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一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二十世纪的英国学派

(人类学视野译丛)

[英] 亚当·库珀 著

沈沉 译

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对英国社会人类学的解读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它从这个学科创立之初(20世纪中期)的光辉岁月一直写到最近几十年间它的转变。1973年首次面世的时候,这本书震惊了人类学界的权威,很快就成为了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必读的几本入门教材之一。四十年过去之后,作者对这本如今已成为经典书籍的著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写。亚当·库珀把首屈一指的社会人类学家们放到他们所处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中去分析,探讨了他们的竞争关系,追溯了他们的辩论,还梳理了他们最重要的民族志著作。在借鉴了一些近期著作的基础上,库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学科是如何受到殖民背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的影响的。

作者简介:

亚当·库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百年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任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皇家人类学学会里弗斯纪念奖章及赫胥黎奖章获得者。

译者简介:

沈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伦敦政经社会人类学硕士,亚当·库柏的学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作为一个参与观察者,我与我的研究对象的距离太过于接近,以至于我很难做到总是以一个恰当的视角去观察他们,但是我已尽力为之。”

——亚当·库珀

亚当·库珀是我在伦敦政经读社会人类学硕士时的老师。自2013年起,亚当被伦敦政经百年教授计划聘请,向人类学系研究生开设“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这门必修课。他所负责的春季学期的主要课程内容是1960年代以后主要的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即社会人类学逐渐式微,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力开始盖过英国传统社会人类学的时期。

亚当对学科史的精通和他在英国人类学界的声望使得同学们在开课前既期待又紧张,开课后这种情绪更是有增无减。在每周三上午九点半的讲座课上,他会提前半小时到达,提前在白板上写下一些关键词,然后就端坐在讲台的正中央,看着学生们一个一个地走进教室。一到九点半,他会准时把门关上开始讲课。如果有学生在九点半后才到,开门的声音干扰到他讲课的思路,他会刻意停下来,注视着进来的学生,直到他/她满脸通红地找到座位坐下。有时他甚至会大声呵斥迟到的学生,不许他们进入教室。几节课后,没有同学再在他的课上迟到。即便是来晚了,也只敢在教室门口待着,等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再悄悄溜进来。

在小班讨论课上,亚当不喜欢我们盯着电脑和笔记看。有时,在他抛出一个问题后,我们会纷纷低下头,生怕撞到他的眼神。教室里一片翻动阅读材料的哗哗声,尴尬的沉默中充斥着我们迫切渴望从材料和自己写在夹缝处的笔记中找到只言片语的答案的焦虑。每到这时,他会用他略带沙哑的嗓音一字一句地说:“合上你们的书,放下你们的笔,抬起头,和我说话!”有一次,一位同学坦承自己回答不出问题是因为没有读完阅读材料,他丝毫不留情面地说:“下周没读完就不要来上课。”

亚当严厉的教学风格在伦敦政经人类学系一众和蔼可亲、倡导理解和包容的老师中显得格格不入。曾有同学在讨论课前向我抱怨上亚当的课压力太大。虽然如此,如果被呵斥过的学生紧接着回答出一个问题或是做了一个精彩的小组报告,他也会不吝赞美之词。

虽然教学风格拒人于千里之外,亚当的授课内容却十分引人入胜,兼有对理论的清晰到位的解读和民族志式生动细腻的叙述。在讲解1960年代后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的时候,亚当常常会提到其代表人物的个人背景和性格特征,甚至是他自己和他们之间的一些往来轶事。无形中,那些早已被奉入神龛的名字被还原成了一个个立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比较起在大部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脱离其思考和写作者的主体性而存在,并因此被不知不觉客观化的理论,他所讲述的更像是一群身处特定历史语境的人类学从业人员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而这也是亚当在《人类学与人类学家》中所采取的路径——这是一本以20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志。在人类学这个“部落”中,人类学家和他们自己笔下的研究对象一样,有着自己的身份印记,“受到个人背景、友谊和竞争关系、职业结构和所属研究机构,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等等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阅读和翻译这本书一度让我觉得仿佛回到了亚当的课堂。

一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亚当·库珀于马林诺夫斯基墓

虽然亚当曾在课堂上和著作中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带来的虚无主义口诛笔伐,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学与人类学家》和后现代主义人类学一样,把聚光灯打向了研究者本身,并把知识生产看作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过程。虽然如今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的学科共识,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尚未席卷人类学的1971年,本书第一版首次面世的时候,英国社会人类学还是一门规模尚小并且具有惊人凝聚力的学科。因此,把奠定学科基石的人类学家当作一群特殊的“土著”来研究的这一“去魅化”行为,使得本书在首次出版之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毕竟这是一本毛头小子所写的书,语气还并非毕恭毕敬。”

“对个人品性着墨太多,还触及到很多尚有争议的事。”

这些“离经叛道”的行径无一不触痛了刚刚建立不足半个世纪的英国社会人类学的敏感神经,招致很多不悦、尴尬,甚至是愤怒:露西·梅尔、马克斯·格卢克曼和雷蒙德·弗思等一众人类学家都对这本书表现出了极大的敌意和不满,牛津人类学系甚至一度直接禁止本系学生阅读这本书。

但是,正如罗伊·威利斯在对本书的第一版所做出的评价中所说:“他把我们学科中神一般的创始人们拉下神坛,并把他们视作普通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必须且有益的行为。”实际上,本书很快就成为了西方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必读的入门书籍之一。

在最近这几十年间,关于各主要人类学家的传记、回忆录、访谈和历史文献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基于这些材料,亚当对本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写。于是,在距离首次出版四十年之后,《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第四版由罗德里奇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而今,这本业已成为人类学学科史经典读物的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引进,终于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中国读者回到现代人类学建立伊始,回到殖民主义时期的英国和被世界大战撕裂的国际社会,回到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辩论,回到美拉尼西亚和孟加拉湾,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

(本文节选自译后记)

各章节内容简介

第一章马林诺夫斯基之前的人类学和民族志;马林诺夫斯基

第二章拉德克利夫-布朗;埃米尔·涂尔干

第三章格雷戈里·贝特森和《纳文》;埃文思-普里查德和《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非洲的政治制度》;《努尔人》;迈耶·福蒂斯;亲属关系理论

第四章英国社会人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弗雷德里克·卢吉和间接统治;应用型研究

第五章社会人类学的制度化和职业化;埃文思-普里查德和《阿赞德人:历史与政治制度》;马克斯·格卢克曼和冲突理论;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局限性

第六章埃德蒙·利奇和《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普勒利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玛丽·道格拉斯;英国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七章英国社会人类学在二战后的的存在主义危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弗朗兹·博厄斯;克利福德·格尔兹和阐释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类学vs文化相对主义人类学

一本人类学专业的入门书|《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