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的鑄劍技術,可謂冠絕天下。

吳越寶劍在當時,便已是千金難求之物。

如《莊子·外篇·刻意》中說:“夫有幹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意思是,今有吳越地方出産的寶劍,用匣子秘藏起來,不敢輕易使用,因為是至寶。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近現代以來,随着考古工作的展開,一批吳越青銅兵器出土面世,使我們得以目睹吳越神兵的真容。

其中,尤以1965年于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最為著名。

該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劍身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鸠(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

而最為顯目的是,該劍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紋飾。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越王勾踐劍

這樣的紋飾,也出現在了其它一些吳越青銅兵器上。

比如,1983年,同樣于湖北江陵出土的“吳王夫差青銅矛”,也是通體布滿了菱形幾何暗紋。

這些紋飾簡約而硬朗,極具裝飾性,而且無論如何擦拭都不會磨滅,附着力極強,似乎與現代的“電鍍”工藝相仿,引起了國内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它們是如何制作形成的?具有怎樣的文化意涵?遂成為國内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吳王夫差矛

據上海博物館、上海材料研究所、複旦大學等機構的研究發現:

1.這些菱形紋飾是在劍鑄造完成之後形成的。

2.從化學成分來看,菱形紋飾的錫含量高,銅含量低,并含有少量的鐵,專業學者稱之為錫基合金;

而銅劍基體則是銅含量高于錫含量,屬銅基合金。

3.菱形紋飾的氧化腐蝕程度遠大于基體部分,氧化腐蝕産物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錫。

4.紋飾與基體組織相同,均為樹枝晶結晶,表明紋飾區的形成有一個從液态到固态的鑄造凝固過程。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越王勾踐

研究者認為,這些菱形紋飾是在青銅劍鑄好後,用一種配有天然粘結劑和高錫合金粉末的膏狀物,塗在劍的表面,經加熱使合金成分擴散到青銅劍基體之中。

上塗料的部分即成白色,未上塗料的部分仍是黃色,這樣就形成了黃白相間、閃閃發光的菱形紋飾。

也就是說,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等青銅兵器上的菱形紋飾,本來是以黃和白為主體顔色。

但經過千百年來墓葬中腐殖酸水溶液的浸泡,青銅劍體和菱形紋飾由于耐腐蝕性能有别,進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黑和白灰相間的“菱形暗格紋”。

這些菱形紋飾為青銅劍身起了防腐與裝飾的作用,表明中國早在2500多年前,就掌握了金屬塗層工藝特有的表面合金化技術,可謂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大發明創造。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鑄劍大師歐冶子

不過,對于這個問題,也有學者提出了其它看法。

例如,有學者認為,這類器物上的菱形紋飾是先鍍錫,然後在錫的表面做特殊化學處理而成。

還有國外學者認為,兵器鑄成後,曾經用天然植物酸或天然酸性鹽蝕刻劍身表面,并可能采用了滲透、上釉和封閉工藝來制作菱形紋飾。

到目前為止,這些吳越神兵表面的“菱形暗格紋”背後的奧秘,尚未完全破解,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越王勾踐劍上的菱形紋飾,是如何制作的?背後有何文化意涵?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器上的網紋

至于這些菱形紋飾的文化意涵,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就更難搞清楚了。

對此,今天的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說法,例如——

有人認為,菱形紋飾是由魚紋演變而來,像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上就有類似的網紋,它們實際上反映了遠古先民對魚的旺盛繁殖能力的崇拜,即一種生殖崇拜。

也有人認為,菱形紋飾這種斜方形,代表的是古人“天圓地方”觀念中的“地方”,也就是表現土地的概念,反映了遠古先民對土地的崇拜。

還有人認為,菱形在上古時代表示的是北極星,古人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衆星都繞着它轉,是帝王的象征。是以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上出現了菱形紋飾,其實反映了古人的北極星崇拜。

對以上說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