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收複幽雲夢一場(四)

(四)宋收複幽雲的鬧劇

海上之盟與收複幽雲的行動,一開始就遭到朝中有識之士的激烈反對。

太宰鄭居中态度尤為堅定,他說:“澶淵之盟至今百餘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的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恐招緻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遺害不知凡幾。以太宗之神勇,收複幽雲,兩戰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

以後果如其言,“海上之盟”的最大赢家不是宋朝而是金國。金國通過“海上之盟”才真正強大起來。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海上之盟”就沒有以後的“靖康之變”,就沒有北宋的滅亡。而對北宋來說,聯金滅遼的戰略選擇犯了方向上的錯誤,得到幾座空城的所謂的勝利,代價過于慘重,這種勝利是個“慘不忍睹的勝利”。

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收複幽雲夢一場(四)

盟約簽訂後,阿骨打率領金軍很快攻下了遼中京,同時派粘罕出兵占領了西京大同。這時,阿骨打在關外把軍隊安頓下來,等待宋朝出兵攻燕京的消息。

宋朝卻遲遲沒有出兵。

原來宋朝“後院起火”,方臘在南方的起義讓宋徽宗焦頭爛額,宋朝隻好先派兵鎮壓方臘起義。方臘平了之後,童貫才率大軍揮師北上攻打燕京,雖然晚了很長時間,三年零八個月,可畢竟是出兵了。

然而童貫所率大軍連連潰敗,始終攻不下燕京,宋兵無力收複燕京,隻好求助金國,要求金國快些起兵,與宋朝夾攻燕京。

阿骨打非常氣憤,同時也對宋軍産生了一種蔑視。于是揮師南下直指居庸關,守關的遼兵聽說阿骨打率領金軍要攻關,放下武器打開關門讓金軍通過。金軍第二天進入燕京城,遼國丞相左企弓率領留守燕京的百官集合在鞠球場上投降,連炮衣都沒有掀開,說明面對金軍遼軍根本就沒想反抗。金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燕京城。

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收複幽雲夢一場(四)

在金軍占領燕京以後,宋朝為了收複燕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燕京城中與阿骨打交涉。由于宋軍沒有夾攻燕京,燕京是金軍攻占的,是以,金國提出宋朝除把原給遼朝的歲币歲絹全數交給金國以外,每年還需一百萬缗的燕京代稅錢。以粘罕為首的一些貴族,不贊成将燕京歸還宋朝,應以涿州、易州作為宋金兩國的分界。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阿骨打表示:“我與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信)也。待我死後,悉由汝輩。”這正是後來粘罕、斡離不等人率兵南下伐宋的原因。

最後宋不得不與金達成如下協定:金同意将太行山以東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于宋;宋每年向金納歲币(進貢)銀絹各20萬兩匹,另輸代稅錢100萬缗;平灤營不是五代時契丹的受賄之地,不在歸還之列。西京暫不還;宋同意金帶走燕地人口。

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收複幽雲夢一場(四)

對宋來說,這是個相當苛刻的協定。但是宋徽宋急于慶祝所謂的“勝利”,并沒有計較,就急着答應了。金軍滿載金銀财寶、圖書典籍,押解着幾萬燕京的各類工匠、年輕女子、青壯勞力浩浩蕩蕩一路向東去了,給宋朝留下了一座空的燕京城和周邊幾座幾乎空了的縣城。

盡管如此,宋徽宗仍然非常興奮,他認為自己完成了曆代老祖宗都沒有完成的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偉業,值得慶祝。于是先是把收複燕地有功人員晉官封爵,封童貫為豫國公,封趙良嗣為近康殿學士(二品)等,又宣诏全國大赦,同慶三天。最可笑的是,他覺得這些還不夠,最後在萬歲山刻了一塊石碑,讓自己的功績永垂青史。

宋徽宗意欲聯金滅遼,收複幽雲十六州,豈料過于高估自己,在已極度衰朽的遼軍面前仍然無法取勝,而金國在多次穿越長城的過程中,早就掌握了宋朝的山川險易和軍事防守,且因得到宋朝進貢的大量歲币、糧饷和軍費的補充而實力大增,又得到榆關以南的平、灤、營三州,占領着娘子關以南的西京,這如同建立了兩個長城以南的根據地,随時可以挺進中原。

在結盟之前,宋朝在金人眼中是個天朝大國,甚至存在崇拜的心理。金人在談判初期,并沒有進入關内在長城以南占領地盤的意思,但是通過幾年來談判中的頻繁接觸,金朝看到了宋朝毫無見識、被動拖拉、昏聩無能的本質,了解了其軍隊戰鬥力不堪一擊的狀況,這在某種程度上膨脹了金軍的野心。

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收複幽雲夢一場(四)

在遼亡後不久,便将剛剛托金人之賜收複的失地,徽宗君臣難以割舍的幽雲十六州再度拱手讓出,以後金更即揮師南下,滅亡了北宋。收複幽雲,實黃粱夢一場,最終連半壁河山也為金人所占。這曆史的教訓,值得永遠吸取。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