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铸剑技术,可谓冠绝天下。

吴越宝剑在当时,便已是千金难求之物。

如《庄子·外篇·刻意》中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意思是,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是至宝。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近现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一批吴越青铜兵器出土面世,使我们得以目睹吴越神兵的真容。

其中,尤以1965年于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最为著名。

该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身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而最为显目的是,该剑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纹饰。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越王勾践剑

这样的纹饰,也出现在了其它一些吴越青铜兵器上。

比如,1983年,同样于湖北江陵出土的“吴王夫差青铜矛”,也是通体布满了菱形几何暗纹。

这些纹饰简约而硬朗,极具装饰性,而且无论如何擦拭都不会磨灭,附着力极强,似乎与现代的“电镀”工艺相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们是如何制作形成的?具有怎样的文化意涵?遂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吴王夫差矛

据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发现:

1.这些菱形纹饰是在剑铸造完成之后形成的。

2.从化学成分来看,菱形纹饰的锡含量高,铜含量低,并含有少量的铁,专业学者称之为锡基合金;

而铜剑基体则是铜含量高于锡含量,属铜基合金。

3.菱形纹饰的氧化腐蚀程度远大于基体部分,氧化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锡。

4.纹饰与基体组织相同,均为树枝晶结晶,表明纹饰区的形成有一个从液态到固态的铸造凝固过程。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越王勾践

研究者认为,这些菱形纹饰是在青铜剑铸好后,用一种配有天然粘结剂和高锡合金粉末的膏状物,涂在剑的表面,经加热使合金成分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之中。

上涂料的部分即成白色,未上涂料的部分仍是黄色,这样就形成了黄白相间、闪闪发光的菱形纹饰。

也就是说,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青铜兵器上的菱形纹饰,本来是以黄和白为主体颜色。

但经过千百年来墓葬中腐殖酸水溶液的浸泡,青铜剑体和菱形纹饰由于耐腐蚀性能有别,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黑和白灰相间的“菱形暗格纹”。

这些菱形纹饰为青铜剑身起了防腐与装饰的作用,表明中国早在2500多年前,就掌握了金属涂层工艺特有的表面合金化技术,可谓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创造。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铸剑大师欧冶子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其它看法。

例如,有学者认为,这类器物上的菱形纹饰是先镀锡,然后在锡的表面做特殊化学处理而成。

还有国外学者认为,兵器铸成后,曾经用天然植物酸或天然酸性盐蚀刻剑身表面,并可能采用了渗透、上釉和封闭工艺来制作菱形纹饰。

到目前为止,这些吴越神兵表面的“菱形暗格纹”背后的奥秘,尚未完全破解,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饰,是如何制作的?背后有何文化意涵?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网纹

至于这些菱形纹饰的文化意涵,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就更难搞清楚了。

对此,今天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例如——

有人认为,菱形纹饰是由鱼纹演变而来,像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上就有类似的网纹,它们实际上反映了远古先民对鱼的旺盛繁殖能力的崇拜,即一种生殖崇拜。

也有人认为,菱形纹饰这种斜方形,代表的是古人“天圆地方”观念中的“地方”,也就是表现土地的概念,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土地的崇拜。

还有人认为,菱形在上古时代表示的是北极星,古人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是帝王的象征。所以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上出现了菱形纹饰,其实反映了古人的北极星崇拜。

对以上说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