科學行業不像網際網路行業一樣,擁有指數級增長的特性,不要盲目跟風,穩紮穩打,方能行穩緻遠。

完整的對談記錄如下。

從0到1靠研發,也要抵禦市場誘惑

啟明創投執行董事陳侃:想請兩位結合自身的經驗,分享一下把企業規模做大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戰。

加科思創始人王印祥:我2003年從博士後出站,回國建立了貝達藥業,從0開始,從30平方米的實驗室租賃做起。再進入臨床階段,因為當時中國沒有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是以所有創業公司都必須自己去做生産。2006年2007年,臨床二期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facility(生産設施)。2010年産品快到臨床三期的時候,我們決定建立市場和銷售團隊。

這是一個邊幹邊學的過程,是企業從研發到生産再到市場銷售轉型的過程。對制藥公司來講,從0到1比較純粹,主要靠研發。而從1到10的過程中開始有了生産、銷售等,在管理方式、激勵機制、考核名額等内控上有非常大的差别。

加科思從2015年成立至今,正處于從0到1的過程。在國際化方面,中外營運思路不同,跨國人員的管理等問題都曾經給我們帶來了新挑戰。

北海康成創始人薛群:作為一個從0到1的企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不是想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在方向明确之前,企業需要抵禦市場的誘惑。

根據今天的環境來做關于明天、未來的決策往往是不準确的,這需要我們有定力。并且找到一個好的投資方也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是資金提供者,也是志同道合的參謀、奮鬥路上的支援。

啟明創投執行董事陳侃:Amy總作為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能從投資人角度分享您是如何看待這些企業的嗎?

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唐豔旻:我做投資近20年,經曆了中國投資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周期。從投資角度來說,我們在挑選項目時,對項目都是有畫像的,其中有幾個因素非常重要。

首先是團隊,創始人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公司的發展速度與其密切相關。

從個人角度而言,創業者需要有一個strong mindset(強大的心态)。創業是難事兒,從早期科研到人員組建,以及最難的市場化問題,包括整個國家政策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都需要科學家和創始人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能夠堅定方向,奮勇向前。

其次是技術具有先進性。較之其他企業,加科思具有先發優勢,較早地進入了first-in-class(同類首創)項目的道路,并且專注于研發變構抑制劑,做到全球前三。這不僅讓企業具有差別度,同時也是和跨國企業達成交易的前提條件之一。

從“科研者”轉變為“創業者”,了解團隊協作是最大挑戰

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唐豔旻:從“科研者”到“創業者”這樣的角色變換,以及公司從小到大的成長,這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加科思創始人王印祥:團隊建設和管理是最大的挑戰。研發雖難,但卻是我們熟悉的領域。生産跟市場銷售我們就比較陌生。好在國内整體環境很好,比如生産,我們一方面自建,另一方面部分委托,這樣就有了緩沖地帶。但跨出國門後,企業在海外的辨識度低、團隊招募難,銷售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我個人的經驗是市場、銷售建團隊的領頭人非常重要,因為市場銷售的領頭人能夠把一個團隊帶過來,幫助企業快速上路。

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唐豔旻:從大的pharma裡面出來,回國創立小的Biotech,各位覺得最不适應的是哪一點?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北海康成創始人薛群:這個問題很好,其實我們有很多案例可以去分析。從健贊到北海康成,這四年我在中國組建了一個團隊。2004年我回國,那時健贊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罕見病更是鮮為人知。要把這些在跨國企業優秀的管理團隊吸收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健贊,難度不言而喻,是以我一直都認為建造團隊是創始人最重要的看家本事。

當時我覺得找好切入點比較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解決的方式是找準适應症,從适應症反向倒推,先提問題再去找解決的辦法,從病入手。

在做北海康成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營造生态,也在推動各項政策往前發展。比如《中國藥品管理法》起草期間,我們參與了罕見病部分内容的起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罕見病臨床指導準則的起草工作我也參與了。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新的嘗試,而這在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加科思創始人王印祥:真正的考驗源自内心,在建立公司時不能百分之百确信自己的選擇。

當年第一次創業做創新藥時,連業界的一些知名公司都還沒開始行動,這讓我們産生了動搖,感覺看不到希望。但好在我們都沒有放棄。

成立加科思的時候,我們壯着膽子喊出要做全球前三的口号,其實心裡也猶豫過。後面我們選項目還是認準first-in-class(全球首創新藥)不動搖。2022年我們有多個項目會進入臨床階段,其中大概有一半在IND階段能做到全球前三。

給創新藥創業者的建議:一定要做自己更相信的事情

啟明創投執行董事陳侃:兩位是資深的創業者,Amy是非常有經驗的創始人,能否從你們過來人的角度給還在0到1掙紮的那些Biotech或者在奮鬥的Biotech的創始人一些建議。

加科思創始人王印祥:對于創始人而言,要做自己熟悉的東西。隔行如隔山,機會性創業很危險。你認為看到了機會,但你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這是比較危險的。

北海康成創始人薛群:第一,在融資過程中對待資本要謹慎。熱錢湧入會伴随各種誘惑。非專業基金所追求目标往往會跟創始人有差異,處理不好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請神容易送神難。

第二,生物醫藥團隊到了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大的波動調整,創始人要有心理預期。好朋友來創業不見得大家能一起走完全程。如果要遷就熟悉的感覺,而不及時調整疊代,将會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做自己更相信的事情。do what you believe,如果沒有這一點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啟明創投投資合夥人唐豔旻:我從投資人的角度分享下。原來基金裡面既有做IT的,也有做BT(biotechnology)的,我們經常會比較這兩個團隊。從爆發性上來說,IT經常會是在一兩年内跑出千億級的公司,但BT不會一下子爆發到這麼大的規模。

同時從結果來看,雖然BT公司沒有那麼多一夜暴富的情況,但是其失敗的比例也遠遠低于IT。這裡面說明一個問題,很多公司發展過程曲折,但是隻要再稍微堅持一下,像二位說的,do what you believe,跨過這個坎兒,後面就會有一個新的天地。百分之七八十的Biotech公司都會出現的情況,這是我特别想跟創業者分享的。

第二個,也是跟二位剛才說的一樣,就是做你熟悉的領域。中間不要來回換賽道,不要盲目跟風。大家都追求所謂新出來的技術,但對新技術一知半解,經常是看到國外有個什麼樣的項目,國内有一個山寨版的就去投了。這種跟風投出來的東西,品質都是大打折。

還有一點就是政策非常重要。外部環境是一個非常複雜、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建議大家在日子相對好過的時候,不要把估值看得太緊,盡可能讓自己的糧食充足一點,居安思危。

最後需要我們目光放遠,合理安排資金。哪怕是已經上市的公司,也要再往後看幾年。如果自己的商業能力不足以讓公司實作收支平衡,良性地循環起來,那我們的資金籌措永遠是擺在CEO面前最重要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