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本文作者黃強

央視熱播的電視劇《雪中悍刀行》,是一部武俠架空劇,借用曆史為殼,作者随意想象朝代,編造情節故事。這樣就給編造曆史找了借口,發揮了作者及其編導們的無窮想象,“隻有我想到的,沒有我不能的”。既然是架空劇,我們或許不能嚴格追究其時代的錯誤,史實的混淆,但是我們可以就劇情來說說曆史,看看《雪中悍刀行》有幾分真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劇情處在使用木輪馬車的時代,世襲罔替制度,邊患戰争不斷,有北椋、北蠻等民族與異姓王的地盤。屬于一個朝代更替,戰争頻繁的時期,大緻可以推算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卻又糅合了魏晉、隋唐、宋金、明清等多個朝代的故事與人物,王仙芝、趙黃巢、魚幼薇等,有所指,有所影射。小說可以發揮想象,天馬行空,但是落筆則不能無限發揮,涉及曆史的小說與所處的時代有所關聯,不能信馬由缰,制造舛誤。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雪中悍刀行》劇照】

一、科舉“探花”之名出現在隋唐

劇中有河東林家的林探花角色,所謂探花是科舉時代一甲第三名,俗稱探花郎。科舉是中國獨特的選才、選官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影響巨大。但是必須是有科舉制度,才有進士,以及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非科舉時代沒有探花一說。而中國科舉制度誕生于隋唐時期。科舉始于隋炀帝大業三年(607),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明令廢科舉,曆時近一千三百年,這期間共出現進士11萬左右,而一甲三鼎甲共三人,每科狀元、榜眼、探花都是一人,三鼎甲約2100人,探花也隻有約七百名。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2,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探花”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并非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隻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也記載:“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什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采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并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唐代詩人孟郊46歲時高中進士,他興奮至極,寫下《登科後》詩:“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據了解,北宋前期宰相寇準就做過探花郎。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3,《雪中悍刀行》中林探花】

探花專屬科舉第三名,則始于南宋後期,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同時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是以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于南宋。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的商衍鎏是清代最後一科光緒三十年(1904)的殿試探花。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4,科舉考試蠟像(黃沐天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未有科舉,何來“探花”一說?劇中林探花專指科舉第三名,那又必須是在南宋或者南宋之後,顯然不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二、線裝書應當出現在宋朝

劇中的西楚公主姜泥,在國破山河碎之後,成了北椋世子徐鳳年的丫鬟,負責每月晾曬一次書,劇中是線裝書。古人使用線裝書,是大家的通識,其實線裝書出現在宋朝,之前圖書是竹簡,以及紙張的卷軸、冊頁。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5,劇中西楚公主姜泥】

線裝書是中國古代的紙本書裝訂法,紙張發明在漢代,有漢代蔡倫造紙說。紙質圖書在經曆了卷軸和冊頁兩個階段,漢、唐代隻有卷軸形式的書。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圖書主要是手抄本。雕版印刷出現在隋唐時期。到了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圖書印刷得到發展。宋代開始出現多種圖書裝訂方法,蝴蝶裝、包背裝,而線裝書也産成于宋代。是以《雪中悍刀行》出現曬線裝書的情節,最早也必須是宋代,與魏晉南北朝無關。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6,線裝書】

三、劇中可以有褲褶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大袖衫,所謂褒衣博帶。這一時期是南北民族大遷徙時期,北方與南方的科技、文化、服飾交融、影響。我在《六朝人的衣櫃》一書中專門論述褲褶服的産生及其影響。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7,黃強著《褒衣灑脫博帶寬》(商務印書館出版)】

褲褶服來源自北方,傳入南方後,經過改良、推廣,成為南朝的主要服飾,進而又傳播到北方、北朝。這種褲褶服,自南北朝後,至唐代,并以此服作為朝見之服,也就是廣袖、大口褲的形制,反過來又影響了北裝。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8,北朝縛褲與褲褶磚刻畫(黃沐天設色)】

褲褶服剛進入南方時,主要作為急裝,戰鬥中的輕便服,用于夜行、緊身搏鬥。後來變成男子的便服。此時男子的便服以褲褶服為代表。褲褶服的特點,不在于其褶(短上衣)而在于其褲;這種褲褶即史書中所說的“為袴者直幅為口”,又稱大口袴。為行動便利起見,遂在膝部将袴管向上提,并以帶子束縛結。河南鄧縣、湖北襄陽等南朝墓出土畫像磚中的人物都着這樣的褲褶。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9,東吳大墓出土圖青瓷立侍俑褲褶服】

褲褶的形制,沈從文先生認為:“基本樣式,必包括大、小袖子長可齊膝的衫或襖,膝部加縛的大小口褲。而于上身衫子内(或外)加罩裲裆。”以劇中徐鳳年行走江湖的特點,是可以穿,也肯定穿褲褶服,因為行動便捷。

四、徐骁的蟒服蟒紋五爪之錯

北椋王徐骁觐見皇帝與三品大臣銀青光祿大夫劉體仁有禮儀之争,他換穿一件蟒服,聲稱我是王爺,我這蟒服是五爪蟒,不是四爪蟒。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0,劇中徐骁】

這裡有二個錯誤。蟒服,明清時期文武官員的一種禮服,因繡有蟒紋而得名。明代稱蟒衣,清代稱蟒袍,筆者在拙著《中國服飾畫史》中提出蟒服的概念,即将蟒衣、蟒袍合并為蟒服。

第一,蟒袍是明清時期才有的服飾,屬于皇帝賜服,非特賜不可穿。魏晉時期哪裡有蟒服?

