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關注疫情防控資訊,做好防護
是對自己、對身邊人都有利的習慣
然而,有的人會出現過于焦慮的情況
甚至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那麼,如何應對這種心理焦慮呢?
家有老人和小孩,又該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呢?
一起了解
防控一線人員及普通公衆篇

家長篇
01
大人情緒穩定是前提
控制資訊量是關鍵
在防疫抗疫的特殊時期,家人情緒穩定就是孩子最好的強心劑。孩子通常會通過父母的情緒和反應來認識和看待世界,是以,父母的情緒越穩定,孩子受到的影響就越小,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感。
為避免孩子出現過多負面情緒,建議家長朋友們在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基礎上,不要反複提醒幼兒有關衛生方面的問題;不要過度強調疫情的危害,可根據幼兒的年齡,适當地談論關于“死亡”的話題,引領幼兒珍惜、敬畏生命;也不要長時間播放電視新聞和談及疫情相關話題,建議把對幼兒來說過載的資訊放在他們睡後再談論。
圖源:網絡
2
用兒童化的語言向孩子解釋疫情
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病毒是什麼樣的?會對人産生哪些影響?怎樣可以保護自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根據他們的了解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的講解和回答。
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借助繪本、故事等,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們可以适當引導尋找一些專業的科普資料,如:紀錄片等有關病毒的知識,把未知的疫情轉化成可以看得見、有控制感的活動。而不是簡單地提出要求甚至吓唬孩子,必須幫助他們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才能減少孩子的困惑及由此帶來的情緒波動。
3
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疫情後的防護依然重要!要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自然滲透在生活中,如鼓勵幼兒戴口罩、勤洗手等,尤其是在打噴嚏、咳嗽、進食前後及上洗手間之後;同時也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衛生的保持、監督和維護中來。讓每一位幼兒了解,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就是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保障身體不受侵害的重要方式,能夠形成受益終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4
積極關注,用心陪伴
除了要關注孩子日常衛生防護外,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判斷哪些是正常的短期不适應,隻有準确掌握孩子心理健康資訊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
規律和有秩序的生活能增強孩子可控、可預期的感覺,也是幫孩子恢複和建立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正正常律起床、吃飯、睡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也可以進行一些居家小鍛煉。
“陪伴≠高品質的陪伴”,真正關心孩子所思所想,跟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同時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遊戲、跳舞、唱歌,既能緩解不良的情緒,又能鍛煉身體,還能增進親子關系。
老年人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些老人會出現恐慌和焦慮持續存在的情況,還有些老人處在疑病狀态,擔心自己被傳染,并強迫自己不斷地想患病後的嚴重後果,并為此感到痛苦。這些持續的情緒壓力甚至會反映在身體上,多個系統出現問題,如出現軀體疼痛、頭暈、哮喘發作等。
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建立積極心态:一定要讓老人們了解正常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情緒與軀體症狀的關系,這樣才能夠積極調整心态,減輕軀體化症狀,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心理健康離不開身體健康。把不能外出的這段時間當做一次短暫的内在修煉,開展室内活動,如讀書看報、做健身操、進行放松訓練等。
調整情緒,保持溝通:通過電話或視訊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絡,與醫護人員及護工們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援鼓勵。
不看過多消息,不聽信謠言:關于疫情的資訊鋪天蓋地,但每個人識别資訊真僞的能力有限,老年病人更是如此。資訊過載會導緻不确定感增加,是以,要學會限制資訊擷取,隻關注權威科學資訊,來源不明的資訊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
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如果情緒、睡眠、軀體症狀不能很好緩解,要及時尋求心理科專業人員的幫助。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獲得專業支援,積極調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