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本人類學專業的入門書|《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一本人類學專業的入門書|《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人類學視野譯叢)

[英] 亞當·庫珀 著

沈沉 譯

商務印書館2021年10月出版

内容簡介: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對英國社會人類學的解讀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它從這個學科創立之初(20世紀中期)的光輝歲月一直寫到最近幾十年間它的轉變。1973年首次面世的時候,這本書震驚了人類學界的權威,很快就成為了人類學專業的學生必讀的幾本入門教材之一。四十年過去之後,作者對這本如今已成為經典書籍的著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寫。亞當·庫珀把首屈一指的社會人類學家們放到他們所處的曆史和制度背景中去分析,探讨了他們的競争關系,追溯了他們的辯論,還梳理了他們最重要的民族志著作。在借鑒了一些近期著作的基礎上,庫珀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學科是如何受到殖民背景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的影響的。

作者簡介:

亞當·庫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百年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曾任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皇家人類學學會裡弗斯紀念獎章及赫胥黎獎章獲得者。

譯者簡介:

沈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專業大學,倫敦政經社會人類學碩士,亞當·庫柏的學生。

長按識别二維碼購買

“作為一個參與觀察者,我與我的研究對象的距離太過于接近,以至于我很難做到總是以一個恰當的視角去觀察他們,但是我已盡力為之。”

——亞當·庫珀

亞當·庫珀是我在倫敦政經讀社會人類學碩士時的老師。自2013年起,亞當被倫敦政經百年教授計劃聘請,向人類學系研究所學生開設“人類學理論與民族志”這門必修課。他所負責的春季學期的主要課程内容是1960年代以後主要的人類學理論和民族志,即社會人類學逐漸式微,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和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影響力開始蓋過英國傳統社會人類學的時期。

亞當對學科史的精通和他在英國人類學界的聲望使得同學們在開課前既期待又緊張,開課後這種情緒更是有增無減。在每周三上午九點半的講座課上,他會提前半小時到達,提前在白闆上寫下一些關鍵詞,然後就端坐在講台的正中央,看着學生們一個一個地走進教室。一到九點半,他會準時把門關上開始講課。如果有學生在九點半後才到,開門的聲音幹擾到他講課的思路,他會刻意停下來,注視着進來的學生,直到他/她滿臉通紅地找到座位坐下。有時他甚至會大聲呵斥遲到的學生,不許他們進入教室。幾節課後,沒有同學再在他的課上遲到。即便是來晚了,也隻敢在教室門口待着,等到課間休息的時候再悄悄溜進來。

在小班讨論課上,亞當不喜歡我們盯着電腦和筆記看。有時,在他抛出一個問題後,我們會紛紛低下頭,生怕撞到他的眼神。教室裡一片翻動閱讀材料的嘩嘩聲,尴尬的沉默中充斥着我們迫切渴望從材料和自己寫在夾縫處的筆記中找到隻言片語的答案的焦慮。每到這時,他會用他略帶沙啞的嗓音一字一句地說:“合上你們的書,放下你們的筆,擡起頭,和我說話!”有一次,一位同學坦承自己回答不出問題是因為沒有讀完閱讀材料,他絲毫不留情面地說:“下周沒讀完就不要來上課。”

亞當嚴厲的教學風格在倫敦政經人類學系一衆和藹可親、倡導了解和包容的老師中顯得格格不入。曾有同學在讨論課前向我抱怨上亞當的課壓力太大。雖然如此,如果被呵斥過的學生緊接着回答出一個問題或是做了一個精彩的小組報告,他也會不吝贊美之詞。

雖然教學風格拒人于千裡之外,亞當的授課内容卻十分引人入勝,兼有對理論的清晰到位的解讀和民族志式生動細膩的叙述。在講解1960年代後人類學的主要理論流派的時候,亞當常常會提到其代表人物的個人背景和性格特征,甚至是他自己和他們之間的一些往來轶事。無形中,那些早已被奉入神龛的名字被還原成了一個個立體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人。比較起在大部分課堂上所接觸到的脫離其思考和寫作者的主體性而存在,并是以被不知不覺客觀化的理論,他所講述的更像是一群身處特定曆史語境的人類學從業人員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

