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訂車就成絕版,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再不順?

剛訂車就成絕版,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再不順?

文 | 極點商業,作者 |楊銘,編輯 | 劉珊珊

這既是首批車主,卻也是最後一批車主。

“從外界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到銷售人員,都是在一直告訴我,這個車如何與華為深度合作,如何在華為三電系統加持下,有怎樣的先進技術,符合華為一貫的風格。”連日來,多位車主無奈在某汽車社群投訴:如果不是相信華為,那麼誰還會選擇賽力斯SF5?

2021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車型正式上市,同時在華為全國各地的線下體驗門店中,與華為其他電子産品一起銷售。乘聯會相關資料顯示,賽力斯SF5在2021年1-11月累計銷量為7080輛。

這個銷售數字相比其他造車新勢力,的确不夠看,更難以實作餘承東在内部定下的2022年銷售30萬輛年度目标。是以,在12月23日的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華為正式推出了和賽力斯合作的第二款車型——AITO問界M5。

這被外界視為一款“既是華為造、又不是華為造”的車:問界M5前期規劃來自華為,外觀設計、品牌定位、後期營銷都将由華為負責,小康股份本質上成了華為“代工廠”。可以說,除了名字不帶華為,其他都是華為造。

這意味着,一直宣稱不會自己“造”車的華為,已經深入造車行業,甚至在2022年把汽車作為主戰場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是以,問界M5和以前的賽力斯SF5一樣,外界關注度極高,據稱上市96小時訂單超過6500。

不過,對賽力斯SF5車主來說,問界M5釋出的同時卻得知了一個驚人消息:賽力斯門店品牌辨別全部改成AITO 品牌,華為智選SF5線上暫停預定,線下打折處理展車和試駕車,“相當于變相停産”——諸多車主既擔心車輛保質低、日後售後保養問題,也憤怒自己成為華為汽車業務的小白鼠。華為不可避免成為車主抱怨和投訴目标,多位賽力斯SF5車主就在某汽車社群發文控訴被華為“割韭菜”,甚至還有深圳賽力斯SF5車主揚言已經找到370位車主一起維權。

客觀來看,競争殘酷的智能汽車市場,很多品牌都會選擇快速疊代來占領市場。不過,對汽車業務沒有成功案例的華為而言,當投訴聲一浪高過一浪,或許會對以後造成消費者信任危機:當一款汽車生命隻有8個月,華為是否把造車想得太簡單了?在2022年,華為汽車業務是否能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01 扶不起的賽力斯SF5

隻認華為,不認品牌。這是從賽力斯SF5,到阿爾法S、問界M5,消費者選擇上述汽車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通過華為認識的賽力斯SF5,也是因為華為購買的賽力斯SF5。”一位華為車主如此表示,作為華為忠實粉絲,在餘承東為賽力斯SF5多次隆重站台後,相信華為,支援國産的心情下,去年5月第一時間下了訂單,7月上旬提車,到現在才剛過首保,就得知賽力斯SF5“變相停産”消息,心情相當複雜,感覺自己“被割韭菜,甚至是上當受騙”。

還有車主表示,自己在12月12日交下了1萬元的賽力斯SF5定金,在把自家舊車賣出以後,卻被告知無法提車,現在定金退不了了,車也提不了,隻得把自家舊車要回來,還被二手車車行索要了兩倍賠償。

從最新消息來看,小康賽力斯有關負責人稱,華為智選SF5未停産,但是出于傳遞及時性的考慮華為智選SF5确實暫時停止收訂,在核心零部件采購等條件滿足重新啟動收訂需求會恢複正常。不過,諸多線下門店銷售人員證明,賽力斯SF5确實已經停售。

截至目前,盡管不少車主希望華為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但華為方面對此并未有任何發聲。

