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煜寒|文

在看了不少感情戲之後,到底“王牌部隊”是什麼?似乎就要浮出水面了。
顧一野、高粱在入伍不久,便經曆了一場殘酷的戰争。
這場戰争不僅奪走了許多戰友的生命,也改變了許多人對于戰争、對于軍隊的看法。
而這一切,其實早在高粱哥哥高山犧牲的那場戰争之後,便已經在悄悄地進行了。
在顧一野等人入伍的前2年,原來的“鐵道兵部隊”便集體轉業到了鐵道部。
在大量裁撤部隊指揮機關的同時,還增設了“電子對抗部隊”,并成立了“國防科工委”,以适應軍隊國防現代化的需要。
在1984年底,軍委正式提出了軍隊要裁員100萬人的整編方案。
并在此基礎上,對部隊舊有的體制與編制進行改革,減少原有的幹部與保障人員,并淘汰落後的武器裝備。
這也是為何顧一野等人從前線回到營區後,會有換裝“八五式”軍裝的原因之一。
因為那場戰争不僅暴露了我軍編制上的問題,也凸顯出了軍服制度上的問題。
在那場戰争中,一般人很難從軍裝上區分出士兵與軍官的差別,更别提軍官的職務與級别了。
這樣的混亂給作戰指揮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擾,常常因為士兵找不到軍官或是軍官找不到士兵,而引發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傷亡。
說起這一點還是很可惜的,因為在《王牌部隊》中并沒有提及這一部分,而是通過兩個班因為打過架是以互相認識,來規避掉了這一塊的問題。
在劇中肖副司令肖長勝與鄭源師長喝酒的那段戲,真的是讓聞者動容。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在大時代、大潮流下無奈離開自己熟悉的部隊,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
而聽到肖副司令拒絕組織上将其調往總部的任命時,除了對這位副司令有了更多的敬佩之外。
也從側面展現出了這次百萬大裁軍的真實意義所在:“軍隊幹部年輕化”。
裁軍之前的部隊,每個軍區的上司班子有十幾名-二十幾名之外,官與兵的比例已經高達1:2.6,這樣的結構是極為不合理的。
而且原本四百多萬人的部隊,占用了太多的軍費,這對于一個軍費占比相對較少的國家來說,軍隊的人數顯然是太多了。
同時,如此龐大的軍費占比,也直接限制了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與戰鬥力的提升。
當然,這樣的裁軍不僅節省了開支,同時也騰出了更多的錢來搞經濟建設。
這也是為什麼當顧一野等人從戰場回到營區之後,他們的夥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不僅蔬菜、蛋奶與肉食統統都有,而且還是每天都有不同的菜色。
這樣的變化其實與這一次的百萬大裁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最終,這一次的百萬大裁軍将原先的11大軍區精簡到了7大軍區。
減少或裁撤了31個軍級以上機關,撤銷了4050個師、團級機關,并将市、縣一級的武裝部交由地方管理,不再屬于軍隊體系。
同時有大量的原軍隊上司與肖副司令一樣,在新合并後的軍區裡不再有任何職務,他們大多都被就地免職或直接退休了。
最重要的是,雖然這是一次裁軍行動,但卻重新組建了許多新的軍事機關。
像是陸軍集團與陸軍航空兵,同時還大比例增加了技術兵種的數量。
這也是“王牌部隊”開始要出場的時刻到了。
當顧一野、高粱與江南征這些經曆過炮火洗禮的軍人,從學院回到連隊之後,他們将會各自帶領着全新的特種部隊,繼續為保衛祖國而努力着。
而這一切就像鄭源師長在戰争結束之後,跟政委所說的那樣。
部隊的規劃者從那場戰争中看到了現代特種作戰與局部戰争的關系。
我軍以往那種“人民戰争”的概念,已經不再适合未來短暫與快節奏的戰争沖突。
這才引申出了以旅、團為主要建制機關的特戰部隊誕生。
時至今日,我軍以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來區分和建設。
一共擁有了17支旅級的特點部隊,和1支團級的特戰部隊。
顧一野等人所在部隊,在經過裁軍與整編之後,最終可能被劃入了南部戰區。
在南部戰區最終一共有兩支旅級的特戰部隊,他們分别是被稱作“南國利劍”的74旅,與“叢林猛虎”的75旅。
同時,在陸軍下屬的各個集團軍中,還編制有許多特戰部隊性質的偵察營。
這也是為什麼在《王牌部隊》中,會着重介紹高粱與夏林參加偵察兵學習的原因之一。
因為當這些人回歸部隊後,他們每個人都将為各自的部隊組建起一支不同以往的特種偵察營。
這些存在于部隊基層的偵察營,才是《王牌部隊》真正想要展示給我們的“王牌部隊”。
也是鄭源師長希望組建的所謂“王牌部隊”。
而顧一野之後很有可能會成為這支王牌部隊的頭腦與靈魂性人物。
他的敏感與觸覺将會決定這支部隊的戰鬥力與“可怕”程度。
從此,我們的部隊真正走上了向着現代化、正規化方向邁進的道路。
也預示着現代戰争不再隻是數量上的比拼,而是全面轉向了經濟與科技的競争。
讓我們一起期待,《王牌部隊》在之後的故事中,能為我們展現出這支部隊的蛻變與成長之路。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