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12條:珍珠丸

珍珠丸,又稱珍珠圓,起源于四川都江堰,四川方言又稱"酒飯圓",米飯就是米飯,珍珠丸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湯圓:湯圓是燒水煮熟,珍珠丸是蒸熟。

第12條:珍珠丸

西米珍珠圓

清末年,一位名叫張赫榮的廚師,他把紅糖芝麻湯包成半熟的米飯,然後用火蒸幾分鐘取出,蒸出湯圓,滿滿圓潤,晶瑩剔透。風味甜美柔和,是必備的甜點,受到食客的廣泛贊譽。

張赫榮看到市場前景,熱湯圓,絕望了,成了賣家,全家去了省城成都,在首都西街(現中嶼街)租了一家店,開始專營蒸湯圓和八寶米飯。成都人口味鮮美,蒸湯圓是有競争力的口味,吃完後都知道龍抄、鈴餃、擔面都大不相同,風味獨特。經過客戶口口相傳,張赫榮的生意迅速蒸蒸日上。

生意不錯,自然要給小店取個名字,經常來餐廳有一個名字"珍珠湯圓",取其形狀、形狀如珍珠的意思;有熟悉書法并寄信的,"珍珠圓子"的招牌挂着,沒幾天就上門了,從每天400多到一千或不夠賣,張赫榮每天隻能向買家道歉:"對不起哈,明天請早點。"此時,珍珠圓子聲名鵲起,家喻戶曉。

第12條:珍珠丸

珍珠丸

張赫榮聰明,思維活躍,他品嘗了來唐元的生意後受到啟發,一個接一個的将珍珠圓的風味加入黑芝麻、紅豆沙、泥漿、月桂花、蜂蜜;将米飯換成雪白的圓形西米,蒸得更清澈,更像珍珠。後來,張赫榮按照葉兒的甘鹹風格,獨特地加入鮮肉、火腿、金鈎、培根等鹹珍珠圓潤,甜味細嫩,鹹味清爽濃郁,甜鹹味搭配,品種繁多,食用時免費贈送紅白茶,清爽爽爽, 但也受到食客的歡迎。

第12條:珍珠丸

用于肉類餡料的鹹珍珠顆粒

張赫榮不僅注重圓盤的品質,還把多年經營所積蓄全部投入到改善餐廳裝修和餐具口感上,小碗藍瓷、黑漆筷子、八張仙女桌、官帽椅,整店古色古香,整齊典雅。四川将軍熊克武去之後,嘗了一口珍珠圓子後非常高興,贊美的名字不是假的,重新欣賞張槎榮百大洋,這時,四川軍、政、工等各界從上層的宴會,都會有窮人點珍珠圓,為自己宴會增添光彩, 商務紅風景,珍珠圓子也到了巅峰期。

第12條:珍珠丸

湖北、江西将做珍珠丸

1956年,公私合營,珍珠圓子與"永祥甜品店"合并,至今仍以"珍珠圓"為标志,此時張赫榮已經老了,成功了,主廚是兒子兒媳二人,生意依然火爆,省外品嘗者沒完沒了。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物資短缺,農作物收貨不足,原料切斷,珍珠圓子名存,賣其他零食,然後悄然消失。直到1981年,由張槎榮主持的第三代,珍珠園子在東風路旁邊的大慈恩寺一座古典建築中重新出現,更名為"珍珠圓子餐廳",除了手持标志——珍珠圓,還增加了40多種風味小吃,一樓出售休閑客人, 二樓經營套餐和宴會,一個時間也是城市。1990年,明珠元子榮獲特色小吃金獎,92年獲得"成都名小吃"稱号,1995年被貿易部授予"老中國名"。但1990年代以後,因為城市發展,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築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層建築,珍珠圓子又消失了,是以不知道該去哪裡。

一家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商店,經過社會變革,沉沒後的幾次,終于走到了盡頭。不過,這道菜并沒有失傳,很多經營甜品的企業競相模仿,酒店餐廳也不斷創新改進,在天府王國遍地開花,雖然還是以成都的珍珠圓為正宗,但也出現了不同風味的珍珠圓,最終形成了川東、川西、民俗三大流派, 每個都有特殊的優勢,味道不錯。

第12條:珍珠丸

形狀像珍珠,充滿圓形

江西、湖北省也有珍珠圓,口中以鹹味為主,江西人以豬肉末細膩,蒸熟後蒸熟的米飯,除了豬肉能嘗到嫩滑的味道,還有十字架的顆粒狀酥脆感;我曾經在自己的小店裡賣珍珠圓,按照湖北的做法,雖然大部分都是北方食客,但不是因為它是大米不适應,而是很受追捧。這足以說明,無論是在四川、江西還是湖北,還是在全國範圍内,唯一衡量食物的就是味覺,這次洗禮,反複改進小吃,是智慧與靈感的結合,是當地飲食文化的無縫銜接模式。

特别是四川烹饪大師,素有儒家大廚張忠禹先生之稱,在傳統珍珠圓的基礎上,巧妙地調配了核桃、花生、蜂蜜車、糖冬瓜、芝麻、火腿等八種食材,手工打造了"釀造八寶珍珠圓子",将一道煙火小吃直接調到宴會的精緻水準, 但也使珍珠再次圓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