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毛(1900-1974),山東省漢莊人,早年喪母,父親當食品勞工,家境貧寒。
在民國3年(1914年),他被親戚朋友介紹到山東省滕縣的一家酒店當學徒。在學習期間,他刻苦學習,刻意鑽研,終于學會了烹饪盧菜的技巧。
26年後中華民國爆發抗日戰争時,李成茂被流放到徐州。在民國27年的冬天,他到二路(今鳳陽路)開了一家小餐館,賣天津餃子和鹽水為生。由于他的精湛工藝,在當地商人馬立賽、王帝川、姜春山等人的鼓動和支援下,盤入東興樓餐廳,更名為天津通源茂餐廳。
到那時,這座城市已經淪陷并成為僞省政府的所在地,市場上的餐館比比皆是。為了競争,李成茂毫不猶豫地用重金到京津、上海、南京聘請了名廚,如京津名廚韓林、川菜名廚闫金生、劉國浩、李榮英、北京烤鴨大師劉長發、揚州面條名廚孫霞山,以及擅長烹饪西餐的鐘基山, 一個時代毛澤東餐廳人才的源泉。

位于威淮河文化廣場西側的同源茂餐廳已恢複營業
除了每天購物新鮮蔬菜和蔬菜外,水箱還喂食活魚,供顧客選擇。餐廳經營各種菜肴選擇精制,精細加工,火候腳,注重原汁原味;其油爆肚頭、腌蹄、腌海參、腌魚翅、腌雞腿、劃脊、劃腰花、炸蝦、炸魚片、烤鴨等,都很有名。
在同源毛餐廳内
除了餐廳,還有不同大小的單人優雅座椅,挂、聯、書、畫,取勝。李成茂餐廳,除了注重菜肴的品質和高雅的餐具外,還熱情款待,保持信譽。每天開門,他要麼站在門口迎接客人,要麼不時給客人送餐。是以,餐廳的日常顧客、生意蒸蒸日上,突然成為全市首屈一指的餐廳。晚餐必須至少提前三天預訂。民國30年的夏天,他還在樓下經營冷飲生意,自制冰淇淋,生意很好,是第一個經營這樣的生意的。
1956年,通源茂酒樓實行公私合作,李成茂擔任民營主管。次年,他被調到國營的淮河餐廳和市政府部門主任兼廚師。1974年12月,李顯龍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