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提起曹操,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枭雄形象了吧,奸詐心狠是他的代名詞,但是他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認的,縱觀曹操的一生,不可不說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曹操的一生兢兢業業,一直在為統一天下而奮鬥。可為何文武兼備,坐擁大勢的他最終沒能一統三國,奪得天下呢,偉人深度解析曹操給出了客觀評價,指出了曹操的兩大緻命缺點。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一手建造起了大魏帝國。一首《觀滄海》把他的文韬武略和雄心壯志展現得淋漓盡緻,并為後人所傳頌。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曹操的與衆不同和智謀超群在少年時期就得以展現。生于權貴之家,經受正統教育,可曹操卻一點也不安分,他喜交江湖好友,行為不檢點,一點也不像是正經人家的讀書子弟。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由于有着祖上的基業,曹操可謂是衣食無憂,過着遊手好閑的生活,父親也由于公務繁忙管不到他,這就使得他更加放縱,一度成為人們口中相傳的纨绔子弟。這時曹操的叔父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到他的父親面前告他的狀。

曹操的父親就把他叫到跟前來批評了一頓。曹操也是很會來事兒,在挨訓的時候虛心接受,一切順從父親,背後又已經心生了鬼點子。他知道是叔父看不慣他的作為到父親面前告狀,他得想辦法讓父親不再相信叔父的話。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一次街上,曹操碰見了叔父,于是計從心起,随即就倒在地上,并做出一幅口眼歪斜,口吐白沫之狀。叔父看到趕緊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說曹操可能是中風了。

曹操的父親把他叫過來詢問情況,可此時的曹操早已恢複正常,于是父向他說到叔父說他中風之事。這時曹操哭訴道一定是叔父不喜歡他才編造他的壞話來欺騙父親,不盼着他的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曹操的演技也是着實線上。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幾次三番過後,每次叔父報告曹操的情況都與之相反,叔父也在他父親那兒失去了信任,這下曹操也是達到了目的,又恢複了之前放縱不羁的生活。從這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年少機警,在辦事能力是也是遊刃有餘,有着成就一番大業的潛質。

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少年時期,青年時期曹操便開始緻力于事業。二十歲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開始在事業生涯中嶄露頭角。董卓之亂後,曹操初擊黑山軍,東郡攻略戰大勝。後又再擊黑山軍,取得東郡平定戰的勝利。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後續又取得兖州之戰,封丘之戰,彭城之戰,郯縣之戰,濮陽攻堅戰,颍川之戰等等戰役的勝利。可謂是戰績輝煌。之是以能取得如此佳績正是因為曹操求賢若渴,善用良将的特點。隻要是人才,曹操都會重用,使得他的帳下人才濟濟,衍生出百花齊放的場面。

可即使是已經奪得大半天下,勢力龐大的曹操依然沒能一統三國,實作統一的霸業,這就不得不從曹操的身上找原因了。偉人深度解析了曹操的做事為人,明确指出了他的兩大缺點。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第一個就是心狠手辣,想必有名言大家都聽說過。那就是甯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正是出自于曹操之口。試想一下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的人那該是有多麼自我啊,完全是以自己為中心,不顧他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曹操在行刺董卓失敗後,無奈逃出洛陽,在陳宮的幫助下四處避難。後來他們來到了呂伯奢的家中,呂伯奢原本和曹操的父親就是好友,看到朋友之子曹操來了自然是十分高興。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特意出去買酒,殺豬宰羊準備好好款待一番。這時曹操聽到後院有磨刀的聲音,他便以為是呂伯奢一家要殺他,拿他的人頭到京都領賞,于是他本着先下手為強的想法直接就沖過去把呂伯奢一家全殺了。

本來中途已經發現人家是想殺豬了,他認為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非但沒有悔恨之心反而繼而殘忍地屠了呂伯奢一家滿門,至此便留下來那句“甯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和他一起的陳宮也是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由此看清了曹操的為人,發現此人竟然兇殘至此,絕不可深交。于是找機會與他分道揚镳,此後也不再有任何聯系。

由此可見曹操的心狠手辣,有這樣性格的君主,手下的人定然也是敢怒不敢言,有種伴君如伴虎的感覺。久而久之得不到将士們的真心相待,再起戰事之時縱然他有再高的謀略也是無能為力。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第二的缺點就是他的優柔寡斷好虛名了。在殺人的時候曹操倒是能做到眼睛都不眨一下。可這份果決在辦正事兒的時候就沒有了。好刀也要用在刀刃上,抓不住重點,猶豫不決,這樣的問題對一個軍事指揮家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緻命的缺點。

曹操東征呂布時,幫助劉備在下邳圍困呂布,并将其生擒。由此上演了曆史上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一幕。當時曹操也是發覺了劉備的不凡,是他将來奪得天下的絆腳石,但他卻在殺劉備這件事上猶豫了,導緻最後劉備成了他最大的對手,乃至于是一生之敵。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究其原因還是曹操的優柔寡斷占了主導因素,同時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虛名,當時的劉備有着仁義的名聲,如果對劉備痛下殺手定然會導緻他聲名狼藉,成大事者還在乎這些虛名,顯然是注定無法真正做成一番大的事業的。

奮鬥了一生的曹操最終也沒能實作大一統的宏圖霸業,深度剖析,是與他的這兩個缺點密不可分的。心狠手辣的人終究是得不到别人的真心,尤其是做君主,拉攏民心更是必不可少。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無法統一三國?偉人指出其兩大弊端,一針見血

縱觀古代帝皇建國立權的偉業,哪一個不是踩從荊棘之路,踩着别人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優柔寡斷的結果隻能是你被别人踩在腳下,一輩子也翻不了身。有時候成敗皆在一念之間,勇武果決對于上司人來說是必備的品質。終是曹操缺了這兩點,也失了天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