而這也是亞當在《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中所采取的路徑——這是一本以20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為研究對象的民族志。在人類學這個“部落”中,人類學家和他們自己筆下的研究對象一樣,有着自己的身份印記,“受到個人背景、友誼和競争關系、職業結構和所屬研究機構,以及當時的政治背景等等因素的影響”。

事實上,閱讀和翻譯這本書一度讓我覺得仿佛回到了亞當的課堂。

一本人類學專業的入門書|《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亞當·庫珀于馬林諾夫斯基墓

雖然亞當曾在課堂上和著作中對後現代主義人類學帶來的虛無主義口誅筆伐,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人類學與人類學家》和後現代主義人類學一樣,把聚光燈打向了研究者本身,并把知識生産看作一個有機的、社會性的、帶有政治意味的過程。雖然如今這一觀點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學科共識,但在後現代主義思潮尚未席卷人類學的1971年,本書第一版首次面世的時候,英國社會人類學還是一門規模尚小并且具有驚人凝聚力的學科。是以,把奠定學科基石的人類學家當作一群特殊的“土著”來研究的這一“去魅化”行為,使得本書在首次出版之後引發了軒然大波。

“畢竟這是一本毛頭小子所寫的書,語氣還并非畢恭畢敬。”

“對個人品性着墨太多,還觸及到很多尚有争議的事。”

這些“離經叛道”的行徑無一不觸痛了剛剛建立不足半個世紀的英國社會人類學的敏感神經,招緻很多不悅、尴尬,甚至是憤怒:露西·梅爾、馬克斯·格盧克曼和雷蒙德·弗思等一衆人類學家都對這本書表現出了極大的敵意和不滿,牛津人類學系甚至一度直接禁止本系學生閱讀這本書。

但是,正如羅伊·威利斯在對本書的第一版所做出的評價中所說:“他把我們學科中神一般的創始人們拉下神壇,并把他們視作普通人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這是一個必須且有益的行為。”實際上,本書很快就成為了西方人類學專業的學生必讀的入門書籍之一。

在最近這幾十年間,關于各主要人類學家的傳記、回憶錄、訪談和曆史文獻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基于這些材料,亞當對本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寫。于是,在距離首次出版四十年之後,《人類學與人類學家》第四版由羅德裡奇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而今,這本業已成為人類學學科史經典讀物的著作由商務印書館引進,終于得以與中國讀者見面。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中國讀者回到現代人類學建立伊始,回到殖民主義時期的英國和被世界大戰撕裂的國際社會,回到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辯論,回到美拉尼西亞和孟加拉灣,探尋如今錯綜異質的學科話語體系的根系脈絡及其土壤,思考它的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觀當下湧動的諸多新思潮、轉向和動議。

(本文節選自譯後記)

各章節内容簡介

第一章馬林諾夫斯基之前的人類學和民族志;馬林諾夫斯基

第二章拉德克利夫-布朗;埃米爾·塗爾幹

第三章格雷戈裡·貝特森和《納文》;埃文思-普裡查德和《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谕和魔法》;《非洲的政治制度》;《努爾人》;邁耶·福蒂斯;親屬關系理論

第四章英國社會人類學與殖民主義的關系;弗雷德裡克·盧吉和間接統治;應用型研究

第五章社會人類學的制度化和職業化;埃文思-普裡查德和《阿贊德人:曆史與政治制度》;馬克斯·格盧克曼和沖突理論;英國社會人類學的局限性

第六章埃德蒙·利奇和《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普勒利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和結構主義人類學;瑪麗·道格拉斯;英國新結構主義人類學

第七章英國社會人類學在二戰後的的存在主義危機;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弗朗茲·博厄斯;克利福德·格爾茲和闡釋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人類學vs文化相對主義人類學

一本人類學專業的入門書|《人類學與人類學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