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1820年,60歲的嘉慶皇帝暴斃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直到臨終前,他也沒有想明白。

自己一生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不但沒有扭轉大清的頹勢,反而為大清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同樣是爛攤子,為什麼雍正就能夠重新整理吏治,而嘉慶卻失敗了呢?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執政。

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和珅抄家賜死,随後打出“ 鹹與維新 ”旗号,整饬内政,整肅綱紀。

還頒布一系列措施:禁止朝廷官員向皇帝進貢古玩字畫,出宮祭祖不帶上嫔妃,費用也削減過半。

同時,啟用在乾隆年間因為谏言而遭打壓的官員,大力鎮ya白蓮教。

嘉慶通過一系列嚴懲貪腐和人事任命調整,終于在嘉慶七年年底獲得了勝利。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一時間,大清朝似乎換了一副模樣,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嘉慶帝也為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而深感欣慰。

不止老百姓,嘉慶也有一絲期許,或許自己真的能夠把大清朝重新帶回盛世的軌道上?

可惜,他太天真了!

白蓮教起義隻不過是清朝内部深層沖突的表現而已。

乾隆後期開始,清朝已經開始走了下坡路,朝中崇尚奢靡之風,,吏治F敗。

土地兼并導緻農民流離失所,内部起義不斷,外部列強騷擾不斷。

清朝到了嘉慶手中早已是千瘡百孔,因為國庫空虛嚴重,嘉慶的日子過得很節儉。

盡管嘉慶十分努力,但最後還是沒能遏制住清朝滅亡的結局。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嘉慶帝在二十多年的在位時間裡, 可以說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翻一翻先皇實錄。

吃完早飯就開始接見大臣,經常忙得忘了吃午飯。

在處理完和珅和衆多地方官員後,嘉慶卻突然放慢了自己改革的舉措。

當時,擺在嘉慶面前的主要有3個大難題。

一個是貪W反腐,一個是财政虧空,還有一個糧食短缺。

面對貪官污吏

嘉慶一開始确實大刀闊斧清洗了一大批貪官污吏。

當時,全國一共有11個總督,嘉慶就撤換了6個,在嚴厲懲處下,一時間還真的有所收斂。

可沒過多久,各地官員态度照舊。

面對财政虧空

嘉慶想到的辦法就是節衣縮食,開源節流。

面對糧食短缺,嘉慶更是大腿一拍,讓流民一律回到農村去種地。

嘉慶的這3個措施,可以看出來,嘉慶根本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

因為他完全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隻是像一個消防員一樣,哪裡起火了,就去撲滅。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首先,要解決貪官污吏的問題,首先得健全财政制度和監管處罰制度。

更換官員隻是換湯不換藥,時間長了,一樣容易被環境影響。

财政問題上,應該發展生産,減少多餘的勞動力。

在土地問題上,更是本末倒置。

農民本來就是因為土地被豪強兼并了才流離失所變成流民。

現在好不容易找到其他工作,比如采礦,小買賣等工作的流民,被趕回農村,再次失去生存的飯碗。

在嘉慶的錯誤決定下,大清朝内,農民摩擦不斷,朝綱渙散、皇宮猶如擺設。

出現了一系列奇葩事件。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嘉慶十八年的時候,民間天理教會率領200多号人,在太監的内應下堂而皇之攻進了紫禁城。

區區200來号人,就把留守皇宮的禁衛軍殺得措手不及。

護軍統領甚至還準備讓後宮嫔妃出逃,負責午門的守衛,自己則先逃之夭夭了。

要不是後來的道光皇帝綿甯關鍵時刻過來救援,穩住了場面,和援軍一起把起義軍清除幹淨。

恐怕這200人就輕松奪下了紫禁城。

當時的嘉慶皇帝還在承德避暑山莊,聽到這件事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形容這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甚至還為此下了“罪己诏”

嘉慶皇帝大發雷霆,也沒能讓手下人多長個心眼。

到了嘉慶朝的後期,紫禁城的大門幾乎變成菜市場,甚至是“網紅打卡地”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有一天,嘉慶皇帝在紫禁城散步,溜達到大門邊,發現宮門前頭居然有人在放羊。

嘉慶一打聽直接無語了,放羊的太監解釋,這些羊肉是禦膳房養着的,為了肉肥鮮美,把羊群趕到宮門口吃草。

嘉慶聽了直搖頭,這不是把我當傻子嗎?禦膳房的羊難道慘到要到宮門口和馬匹搶草吃的地步了嗎?

