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60岁的嘉庆皇帝暴毙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直到临终前,他也没有想明白。
自己一生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不但没有扭转大清的颓势,反而为大清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同样是烂摊子,为什么雍正就能够刷新吏治,而嘉庆却失败了呢?

正
史
趣
说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执政。
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抄家赐死,随后打出“ 咸与维新 ”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
还颁布一系列措施:禁止朝廷官员向皇帝进贡古玩字画,出宫祭祖不带上嫔妃,费用也削减过半。
同时,启用在乾隆年间因为谏言而遭打压的官员,大力镇ya白莲教。
嘉庆通过一系列严惩贪腐和人事任命调整,终于在嘉庆七年年底获得了胜利。
一时间,大清朝似乎换了一副模样,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嘉庆帝也为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而深感欣慰。
不止老百姓,嘉庆也有一丝期许,或许自己真的能够把大清朝重新带回盛世的轨道上?
可惜,他太天真了!
白莲教起义只不过是清朝内部深层矛盾的表现而已。
乾隆后期开始,清朝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朝中崇尚奢靡之风,,吏治F败。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内部起义不断,外部列强骚扰不断。
清朝到了嘉庆手中早已是千疮百孔,因为国库空虚严重,嘉庆的日子过得很节俭。
尽管嘉庆十分努力,但最后还是没能遏制住清朝灭亡的结局。
嘉庆帝在二十多年的在位时间里, 可以说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翻一翻先皇实录。
吃完早饭就开始接见大臣,经常忙得忘了吃午饭。
在处理完和珅和众多地方官员后,嘉庆却突然放慢了自己改革的举措。
当时,摆在嘉庆面前的主要有3个大难题。
一个是贪W反腐,一个是财政亏空,还有一个粮食短缺。
面对贪官污吏
嘉庆一开始确实大刀阔斧清洗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当时,全国一共有11个总督,嘉庆就撤换了6个,在严厉惩处下,一时间还真的有所收敛。
可没过多久,各地官员态度照旧。
面对财政亏空
嘉庆想到的办法就是节衣缩食,开源节流。
面对粮食短缺,嘉庆更是大腿一拍,让流民一律回到农村去种地。
嘉庆的这3个措施,可以看出来,嘉庆根本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
因为他完全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是像一个消防员一样,哪里起火了,就去扑灭。
首先,要解决贪官污吏的问题,首先得健全财政制度和监管处罚制度。
更换官员只是换汤不换药,时间长了,一样容易被环境影响。
财政问题上,应该发展生产,减少多余的劳动力。
在土地问题上,更是本末倒置。
农民本来就是因为土地被豪强兼并了才流离失所变成流民。
现在好不容易找到其他工作,比如采矿,小买卖等工作的流民,被赶回农村,再次失去生存的饭碗。
在嘉庆的错误决定下,大清朝内,农民摩擦不断,朝纲涣散、皇宫犹如摆设。
出现了一系列奇葩事件。
嘉庆十八年的时候,民间天理教会率领200多号人,在太监的内应下堂而皇之攻进了紫禁城。
区区200来号人,就把留守皇宫的禁卫军杀得措手不及。
护军统领甚至还准备让后宫嫔妃出逃,负责午门的守卫,自己则先逃之夭夭了。
要不是后来的道光皇帝绵宁关键时刻过来救援,稳住了场面,和援军一起把起义军清除干净。
恐怕这200人就轻松夺下了紫禁城。
当时的嘉庆皇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听到这件事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形容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甚至还为此下了“罪己诏”
嘉庆皇帝大发雷霆,也没能让手下人多长个心眼。
到了嘉庆朝的后期,紫禁城的大门几乎变成菜市场,甚至是“网红打卡地”
有一天,嘉庆皇帝在紫禁城散步,溜达到大门边,发现宫门前头居然有人在放羊。
嘉庆一打听直接无语了,放羊的太监解释,这些羊肉是御膳房养着的,为了肉肥鲜美,把羊群赶到宫门口吃草。
嘉庆听了直摇头,这不是把我当傻子吗?御膳房的羊难道惨到要到宫门口和马匹抢草吃的地步了吗?
后来,还有人跟嘉庆汇报,这不过是冰寒一角。
紫禁城大门口不光有放羊的,还有人在附近的树林里面野餐。
更有农民在紫禁城门口挑着担子来卖菜,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而实际上,紫禁城的门禁之松懈,远比嘉庆看到的还要严重。
有一年,在嘉庆皇帝出宫祭祀的时候,兵部大印离奇失踪,这可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因为兵部大印至关重要,一枚是用于日常兵部处理文件办公。
一枚是行印,皇帝外出时要随身携带,以便随时调兵遣将之用。
一调查才发现,这大印已经丢了三年了。
这期间,兵部居然一直没有人上报,查到最后也没有查出是谁弄丢的。
面对兵部严重的失职,嘉庆居然就不了了之,直接重新让兵部造了一枚大印。
对于此时的嘉庆来说,内心是极为复杂痛苦的。
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没有成效,反而让朝中不正的风气更加猖狂。
国力衰弱,百姓苦不堪言,各种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尖锐。
他开始反思自己,既然改革行不通,那就参考祖宗的做法吧!
于是就放弃了锐意进取,遇到问题的时候开始参考老祖宗的解决办法。
此时的嘉庆,只能假装“勤奋”来麻木自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根本不明白,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正是这些人头脑不受束缚,因势利导,灵活运用。
才使得大清朝从关外走进了紫禁城。
康乾盛世也正是因为制度的不断修正完善,充满进取精神的领导者顺势而为。
嘉庆嘴上喊着“改革”的口号,内心却墨守成规,缺少壮士断腕的勇气,又害怕承担改革失败风险和责任。
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
所以嘉庆虽人品上没有大缺陷,却始终未能实现振兴清朝的夙愿。
反而留下了一个比他爹乾隆还烂的摊子给道光。
为什么雍正可以力挽狂澜,嘉庆却失败了呢?
1.成长经历不同
雍正一开始的时候知道自己和皇位无缘,所以没有储君压力。
可以放开手脚去施展,以皇子的身份参与朝政,得到了历练。性格也相对成熟。
嘉庆被秘密立储后,面对自己父亲乾隆的独断专权和苛刻。
他只能言听计从,察言观色。对于接班人来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漫长的太子身份,对嘉庆的性格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做事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说好听点叫稳健,难听点就是中庸,也是嘉庆一生的枷锁。
哪怕乾隆退位后也不肯放权。
这也导致了,嘉庆习惯于参考乾隆的意见,而缺乏独立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格局。
2.性格原因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嘉庆身上缺少雍正那种魄力和勇气,当手下人犯错误时,他过于心软。
他的同情心让他不忍对罪臣下死手。
搞起反复运动来经常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久而久之,大臣们摸清楚了嘉庆的脾气,就越来越嚣张。
皇帝的威严性也就不存在了。
3.乾隆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了
当年 雍正继位时,国库空虚,仅仅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可是雍正很会赚钱。
在他的管理之下,国库积累到了6000万两白银。
可是乾隆继位后就开始到处游玩,而且开销大得惊人。
一生六次下江南、四次东巡,活得很潇洒。
在乾隆的统治下,清朝看下来繁荣昌盛,内部早已腐朽不堪。
乾隆晚期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吏治F败,社会秩序紊乱,谁都知道当时候的朝政在崩溃的边缘。
嘉庆皇帝也十分清楚这个问题,但是嘉庆却从根本上的出发点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