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一、功成名就,卻并非本人初衷

淝水之戰做為中華民族曆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載入史冊。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東晉以8萬兵力大勝當時最為強大的前秦80餘萬兵(以前秦出長安時步兵60萬,騎兵27萬計),使得前秦是以而土崩瓦解,負責這場戰役的東晉方面總指揮就是謝安。

另有一句唐代劉禹錫所做流傳甚廣的詩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中的“

”,就是東晉的門閥高第謝家,而撐起謝家門第的就是謝安。

以此看,似乎謝安是一位“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極富進取心的儒家信徒。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其實不然,謝安是崇尚玄學的道家人士,出仕并非他的初衷,獲得如此的功成名就其實并非他本人所願。

二、優秀和上進的人卻不想做官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此言不虛。謝安4歲時,被桓彜,也就是後來的北伐名将,權臣桓溫的父親看好,歎謝安“

後當不減王東海

”。王東海是東晉初年的第一名士,桓彜将謝安用王承來比,雖然有些誇張,卻也可見謝安在同齡小孩中的不凡之處。

名士王蒙對少年謝安的評價是:“

此客

亹,為來逼人。

”意思是謝安總是不停地奮進,和他在一起壓力太大。

名相王導也非常器重謝安。

被這麼多重量級人物看重,說明謝安确實優秀。

古時人們要做一番成就,隻有做官一條路,因為隻有做官才有平台和權力做事,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但是,優秀而且奮進的謝安卻不想做事。

謝安有才華,再加上他的父親是太常卿和叔叔是太守的地位,是以他的起點也不低。謝安先進了“

三公

”的司徒府内做秘書,即佐著作郎,可是不久就離開了,理由是身體不好不能勝任。

之後,謝安就和王羲之等一幹人到處遊山玩水,遊弋于鄉間田野,談詩寫畫,日子過得不亦樂乎。

揚州刺史庾冰,也是出身颍川庾氏的高門,皇室的外戚,數次逼着謝安出世做官。謝安不得不出來應付一下,算是給庾冰面子,一個月後又辭職了。

之後,吏部尚書相當于組織部長的範汪讓謝安去吏部,謝安拒絕;朝廷讓他做尚書郎,這是個大秘書職位,他也拒絕;琅琊王還有一個近臣的職位,謝安還是不要。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謝安屢不應召,把朝廷惹火了,據說是“

有司

”要對謝安“

禁锢終身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

”除了被謝安拒絕的吏部尚書範汪,不會是别人。謝安居然敢得罪相當于組織部長的吏部尚書,明擺着是不想入仕途。

謝安樂得清閑,他幹脆跑到臨安的山裡,坐在石頭洞裡,看着腳下水聲潺潺的峽谷,悠然歎到:“

此去伯夷何遠!

”伯夷因為不吃周朝的食物而餓死在首陽山。此時的首陽山遠在江北,已經不是晉土,估計是謝安的雙關語,他想做伯夷,卻做不了。

謝安不僅爬山,還玩海,他曾和人一起在海裡玩船,結果

“風起浪湧”,

船上人都害怕,隻謝安神情自若。船夫以為謝安喜歡這麼玩,就往遠海劃去,又走了很久,風更急了,謝安慢慢說:“咱們什麼時候能回啊?”船夫才将船劃回岸。

謝安的遊玩并非像我們今天的驢友一樣辛苦勞累地旅行,他每次都帶着妓女,吃喝玩樂的随行物品也不少,是真正的遊玩,而非旅行,更非窮遊。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謝安是道家人士,不被世俗左右,也不受禮教限制,他的做派有很多讓旁人無法了解。即便遇到喪事,謝安也“

不廢妓樂

”,他本人解釋是:“

若絜軌迹,崇世教,非所拟議,亦非所屑。”

即他并不按照儒家那套行事。

謝安是典型的莊老做派,和崇尚孔子的儒家人士有非常大的差別。

奇怪的是,謝安一介庶民,他的名氣卻達于官場。謝安的弟弟謝萬身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和淮南太守,手握重兵拱衛一方,算是聲名赫赫,可是這樣的名氣也不如謝安。

在當朝人心中,謝安是具有首輔的才能,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是,這個才能可以做宰相的人卻整日遊山玩水,不想為朝廷做事,讓皇帝和朝臣們大傷腦筋。