2021年,當手機業務幾近腰斬,華為開始正式涉足汽車領域,與衆多車企從兩方面展開合作,比如與北汽新能源推出極狐阿爾法華為HI版,為長安汽車、廣汽集團提供相應智能車解決方案。以及,在4月的上海車展上與小康股份推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銷售層面上,賽力斯SF5是第一個進入華為銷售管道的汽車産品,餘承東對賽力斯SF5寄予了厚望,頻頻發微網誌為其帶貨,希望通過華為管道銷售500萬輛賽力斯汽,去彌補手機等消費者業務銷量受到影響造成的利潤下滑問題:“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入駐華為旗艦店,開創了消費電子行業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河。市場也給予積極響應,開售兩天後訂單突破3000輛,短短一周就超過了6000輛,并很快突破1萬輛。”

彼時,華為将計劃2021年7月底前在200家體驗店賣車,年底拓展到1000家以上。在餘承東的設想中,華為未來将擁有5000家智選店同時賣車,這是特斯拉、寶馬以及奔馳等車企無法企及的量級。

後來事實證明,盡管有華為品牌以及線下高端授權體驗店加持,實際銷量與餘承東的說法仍有很大出入。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4月到8月,賽力斯SF5的銷量分别為129輛、204輛、1097輛、507輛、715輛。截止11月底,賽力斯SF5累積銷量僅為7080輛,已無望在2022年實作30萬輛銷售目标。

賽力斯SF5銷量不佳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賽力斯自身品牌力、産能不足、售後服務網點不夠,車輛實際油耗比宣傳高、續航虛标、鑰匙感應經常失靈、車機卡頓、方向跑偏等問題不少;二是雖然入駐了華為線下零售店,店内銷售人員也來自華為團隊,但其專業性、經驗遠遠不如傳統汽車4S店銷售;三是新能源汽車賽道二三十萬元價位競争非常殘酷,賽力斯SF5價格不具備競争力,都勸退了不少觀望的消費者。

不管原因如何,同時身兼消費BG以及汽車BU CEO一職的餘承東肯定清楚認識到,賽力斯已經是“扶不起的阿鬥”,更何況華為并不能主導賽力斯SF5。是以,當搭載鴻蒙OS,從産品設計、到車機搭載及智能化系統、再到後期的銷售都由華為掌控的“AITO 問界M5”釋出,賽力斯SF5被放棄也成為必然。

不過,從車主角度來看,一款新車品牌隻存在短短幾個月,就出現品牌更新更新,現款車型停産,二手車保值率肯定無從談起,對售後、服務的擔心本在情理之中,也難免不少車主投訴被“華為割韭菜”。

02 親自下場,市場卻沒太大信心

“華為不造車,但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是華為強調過很多次的一句老話。

盡管華為嘴上說不造車,但細看問界M5合作模式、生産模式,其實又和親自下場造車無異。背後,無疑是華為的焦慮和不安,以及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野心和擰巴。

“這就是華為推出的四輪智能終端——AITO問界M5智能汽車。”在一向愛打嘴炮的餘承東看來,問界M5在外觀、價格、設計體驗上,超過了很多百萬豪車。為了支援這一提前設定的産品調性,餘承東還拿出奧迪、保時捷、奔馳等豪華品牌的SUV産品做了多個核心參數的橫向對比。

那麼,融入更多華為基因後,問界M5真能幫助華為實作汽車業務上的野望嗎?

在諸多汽車行業業内人士看來,從價格來看,問界M5售價分别為25萬元、28萬元、32萬元,價格并不親民。同時,面臨的市場競争同樣殘酷,在這個價位區間裡,直接競争對手理想ONE、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唐EV使用者口碑已經成型,賽力斯SF5前車之鑒帶來的不利口碑影響下,問界M5可能會讓更多消費者有所疑慮,為問界M5銷售蒙上陰影——事實上,問界M5“96小時6500張訂單”的宣傳口徑,在不少人士看來可信度存疑。

更重要的是,按“百萬豪車标準打造”的問界M5,産品力實際太過中規中矩,甚至是一言難盡。

在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智能化”方面,除了HarmonyOS車機作業系統之外,問界M5在智能化層面沒展現出太多亮點。比如,雷射雷達充當着自動駕駛車輛的“眼睛”,為車提供120°-360°視野,現在相當流行——但問界M5沒有雷射雷達,隻配置了4個APA攝像頭、L2級别輔助駕駛能力的系統。相比之下,理想ONE已經擁有自身全套的輔助駕駛系統并和雷射雷達相結合,已經實作城市道路中打燈、輔助變道和智能跟随等功能。

