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态度|李浩:所有寫下的文字和故事,都先要說服自己

開欄的話

在當下文學的熱鬧與蓬勃之下,開放的争鳴與真誠的批評是否還擁有一席之地?一個時代的文學生活固然訴諸活力與繁榮,但熱鬧的表象和對流行的追逐從來都不該是衡量文學品質的唯一标準。态度關乎内心,态度呼喚堅守,我們期待以直接而又真誠的探讨,直面文學現場,直擊文學話題。為此,中國作家網開設《有态度》專欄,希望可以建構更健康的文學生态,引領更理想的文學生活。

專欄第一期從“總體視野”出發,觀照文體,邀請作家、評論家圍繞“我們時代的文學書寫:痛點與期待”進行筆談。

——編者

第一期 | 我們時代的文學書寫:痛點與期待

有态度|李浩:所有寫下的文字和故事,都先要說服自己

李浩,男,1971年生于河北省海興縣。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曾先後發表小說、詩歌、文學評論等文字。有作品被各類選刊選載,或被譯成英、法、德、日、俄、意、韓文。著有:小說集《誰生來是刺客》《側面的鏡子》《藍試紙》《将軍的部隊》《父親,鏡子和樹》《變形魔術師》《消失在鏡子後面的妻子》,長篇小說《如歸旅店》《鏡子裡的父親》,評論集《在我頭頂的星辰》《閱讀頌,虛構頌》,詩集《果殼裡的國王》等,共計20餘部。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一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三屆蒲松齡文學獎,第九屆《人民文學》獎,第九屆《十月》文學獎,第一屆孫犁文學獎,第一屆建安文學獎,第七屆《滇池》文學獎,第九、十一、十二屆河北文藝振興獎等。

所有寫下的文字和故事

都先要說服自己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目前小說創作存在哪些問題?

李浩:每個時代的小說都可能有它較為集中的匮乏或者問題,但總有些偉大的作家會“跳出三界外”,形成他的卓越。在這裡,我談這個話題,可能是部分作家的問題,而絕不會是全部。說這話并不是試圖讓自己的話“免責”,而是試圖讓它更接近我的想說。

當下小說的問題,在我看來主要有:一,格局不夠,深入不夠。我們現在的小說有許多的“浮雕藝術”或“手把件藝術”,它在表層的藝術性上幾乎可以做得無可挑剔,甚至會讓人沉迷,然而仔細讀過再回味的時候卻發現它說出的僅僅是我們的“已知”,是我們在社會學、哲學和之前文學中已經說過多次的那些知識和智慧,并不能更多地裨益我們——我們可能更希望,文學能夠提供給我們在别的地方和别的“科學”中提供不了的知識。二是滿足于“室内劇”,一遍遍被書寫的不過是狹小空間裡的局促情感,最多也不過擴充為一個家庭——在這裡幾乎沒有社會,經濟和經濟沖突,沒有政府力量和來自諸多“外界”的影響:它,其實回避了豐富性和真正意義的複雜。三是某種簡單化、粗鄙化的傾向,似乎較之以前更為嚴重了些。标榜完全的不考慮讀者自然是不恰當的,但矯枉過正變成對于讀者、評論家和評委喜好的谄媚,則又是一個問題。我們多數時候會設想讀者是“低于”我們的,在知識和智識上,為什麼不能認為讀者其實是水準高于我們的呢?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讀者想象成我們的精神和藝術導師,我們的寫作就是要試圖說服他們的呢?

我還想說,我們的文學想象力的問題。我們的寫作太拘泥于現實生活了,大多數作家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書寫有真切感的生活讓它能夠帶給我們“感同身受”的力量本質上更需要想象力;我們的志怪、傳奇的文學傳統其實同樣需要用心接續。

中國作家網:您如何看待當下“青年寫作”?您覺得青年作家面對當下複雜多變的“事件”和衆多經典作品,如何能既不重複前人又有獨創?談談您的觀察和發現。

李浩:就個人的有限閱讀而言,我是相對看好當下的“青年寫作”的,我覺得他們的知識面寬,閱讀面也足夠,部分作家也有較好的經典意識——而這些,他們是優于我們和更為前輩一些作家的。如果就整體性而言,我可能還有幾個對于多數寫作者的提醒要說:一是有些作家太過“少年老成”,太知道讀者趣味、編輯趣味和批評家趣味了,那種“橫空出世”和“橫沖直撞”的文字太少,太少了;二是藝術的精心和耐心還是不足,或多或少有些急——這種急也會自然地展現于文字上;三是哲學的、社會學的、曆史的閱讀還是有些少,我說的不是那種即插即用的部分,而是能夠滋養到作家和作品的内在部分。

“影響的焦慮”在每個時代都是存在的,他們有,我們也有,而且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當下面對”基本相同,寫出自己的獨特當然具有越來越大的難度。擺脫這種焦慮的辦法,就我個人的了解,我覺得可能的路徑主要有三點,當然最好是兼有:一是熟讀經典,寬闊地閱讀,尤其是不同類型和不同方向的經典,從中按照個人的興趣和性格等等“各有所取”,擺脫單一的向度和單一的來源;二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因為它是常變的和常新的,它的某些提供應是可以部分地“溢出”前人窠臼的,強化個人的新經驗的納入;三是強調真情寫作,所有寫下的文字和故事,都先要說服自己,是自己相信并且不能不說出的部分。

中國作家網 :您心中理想的小說是怎樣的?

李浩:我心中理想的小說——一,它是智慧的,深刻的,寬厚感的文本。它會一直告知它的讀者“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麼簡單”,它會一直在我們的閱讀中和讀過之後喚起追問:“生活如此嗎?非如此不可嗎?有沒有更好的可能?”它會讓我們對其中的微妙感覺會心,它會讓我們感覺自己經由這次的閱讀,進入到一個嶄新之中。二,它是藝術的,更藝術的,有魅力的,讓我們在品啜每個詞的時候都領略到美妙和準确,讓我們在讀到其中的結構、環扣和細節的時候有充分的驚豔感。三,它是新穎的,獨特的,有創新感的文本,最好它能夠做到,沒有任何一個詞的用法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它甚至帶有“災變”氣息,能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種文體的載力,重新認識我們的母語。

(本期欄目主持人:杜 佳 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