三、思想發生轉變

事情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正當大家以為謝安會終老于山水田園,在美酒佳人中盡情終身時,他突然要出來做官了。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公元359年,謝安的弟弟謝萬領軍北伐前燕,正乘勝進軍之時,另一路将領郗昙由于生病撤回。謝萬以為郗昙是被前燕軍打敗,頓時變得膽小,他沒有探明實情就倉促撤軍,加之平時治軍無方,使得軍隊風聲鶴唳,撤退中自行潰散,白白丢失了不少城池,被廢為庶人。

謝萬被廢,讓謝安有了出仕之心。《晉書.謝安傳》記載:“

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

這時,大将軍桓溫,也就是那位非常看好謝安的桓彜的大兒子,向謝安伸出手,希望謝安擔任他的司馬。

從前朝廷屢召不應的謝安,終于赴任了。

四、出仕的原因之一

謝家門庭的光耀和榮華富貴,得益于兩位在東晉擔任高官的人。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一位是謝安的從兄謝尚,此人擔任豫州刺史十二年,為謝氏門庭的光耀立下汗馬功勞,他先是負責“豫州揚州之五郡軍事”。桓溫打下洛陽後,謝尚又擔任

“都督豫、冀、幽、并四州”

即掌握北方豫州,冀州,幽州和并州四州的軍馬,顯赫一時。可惜人生最光輝的時候,謝尚突然在公元357年病死。

謝尚死後,能撐起謝家一片天的就隻有謝安的弟弟謝萬,可惜謝尚死後2年,即公元359年,謝萬成了庶人。

沒有了朝廷高官的謝家,将面臨門庭冷落,榮華富貴的遠去,将面臨謝家子弟無法出人頭地,也使謝安面臨失去逍遙山水,風流縱情的資本。

謝安本人并不在乎高官厚祿,他喜歡自由放蕩,無拘無束,可是他的自由并非窮遊,而是需要錢财支援的。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謝安的縱情山水田園,和後來的陶淵明又不同,陶淵明隻管自己潇灑,完全不顧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以至晚年追悔莫及。謝安則對謝氏子弟有很高的期望。

謝安曾問他的謝氏諸子侄:“

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

謝安是反問:“你們知道為什麼要謝氏子弟過問政事嗎?為什麼總想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才?”謝安的這個發問,直接表明了他并不希望謝氏子弟像他一樣無所事事。

這時,他的侄子謝玄回答:“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

謝玄的回答直接說出了謝安的心裡話:“就像芝蘭玉樹這樣名貴,希望它生長在自己家中。”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謝安和謝玄兩人的對話,直接點明了主題:為了下一代,是以需要有人在朝廷做官。

在謝尚病死,謝萬被廢為庶民後,謝家面臨朝廷無人的局面,是以謝安準備出仕。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五、出仕的原因之二

謝安是道家人士,而道家人士的特點就是在無事時似乎無所作為,一旦國家有難,他們就會出世挽狂瀾于既倒。

此時,大司馬桓溫已經顯示出觊觎晉室的野心,謝安的弟弟謝萬失敗,根源就在于桓溫目的不純的北伐。

桓溫的北伐并非真正要收複中原故土,而是為自己立威于朝廷,進而實作取代晉室的野心。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謝萬實際上成了桓溫實作其野心的犧牲品。

滿朝文武沒有人是桓溫的對手,也沒有人能制約桓溫。是以,桓溫逐漸專權,皇帝的權力卻在逐漸旁落。

桓溫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也希望得到衆多名士的擁護,他主動向名氣最大的謝安伸出手,希望謝安擔任自己的司馬。

桓溫非但影響東晉國運,也嚴重影響到謝氏的興旺。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于是,為了制衡桓溫,謝安出仕了。

六、出仕的根本原因

謝安出仕後,在一次送桓溫出征時,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

卿累違朝旨,高卧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将如卿何!

意思是說從前謝安屢次違背朝廷旨意,不願意出仕,人們都在議論謝安不出仕,怎麼有臉見天下百姓呢,而今,天下百姓會怎麼看你呢?

高崧的一句戲言,卻說到了謝安的心裡。從來不屑别人議論的謝安,居然“

甚有愧色”

,若是以拯救天下蒼生為目的,何必要有愧色呢?

淝水之戰總指揮謝安是何樣人?他的不仕和陶淵明不同,出仕又為何

說明出仕是違背謝安本人不屑于“

絜軌迹,崇世教,非所拟議。

”之心的,可是為了謝家的門第,他不得不出仕,這是謝安出仕根本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