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中國出售的史詩級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全網斷貨,引發了坊間關于Kindle可能退出中國的傳聞和猜測,本來是一個普通的電子産品,卻因為在中國賣斷了貨,忽然成為熱點新聞,還上了社交媒體的熱搜,可見如此小衆的一個電子産品,在中國的确是擁有着一個被忽視的龐大市場。
Kindle被國内的小夥伴戲稱為泡面神器,是因為很多人買回來之後,基本上沒怎麼用過,反而是在泡友善面的時候把Kindle壓在蓋子上,進而成為絕無僅有的“泡面神器”。當然,我相信這句話絕對是小夥伴們的調侃,畢竟,在很多人的直覺中,像Kindle這樣由電池提供供電的電子産品,你絕無可能将其随手就壓在一盒熾熱的友善面盒子上,但是既然大家都這麼稱呼,也可見Kindle的确不是一個很随心應手的閱讀神器。

幾年前,喜歡閱讀的我也追趕了時尚,決定要入手一台Kindle。這個決策背後有幾點考慮:一是Kindle的閱讀體驗絕非智能手機所能媲美,二是紙質書雖然閱讀體驗佳,但是像我這樣的工薪族實在是無力支撐昂貴的購買費用,三則中國的網絡上流傳着大量的版權不明的電子書,這些電子書雖然因為版權的原因制作粗糙,錯字漏字甚至整段遺失也偶有存在,但是總體來說,并不影響我對一本書的了解。另外,當時的某寶上有大量的二手Kindle出售,價格誘人,是以,我果斷買了一台回來,帶背光的,還配了一個以梵高的名畫《呐喊》為背景的保護套,當時非常激動。
說實話,在這台二手的Kindle買回來後的幾年内,我使用它确實讀了很多書,粗略估計,數量接近100本。如果換作紙質書籍的話,這100本書至少要花去5000元的巨額支出,但是得益于當時的網際網路環境,這100本書沒有一本是掏錢買的,都是自己在網上找的。當時,找到的一些電子書隻是txt格式的,為了閱讀體驗更好,我甚至會花時間對其進行簡單地編輯,然後進行格式轉換才傳到Kindle上,甚至為了傳書籍友善,我曾經使用谷歌的雲服務搭建了一個個人網站,專門用來給Kindle傳書籍,其中樂趣,想起來都滿滿的美好回憶。
最近這兩年,我的閱讀傾向導緻很多想看的書籍不能在網上找到,而且書單上很多作品都是國外的暢銷書,尚沒有非常殷勤的志願者将其“引進”,另外,總覺得捧上一本紙質書的感覺,絕不是一個高大上的電子産品所能提供的,是以,我陸續從網絡管道購買了一些書籍,這些浸着墨香的書籍,讓人愛不釋手,這感覺,是Kindle從來沒有提供過的。漸漸地,我的Kindle不知去向,直到有一次打掃衛生,偶然發現這個曾經令人激動的産品居然随意堆放在一個專門拾掇廢舊玩具和電器的盒子裡。
看到這一幕,我忽然有些惆怅的感覺。
Kindle在國内成為“泡面神器”,是有原因的,網絡上也有很多分析的文章,但是無論怎樣分析,不管是什麼原因,Kindle在國内的衰微絕不是一句“泡面神器”那麼潇灑的事,背後的原因細思極恐,絕非調侃那麼輕松。将Kindle趕出中國的,不是市場,更不是使用者,而是規則,一個隻有中國人才能了解的規則。
多年來,那些試圖了解這個規則的努力大都失敗了,隻有一個外國人了解了這個規則,他就是蒂姆·庫克,蘋果公司CEO。中國大陸是iPhone手機全球最大的使用者市場,2021第一财季,蘋果公司大中華區單季營收達到213.13億美元,同比增長57%,接近蘋果整體營收的五分之一。Kindle則沒有這麼幸運,雖然其創始人依然是世界首富,但是貝索斯并不了解中國,這大概就是Kindle敗走中國的主要原因吧。
不管怎樣,我的Kindle不是“泡面神器”,因為我已經珍藏到我的書櫃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