後來,還有人跟嘉慶彙報,這不過是冰寒一角。

紫禁城大門口不光有放羊的,還有人在附近的樹林裡面野餐。

更有農民在紫禁城門口挑着擔子來賣菜,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而實際上,紫禁城的門禁之松懈,遠比嘉慶看到的還要嚴重。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有一年,在嘉慶皇帝出宮祭祀的時候,兵部大印離奇失蹤,這可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因為兵部大印至關重要,一枚是用于日常兵部處理檔案辦公。

一枚是行印,皇帝外出時要随身攜帶,以便随時調兵遣将之用。

一調查才發現,這大印已經丢了三年了。

這期間,兵部居然一直沒有人上報,查到最後也沒有查出是誰弄丢的。

面對兵部嚴重的失職,嘉慶居然就不了了之,直接重新讓兵部造了一枚大印。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對于此時的嘉慶來說,内心是極為複雜痛苦的。

自己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不僅沒有成效,反而讓朝中不正的風氣更加猖狂。

國力衰弱,百姓苦不堪言,各種問題和沖突越來越尖銳。

他開始反思自己,既然改革行不通,那就參考祖宗的做法吧!

于是就放棄了銳意進取,遇到問題的時候開始參考老祖宗的解決辦法。

此時的嘉慶,隻能假裝“勤奮”來麻木自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他根本不明白,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衮,正是這些人頭腦不受束縛,因勢利導,靈活運用。

才使得大清朝從關外走進了紫禁城。

康乾盛世也正是因為制度的不斷修正完善,充滿進取精神的上司者順勢而為。

嘉慶嘴上喊着“改革”的口号,内心卻墨守成規,缺少壯士斷腕的勇氣,又害怕承擔改革失敗風險和責任。

注定嘉慶是個失敗的皇帝。

是以嘉慶雖人品上沒有大缺陷,卻始終未能實作振興清朝的夙願。

反而留下了一個比他爹乾隆還爛的攤子給道光。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為什麼雍正可以力挽狂瀾,嘉慶卻失敗了呢?

1.成長經曆不同

雍正一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和皇位無緣,是以沒有儲君壓力。

可以放開手腳去施展,以皇子的身份參與朝政,得到了曆練。性格也相對成熟。

嘉慶被秘密立儲後,面對自己父親乾隆的獨斷專權和苛刻。

他隻能言聽計從,察言觀色。對于接班人來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漫長的太子身份,對嘉慶的性格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做事瞻前顧後,害怕犯錯,說好聽點叫穩健,難聽點就是中庸,也是嘉慶一生的枷鎖。

哪怕乾隆退位後也不肯放權。

這也導緻了,嘉慶習慣于參考乾隆的意見,而缺乏獨立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格局。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2.性格原因

慈不掌兵,義不掌财。

嘉慶身上缺少雍正那種魄力和勇氣,當手下人犯錯誤時,他過于心軟。

他的同情心讓他不忍對罪臣下死手。

搞起反複運動來經常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久而久之,大臣們摸清楚了嘉慶的脾氣,就越來越嚣張。

皇帝的威嚴性也就不存在了。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3.乾隆留下的爛攤子太大了

當年 雍正繼位時,國庫空虛,僅僅隻有八百萬兩白銀,可是雍正很會賺錢。

在他的管理之下,國庫積累到了6000萬兩白銀。

可是乾隆繼位後就開始到處遊玩,而且開銷大得驚人。

一生六次下江南、四次東巡,活得很潇灑。

同樣是爛攤子,為何雍正能力挽狂瀾,打下盛世基礎,嘉慶卻失敗了?

在乾隆的統治下,清朝看下來繁榮昌盛,内部早已腐朽不堪。

乾隆晚期已經出現非常嚴重的吏治F敗,社會秩序紊亂,誰都知道當時候的朝政在崩潰的邊緣。

嘉慶皇帝也十厘清楚這個問題,但是嘉慶卻從根本上的出發點就有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