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元前221年衛國未滅,史書卻說秦統一了中國,有何必然性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另外舉個例子,當年曹丕廢漢以後,降漢獻帝劉協為山陽郡公,保留天子儀仗與漢室宗廟祭祀,然而即便如此,漢朝正式滅亡由曹魏取代也是不容否定的。當年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合建立秦王朝之時,衛國的确尚存,因為衛國君主的爵位仍舊還在,然而衛國也隻是名義上還存在着,根本就不能再算是個單獨的諸侯國了,

秦王朝建立之時的所謂仍舊存在的衛國,跟後來守着宗廟保留着天子儀仗的劉協其實也差不多,除了有一具有名無實的空殼之外,對于秦王朝的大一統根本就沒有任何妨礙。隻不過是近年來有些人為了博眼球,開始咬文嚼字故意進行曲解,認為當時衛國仍舊存在,是以秦始皇嬴政實際上并沒有完全一統天下。

公元前221年衛國未滅,史書卻說秦統一了中國,有何必然性嗎?

衛國也算是春秋戰國時代非常古老的諸侯國之一了,而且血統上着實高貴。衛國的初代君王康叔封是周文王的嫡出子嗣,當年周朝平定“三監之亂”以後封其為衛國之君。作為周王室的同宗諸侯,衛國也曾經強盛一時,然而東周時期衛國不斷衰落,甚至被狄人滅國。公元前659年在齊桓公的幫忙下,衛國遷至楚丘重建,但也從此淪為不起眼的弱質小國。

戰國時期的衛國早就已經是衰敗不堪,被夾在魏國、齊國、楚國等實力強悍的諸侯之間苟延殘喘,尤其是公元前254年,衛國被迫向魏稱臣,由原本血統高貴的周室同宗諸侯,變成了其他諸侯的附庸。戰國時期諸侯國内擁有爵位與封地者被稱為封君,而當時的衛君就是魏國的封君,是以當時的衛國,實際上已經淪為魏國的封臣,不能再被稱為諸侯國。

公元前221年衛國未滅,史書卻說秦統一了中國,有何必然性嗎?

魏國被秦國所滅之後,秦國将衛君的封地全部歸入了東郡,冊立姬姓的後裔衛君角為新的衛君,将其遷到秦國所擁有的野王縣一帶做他的衛君。要知道當時的野王縣也是秦的地盤,換句話說秦國保留了衛君的爵位名号,但衛君的住處都是秦國的家業。衛君的舊主子魏國被秦國給滅了之後,秦國就是衛君的新主,而衛君由魏國的封臣變成了秦國的封臣。

衛國的實力過于脆弱,根本就不足為患,秦國壓根就瞧不上,而秦國保留衛君的名号,将野王縣的角落賞給衛君繼續祭祀先祖宗廟,也隻是名義與規制上對衛國進行保留。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年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原本就是衛國人,在其被秦惠文王滅族之後沒有留下後嗣,秦始皇覺得衛國沒有威脅,而且感念商鞅之功是以保留了衛國的宗廟與名号。

公元前221年衛國未滅,史書卻說秦統一了中國,有何必然性嗎?

一方面,魏國被秦所滅以後,衛君被遷到野王,衛國在實際上就已經是不複存在了,當時天下沒有哪寸土地能夠叫做“衛國”;另一方面,秦始皇始終沒有像對待其他諸侯國那樣處置衛君,雖然衛國的土地悉數納入秦朝郡縣,可嬴政又保留了衛的名号、祭祀與宗廟。秦始皇的做法使得衛國得以“形死而魂不滅”,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又繼續“陰魂不散”了不短的時間。

曹丕讓劉協立都于濁鹿,不稱臣且受诏不拜,保留天子儀仗宗廟,行漢朝正朔,能代表漢朝依舊沒有滅亡,與曹魏同時存在麼?同樣的道理,秦始皇橫掃諸侯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是的的确确的,保留了衛國的名号也是事實,但當時天底下沒有哪個地方叫做“衛國”。當年衛國成為魏國封臣的時候,作為諸侯國的歲月實際上就已經結束,就更别說秦始皇時期了。

公元前221年衛國未滅,史書卻說秦統一了中國,有何必然性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