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話水浒之江湖道義

作者:帶刀螞蚱
大話水浒之江湖道義

四大名著之是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深刻。深刻就深刻在揭示了各種各樣的道理,其中就包括人類生存和個人生存的深刻哲理。《西遊記》告訴人神仙不靠譜,《三國演義》告訴人上司不靠譜,《紅樓夢》告訴人家庭不靠譜,《水浒傳》告訴人兄弟不靠譜。那麼到底有什麼靠譜呢?那就得有一雙慧眼,去從先哲們的闡述中尋找。四大名著中與芸芸衆生最近的是《水浒傳》,于是就先從《水浒》說起。

水浒,是什麼?《爾雅》郭璞注:“皆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大緻上關于《水浒》之名的考證有四種取向:一是說取法周文王水邊成就八百年周朝基業,隐含宋江等人的梁山事業;二是說取法姜子牙待命水邊,暗含宋江等人暫時聚義欲求招安;三是說宋江等人乃社會垃圾,如沼澤之蟲豸;四是金聖歎說以故事發生的地點為名,無其它異議。既然是大話水浒,就不去作雕詞琢句的勾當,隻求略通大意,管窺蠡測,說着無心,看官有意者得一二個中三昧,莞爾而已。

水浒,到底是什麼?是江湖。江湖是什麼?江湖是與廟堂相對的一個模糊的社會概念。廟堂就是政府,白社會;江湖就是非白社會,既然非白社會,就是黑社會,不是黑社會,也白不到那裡去。也就是說,這裡邊的人,是被社會排斥的,或是不遵守社會公認法則的。他的法則是什麼?江湖道義。《水浒傳》就是系統的闡述的這個道義。要說清這個道義,就要明白水浒英雄遵從的生存準則。

大話水浒之江湖道義

水浒人物的生存遵循了兩條法則:一是叢林法則,一是江湖法則。叢林法則是人作為動物性的根本法則,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成功者享受更多生存資源,失敗者付出血的代價,之是以叫做叢林法則是因為符合血償定律。梁山人等,進一步封侯拜相,退一步就要掉腦袋,于是乎先找個地方安身。什麼地方好呢?八百裡水泊。實際是一塊沼澤地!事實證明這個地方選得好,何觀察的千把号人被阮氏兄弟幾隻破漁船給打得落花流水,自己被割了耳朵;朝廷派來呼延灼的重裝騎兵進不了水泊,在草叢中就被割了馬蹄,自己單人獨鞭落荒而逃;轟天雷淩震代表的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戰争手段——火炮,可惜打不到宛子城,一場大雨淋濕了火藥自己也被捉了;高球調來大宋水師,可惜大戰艦根本進不了沼澤地,被一夥小漁船給滅了。于是乎一夥政府的叛逆不用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償命,可以逍遙的坐在忠義堂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但前題是不能提出比呆在水泊裡更高的要求。人的欲望是随着環境的變化更新的,有肉吃有酒喝之後,還想得到社會的認可,用青面獸楊志的理想來說就是“搏他個封妻蔭子”。天下是個大江湖,水浒是個小江湖,最終的結果是大江湖吃掉了小江湖,落得個白茫茫一片真幹淨,血債最終用血來償了。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交易,交易的前提是交易雙方都要有投資(投入),梁山這撥人,要麼潑皮破落戶出身,要麼身負命案的在逃犯,要麼是拉幫結派的黑社會,要麼是折損三軍的負罪小軍官,這些人有什麼?爛命一條!那他的投入就隻能是這條爛命,交易折本之後,就是喪命之時。典型的血償,因為他已經無本可虧。其實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走的都是這條路,不成功的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江湖法則有兩重含義,一是道,二是義。江湖之義不同于儒家所說的大義,而緣起于墨家狹義的“兼相愛”,亦即社會的最底層得不到上層的照護的時候的一種原始的互助精神。是以江湖義氣天生是與上流社會的法相抵觸的,他講的是快意恩仇,講的是冤冤相報,講的是鋤強扶弱,講的是投桃報李,講的是狹義的正義。而所謂的道,又與儒家的舍小家顧大家、天地正義、民族大義相通,結果江湖道義就結出了怪胎——可以光明正大的利用兄弟,可以冠冕堂皇的出賣兄弟。宋江想當老大,李逵不見得想當老大;宋江想封妻蔭子,林沖恐怕娘子死後連女人都不想了,更不用說為朝廷賣命了,可惜在宋江和一幹敗類官吏的運作下,統統上了戰場,用血給老大染紅了頂子。其實自古以來,在大街上揮着刀砍人的永遠是馬仔,在酒樓抱着美女數錢的才是老大。江湖中人永遠處在社會的邊緣,生活的底層。

大話水浒之江湖道義

水浒定律是什麼?就是沼澤地中魚鷹與蛇、蛇與青蛙、青蛙與蚊蟲之間的恒定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