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的主陵,雍正的泰陵妃園寝中,第二排寶頂左首第一位的下面,葬着雍正一位頗為神秘的妃子,她曾以官女子的身份被雍正寵幸,後封至常在。雍正的駕崩,讓她早早地成了寡婦,以緻守了三十多年的空房,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大清官員的不作為,她死後七年才被發現,讓我們一起走進馬常在的人生世界。

1、選入深宮的官女子
關于馬常在的出身,史料沒有明确記載,不過像馬常在這種低級妃嫔,一般都是宮女出身,也就是說,馬常在應該是來自内務府的上三旗包衣,這些包衣女子隻要到了13歲,就會參加一年一次的宮女選秀,那些條件較好的就會被選入宮中,一般是充任宮女,相貌好的、懂事乖巧的會服侍那些高主位妃子,剩下的隻能做一些端茶倒水、打掃宮殿、洗衣做飯之類的粗活了。
當然,還有一些運氣爆棚的宮女,會被引薦給皇帝,皇帝臨幸後,她們身份就發生了變化,由奴才變成主子,成為皇帝的妃嫔,即使她是一名答應,也是主子。
我們可以看一下雍正初年(雍正三年)的後宮妃嫔,嫔位以上的有皇後、貴妃、齊妃、熹妃、懋嫔與裕嫔,嫔位以下的有老貴人、海常在、郭常在、雲惠、蘭英、吉官。
此時的後宮還不見馬常在的身影,這說明馬常在還沒有入宮。
到了雍正七年正月,嫔位以下的妃嫔如下:老貴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貴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蘇答應下官女子三人、啟祥宮官女子二人、雲惠下官女子一人、蘭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
在這份宮廷檔案中,其他妃嫔身份确定,隻有啟祥宮官女子二人不明确,而這一年的七月份,馬常在就被封為答應,稱馬答應,是以,推測馬常在有可能是啟祥宮官女子二人中的一位,也就是說,她是官女子出身。
可能有人對官女子這個身份不太熟悉,其實,所謂的官女子就是宮女,她們會服侍某位妃嫔。但如果在官女子的前面加上某個寝宮的名稱,如啟祥宮官女子,這就不一樣了,這表示,這些官女子不再是服侍妃嫔的宮女了,而是皇帝的女人,隻是皇帝還沒有對她們進行冊封而已。
2、榮封馬常在
雍正七年到雍正八年之間,應該是馬常在比較得寵的階段,當時的馬常在不過是一個十三歲左右的少女,長得如花似玉、含苞待放,皇帝自然對這些初入宮廷的少女具有十足的新鮮感,寵幸得自然就多了一些,寵幸多了,皇帝高興了,就會晉升她們的名位。
比如說馬常在在雍正七年初,還隻是一名官女子,但到了七月份,就被封為答應,第二年的年初,即雍正八年正月,馬常在再次獲得晉升,被封為常在。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正在馬常在春風得意之時,前朝卻出現了一些大變故,先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去世,随後雍正皇帝便生了一場大病。而且,雍正的這次病情持續時間長,非常嚴重,以緻于他都對後事作了安排。
不過,上天的眷顧,還是讓雍正躲過一劫,到了雍正九年的深秋,他的病情逐漸好轉,慢慢地痊愈起來。
但是,馬常在已經失去了争寵的絕佳時機,大病初愈的雍正早就忘記了身邊這個出身卑微的常在,而是有了其他寵愛的女子,她就是後來的謙妃劉氏,即圓明園阿哥弘曕的生母。
3、死後七年才被發現
沒幾年的工夫,雍正帝便離開了人世,就這樣,才二十歲左右的馬常在便成了一名寡婦,她被安排到壽康宮居住,每年能拿到五十兩的例銀,身邊也有三個官女子伺候。
不過,此後年紀輕輕的馬常在就要與這些太妃們相伴終老了,想到這些,馬常在心中可以說是充滿了無助與迷茫,但這就是她的命運,從她被皇帝看中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就這樣,馬常在在後宮度過了三十三個春秋,于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離開了人世,估計年齡應該在53歲左右。
一般來說,像馬常在這樣的妃嫔,死後在辦完喪事後,其彩棺會被暫時安置在殡宮(田村殡宮),等過個一兩年,再被葬入妃園寝。可不知為何,或許是由于官員疏忽,一直到乾隆四十年,馬常在的彩棺仍然在田村殡宮擱置,這顯然不符合宮規。
此事随後被乾隆發現了,乾隆對此非常生氣,雷霆大怒,對這些官員的不作為感到不滿,于是便狠狠地處罰了相關人等,随後立刻下令将馬常在的彩棺葬入雍正的泰陵妃園寝,馬常在也得以入土為安。
子辰說:
在大清後宮,像馬常在這樣的低級妃嫔,數量是非常多的,她們大多是出身卑微的包衣女子,因受到皇帝寵幸成為小主。但由于她們沒有母家背景,抑或是缺乏争寵的手段,還是沒能更進一步,成為高位妃嫔,當然,如果她們能夠為皇帝生下個一男半女,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高宗實錄》《宮廷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