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國趙卿墓:施工部門極力阻止,多方争取才獲發掘,大批古墓被壓鐵路下

晉國趙卿墓:施工部門極力阻止,多方争取才獲發掘,大批古墓被壓鐵路下

趙卿墓全景

晉國趙卿墓:施工部門極力阻止,多方争取才獲發掘,大批古墓被壓鐵路下

趙卿墓出土銅鳥尊

太原晉國趙卿墓的發現是得緣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遇。

1987年7月太原第一熱電廠進行第五期擴建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了聯合考古發掘隊,在擴建區域配合基建進行考古發掘工作,7至11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勘探工作,共發現古代墓葬1350餘座,發掘了120餘座。至1990年年底共發掘了700餘座古墓。1987年11月第二次文物勘探時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東周墓葬,其中最大墓是M251及其車馬坑(原編為M252),其餘40餘座為中型墓葬。由于這批墓葬正位于電廠新設計的運煤鐵路側,而鐵路專用線是擴建工程的關鍵項目,是以施工部門極力阻止這批墓葬的發掘。經過多方争取,才獲許發掘這座大墓及其車馬坑,其餘一大批古墓都被壓在鐵路專用線下了。

1988年3月20日,趙卿墓的發掘正式開始,4月下旬之前主要是挖掘墓圹中的填土,4月20日墓葬填土中暴露出大量的河卵石與木炭塊,4月25日下午首次發現3件銅戈,4月28日在墓室的東北隅,第一件青銅禮器——蓮瓣形蓋方壺出土露頭。5月1日國際勞動節未休息,繼續堅持發掘工作。5月4日開始對墓室進行全面清理。6月5日墓葬清理完畢。墓葬的田野發掘工作曆時兩個半月。

趙卿墓的發掘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發掘伊始,風沙肆虐,寒風凜冽。5月中旬之後,風沙漸小,而烈日卻灼人難熬。深達14米的墓底,陰濕潮氣令人不寒而栗。在這樣的環境中,考古隊員每天要工作14一15小時,工作的強度和難度可想而知。由于發掘工地位于擴建區中心,聞訊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圍觀者最多時每天達幾千人,不僅嚴重影響正常的發掘工作,對文物的安全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王茂林同志得知我們的困難後,立即派十幾名武警戰士奔赴發掘現場值勤,夜以繼日,風餐露宿在大墓坑邊,保證了發掘工作的正常進行和出土文物的安全。

車馬坑位于墓葬的東北側,7月20日正式開始發掘,在此之前,已經組織民工清理了堆壓在車馬坑上的浮土。與墓葬發掘相比,清理車馬坑的工作難度更大,時隔兩千多年,木質古車早已腐朽,僅在填土留有遺痕,清理時稍有失誤或遭受水沖雨淋,車的遺迹即會毀滅。為此,我們在車坑周圍擴方掘了一道寬2、深3米的溝,并把露天的發掘現場用鐵管、篷布全部遮圍,其外輔之以排水溝渠,這不僅使車坑免遭風吹雨淋,而在淫雨季節,發掘仍可以繼續進行。8月12日,1号車清理完畢;9月16日,車坑全部清理結束;9月25日,馬坑清理完畢。趙卿墓及其車馬坑的田野發掘工作曆時半年有餘。

在清理發掘趙卿墓及其車馬坑時,在其周圍發現9座後世的墓葬。在趙卿墓東北角1.8米處,有2座已經坍塌的磚室墓,1座是漢墓,另1座是唐墓。漢墓的墓道及墓門朝北,唐墓的墓道墓門朝南,均為穹窿頂磚室墓,後者部分疊壓前者,在趙卿墓發掘前都已做過清理。車馬坑共被7座晚期的墓葬疊壓或打破,其中1座漢代磚室墓的墓室打破車馬坑的西坑邊,未毀及車,是以未做清理,漢墓墓道及墓室内的情況不詳。編号為1988M304的唐代磚室墓疊壓在車馬坑之上,墓道朝南,方形弧邊磚室墓中有少量随葬陶器。1988M504是1座豎穴土圹的戰國墓,在車馬坑中部偏南打破了車馬坑,并部分毀壞了10号、4号、5号和9号車。其餘幾座墓葬,則打破了車馬坑的西北角及北坑邊。上述墓葬,都另文報道,此處從略。

趙卿墓的随葬器物十分豐富,且無任何盜擾,儲存相當完整。各類随葬器物除個别因椁室坍塌略有挪位之外,絕大部分都保留了入葬時的原貌,甚至鼎内所實牲畜的骨骸也完好如初。如一件鋪首牛頭螭紋蹄足銅升鼎M251:605内,牲肉猶存。随葬的青銅器多達1402件,可謂“禮、樂、兵(含工具)、輿四類齊備”。各類青銅器的器類之多、規格之全都是非常罕見的,其中銅量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銅量。虎形竈系首次發現。特别是118件禮樂器,制作之精湛,紋飾之絢麗,堪稱稀世瑰寶。玉器中的絕大多數都系上乘佳作。車馬坑中的戰車種類多而且儲存完好。總之,這次考古發掘,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為研究東周禮制的變遷、車制的演化及青銅制作工藝,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摘錄自《太原晉國趙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著

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