另外,餘承東說的百萬豪車配置“雙叉臂獨立懸架”,諸多新能源車其實基本上都是雙叉臂式前懸架。比如25萬起的Model3,定價15-20萬的零跑C11,都是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架。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M5搭載的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效果同樣有待驗證。也沒有資訊顯示問界M5在後期能實作FOTA更新,拓展自動駕駛等功能,比起其他造車新勢力,核心競争力略顯不足。

外界對問界M5銷量信心不足,從資本市場也可以看出端倪——就在AITO問界M5釋出當日,賽力斯母公司小康股份跌超7%,并連續兩日跌停,兩個交易日内市值縮水超170億元。

剛訂車就成絕版,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再不順?

實際上,對華為來說,截至目前在HUAWEI Inside 全棧式方案上缺少成功案例背書:不僅賽力斯SF5已經“失敗”,問界M5前景未蔔,極狐阿爾法S也沒有因為華為HI全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而在市場端獲得太多熱度,銷量更是低得可憐,去年4-11月銷量為6、231、221、137、178、421、477、444輛,截止至11月底,合計2100多輛。國産車中,年銷量排名第233名。

03 華為亟需成功案例背書

作為科技企業龍頭,華為憑借本身知名度和号召力,可以為新車帶來不少關注度,那麼為何難以轉化為購買力?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直處于雷聲大而雨點小的尴尬階段?

目前,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以Tier 1、Tier2為基礎,向整車企業售賣零部件和Hi技術方案;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将華為的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運用到産品上面,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品牌,具體深入程度根據廠商而定。

“和幾千元的手機完全不同,一輛車售價數十萬元,消費者更趨于理性,購買與否還是要看成本效益和産品力,同時品牌也相當重要,這就是BBA成功的重要原因。”有汽車業内人士明确表示,華為合作夥伴沒有選好,無論是小康賽力斯,還是北汽極狐,在業内都沒有什麼品牌影響力,同時缺乏技術積累。

剛訂車就成絕版,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再不順?

其實華為不是不想選擇一線品牌,而是有着諸多無奈。一方面,華為HI可以了解為汽車界的Android作業系統,需要業内足夠多、足夠大的一線廠商支援,但是上汽、長城、吉利、比亞迪等不願意和華為深度合作,去年6月底的上汽股東大會上,上汽董事長陳虹面對投資者的拷問,很明确的表示,“不能接受與華為等第三方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合作,華為等成為靈魂,上汽成為軀體,這樣的結果不能接受,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華為自己想要在汽車業務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華為雖然宣稱定位于Tier 1,但實際上一開始就不甘于此,而是一個能夠提供全套服務的方案解決商。

比如,在問界M5打造上,不僅從設計、定位、營銷、銷售全部打包,而且餘承東在釋出會上全程連賽力斯、小康名稱都沒提,可以說完全掌握了話語權,比亞迪、長城、吉利顯然都不可能接受這種為華為打工的合作方案。

種種原因,導緻Huawei Inside模式隻能選擇一些需要華為流量、技術的二三線車企。最終,這又證明造車并非華為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但華為汽車業務也并非沒有更多好消息。2022年,華為與長安、甯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也将問世;在車機系統上,餘承東曾透露華為已與20多家汽車廠家合作,今年裝車量将會達到500萬台。同時,根據《财經》報道,在經曆近半年的談判後,華為和大衆就自動駕駛業務的合作即将敲定。

另外,華為不吝投入研發資金。官方資料顯示,2020年華為在汽車相關研發投入約5億美元,這一數字今年将會翻倍,超過10億美元。

剛訂車就成絕版,華為汽車業務為何一再不順?

有業内人士預測,華為汽車業務大多數訂單機會點會在2025年之後,産生穩定的利潤流——不過,對2021年營收暴跌28%的華為來說,即便能等得起,也亟需一個成功的案例作為背書,才可能拉攏更多的一線車企,報團取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