第二,混淆了蟒紋與龍紋的差別。蟒服是一種僅次于龍袍的顯貴之服,原因在于蟒紋近似龍紋。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1,明代戴展角幞頭織金蟒袍王鏊寫真像】

明代的蟒衣,最早是供皇帝近臣服用的,《明史·輿服志三》記載:“永樂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繡蟒于左右,系以鸾帶,此燕居之服。次則飛魚,惟入侍用之。貴而用事者,賜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明朝内閣賜蟒衣,始于弘治年間,《典故紀聞》記載:“内閣舊無賜蟒者,弘治十六年,特賜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大紅蟒衣各一襲。賜蟒自此始。”大帥賜蟒,始以尚書王骥(王骥後為吏部尚書,大約在宣德、正統朝之後),後來,戚繼光以平倭功績而得賜蟒衣。

龍與蟒的差別,五爪是龍,四爪是蟒,用在親王服飾上必須去一爪,稱為蟒。換言之,龍紋與蟒紋相似,差別僅僅在于五爪與四爪,親王蟒服隻能是四爪,換到北椋王徐骁到大明王朝,蟒服上隻能是四爪蟒服,不能穿五爪龍袍。

清代親王,不是異姓王,親王補服繡,注意不是蟒服,《清史稿·輿服志》記載:“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補服“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

僭用龍紋,穿龍袍,是死罪。京城皇族密切關注徐骁的動向,行刺世子徐鳳年,目的就是挑起北椋的謀逆,僭用龍紋一項就夠了。

五、北蠻女子南宮戴了明朝的網巾

一路保護世子徐鳳年的北蠻俠女南宮戴了一頂網巾,這不是唐朝胡女的帷帽、冪 ,而是大明王朝的流行網巾。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2,劇中南宮戴網巾】

網巾,也稱網子。明代成年男子的束發之物。通常以黑色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亦有用絹布制成者。萬曆年間轉變為人發、馬鬃編結。明代男子家居時可以隻戴網巾,外出時則需在網巾上加戴帽子,否則便顯得失禮。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3,明代網巾(黃沐天設色)】

網巾的流行,相傳為明太祖洪武初年所倡。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說:“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于燈下結網巾。問曰:此何物也?對曰:網巾,用于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于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

網巾的造型類似漁網,網口用布帛作邊,俗稱邊子。邊子旁綴有金屬制成的小圈,内貫繩帶,繩帶收束,即可約發。在網巾的上部,亦開有圓孔,并綴以繩帶,使用時将發髻穿過圓孔,用繩帶系栓,名曰“一統江山”;大約在明代天啟年間,又省去上口繩帶,隻束下口,名“懶收網”。明亡後,其制廢。

六、宋金時期鐵浮屠嫁接到魏晉時期

劇中北椋有35萬鐵騎,其中的精銳是劇中所說的鐵浮屠。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4,《雪中悍刀行》中铠甲】

鐵浮屠是中國軍事史上的重裝騎兵,出現于宋朝與金代時期。我對鐵浮屠有過研究,出版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一書,論述中國軍戎服飾史。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5,黃強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商務印書館出版)】

“鐵浮屠”指人與馬都披铠甲的重裝騎兵部隊,類似南北朝時期的具裝铠。《宋史·劉錡傳》中說:“方大戰時,(金)兀術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铠甲,号‘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标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6,金代鐵浮屠铠甲】

南宋時,金軍的重裝騎兵因為人穿重铠,馬匹重甲,對于宋軍造成的威脅很大,宋軍也在步兵中推行重甲,其分量分輕重兩種,輕者三十七斤一十兩重,重者五十八斤一兩。如此重的铠甲,對于金軍的騎兵不算多重,由馬來負重,更何況金軍騎馬配備兩匹馬輪流負載,但是對于靠兩條腿行進的宋軍步兵那就太沉了,還沒到交戰,體力就消耗差不多了,其機動性、戰鬥力都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與金軍重裝騎兵交戰焉有不敗的道理?

幾分真來幾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雜了哪些朝代元素

【圖17,金人騎兵與馬具裝】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人披铠甲,馬披具裝铠的戎裝,遠不如後來西夏的鐵鹞子、金代的拐子馬、鐵浮屠沖擊力量大。西夏、遼國、金代屢屢侵犯中原,與宋朝交戰數十年,依托的就是重裝騎兵軍隊的戰鬥力。

說明:本文系企鵝号黃強教授的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轉載。聯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黃強服飾史”上榜騰訊新聞優秀知識官月度榜短内容類。

黃強,字不息。金學家、服飾史學家、文藝評論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志》《繡羅衣裳照暮春》《黃沙百戰穿金甲》《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近二十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