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千古陽謀“金刀計”為何無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換你也得挨

中國的軍事思想發展較早,在夏商周時期已經開始萌芽并逐漸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發展成為軍事理論,形成了古人必須讀的兩本經典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和《孫膑兵法》。

在經過多年軍事思想的發展,人們逐漸将一些常用的計策編撰成冊形成了三十六計,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著名的金刀計。

慕容垂其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戰争紛起,各族之間經常發生戰争,北方在經過多年的戰亂以後,逐漸形成了兩股強大力量,一是前燕王朝;二是前秦王朝。

但是後者如同朝陽一般朝氣蓬勃,後者卻是如同晚霞一般,逐漸走到了自己的曆史盡頭,在這時前燕的王族慕容垂父子在朝中受到排擠,而投降了前秦。

慕容垂是北燕王室中少有的人才,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為前燕王朝建立了不世功勳,由此而天下聞名,其中最為有名的戰役當屬公元前369年的“枋頭之戰”。

此戰慕容垂以自己的智慧果敢,力挽狂瀾于危局之中,防止了前燕被滅國的局面,打敗當時不可一世的東晉大司馬恒溫,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慕容垂的威名,天下百姓無不真心歸附。

随着名聲的增加,也增加了其兄慕容儁對慕容垂的忌憚,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穩定,随後開始了對于弟弟政治迫害,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下慕容垂投降了前秦。

慕容垂之争

對于慕容垂的投奔,前秦朝廷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殺之以絕後患,這一派以丞相王猛為代表;另一派認為可以以恩義感其心,讓其真心歸附,這一派以皇帝苻堅為代表。

王猛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在他眼中慕容垂的投降是迫于無奈,隻是龍困淺灘而已,一旦時機成熟早晚會有龍出生天之時,留此禍患有害無益。

是以在其投降之處,王猛就極力主張殺之以絕後患,但是破于有皇帝的庇護,而未一直得逞,于是此事就成為了王猛心中的一根刺。

設計陷害慕容垂

慕容垂的存在,一直讓王猛覺得此人身後有反骨,一直建議皇帝殺之而後快,奈何此時的苻堅不知出于一種心理,而一直未納此谏,這讓王猛十分擔心,終于機會來了。

公元三百七十年前,皇帝以王猛為大元帥,領兵征讨前燕,王猛随後建言道:陛下委臣于重任,臣不敢稍有懈怠,臣請以慕容垂為臣之向導,如此臣必然會進兵更加順利,苻堅考慮到當時的現實情況,便同意了王猛的請求。

在出發的前一天夜裡,王猛突然來到慕容垂府邸,他向慕容說到,自從你來到我們大秦國以後,我們兩人還未見過面,這次大王把這麼重要的差事交代給我們兩人,我們兩人應該同心協力才能共同殺敵。

慕容垂聽了此話以後十分感動,兩人把酒言歡,在酒過三巡飯過飯以後,王猛面部改色的說道:今當遠行,君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乎?

慕容垂說,我有一貼身之物名曰“金刀”,權當與君,祝君早日凱旋而歸,來日再一醉方休。

王猛在回到家以後,買通了慕容垂一個名叫金熙的親信,此人本是一勢利小人,王猛通過重金買其心。

随後命他拿着慕容垂的親手物件金刀給他兒子慕容令,随後不久金熙按照王猛的吩咐将金刀交給了慕容令,慕容令接過此刀以後才相信來人,于是問道:我父與爾金刀,所謂何事?

金熙曰:将軍向少将軍傳達一句肺腑之言,他說現在的王猛心胸狹隘,對于我們父子早有排擠之心。王猛其人雖表面忠厚,但實則是虎狼之心。

我們父子如果在待在此處的話,會有生命之危,何不約定時間反叛回國,也可以借此大功而重獲皇帝之信任,現在已經到了危急萬分之時,我們就以金刀為記,你快快起兵。随後,慕容令聽信來人之言,就舉兵反叛回國。

慕容垂得知兒子反叛回國,三魂吓出了七魄,十分擔心苻堅對自己采取手段,在朝中也時傳出對自己有不利之言。

于是更加提心吊膽,這一天苻堅一如往常一樣的召見慕容垂,慕容垂對家人說,我此去必死,家人可為我準備一口棺材,一旦我未回來,你們也好為我發喪。懷着忐忑的心情,慕容垂來到了苻堅的宮中。

為何千古陽謀“金刀計”為何無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換你也得挨

還未等慕容垂開口,苻堅就道:你因為自家朝廷的争鬥才委身投靠于我,俗話說得好賢人之心,不忘本,仍然懷念故鄉,這也是因為人各有志,不值得追究。然而你的兒子不知天道,燕國滅亡之局已成,将來它的滅亡是早晚的事,雖說:其子有過,不咎其父,但你就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了,朕還會對你一往如初。

慕容垂聽到了苻堅的這一番話後,便更加對其欽佩不已,回家以後慕容令十分感恩賀堅的所作所為,經常教育家人說:若無君上聖明?何來我之性命,人啊,要懂得知恩圖報,萬萬不可做不忠君之事。慕容垂這邊得于帝王的開明有幸撿了一條性命,但是其子卻沒那麼幸運,在叛逃回國的路上被殺死。

為何千古陽謀“金刀計”為何無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換你也得挨

總結

王猛的金刀計高明就在于一要一送,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毫無破綻。他算計了所有,在古代起兵造反,乃是重罪,足以可以讓慕容垂一家死無葬身之地。可他唯獨漏算了苻堅的仁慈。

苻堅對于王猛實行的離間之計,既沒有責怪,也沒有殺死慕容垂,對于此時的苻堅來說,他需要一個見證者,讓其見證自己成為千古一帝,也是對于英雄的心心相惜。

此時的苻堅面對此事,懂得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來處理此事,這不僅使王某更加忠心,也得到了一位更加忠心的大臣,他沒有像崇祯皇帝那樣一聽說,某個大臣有反叛之心,就立即不顧事實,而肆意亂殺。這是難能可貴的,任誰能想到一個少數民族的皇帝,居然能有如此之心性,真可謂異哉乎!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