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春秋戰國作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延續數百年的大争之世,其外交權謀、兵者詭道吸引了數千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學者探索,而作為一直影響春秋戰國局勢的楚國何以在戰國後期迅速衰落,更是許多學者半輩子皓首窮經,辛苦專研的對象。很多人把它歸結于張儀欺楚、懷王昏庸,但是我們看問題應該全面,在稍不留意就亡國滅種的大争之世,楚國誕生數百年長盛不衰,僅憑部分荊楚名王是無法達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的一種政治制度。而楚國誕生數百年,内部制度已經成熟,懷王在制度禮法的制約下,根本不可能獨斷專行。更何況楚國早已有前車之鑒:楚國先君楚靈王因為不得人心,衆叛親離、自殺身亡!以懷王前期的表現和身後名,制度和自己内心都不允許步靈王後塵。是以楚國衰落是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張儀欺楚、丹陽藍田慘敗、更重要的是垂沙之戰!因為丹陽、藍田雖敗,但是秦國也被削弱,不相信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藍田和秦國國都鹹陽的距離,更何況楚國經曆丹陽、藍田之後,後期仍然滅越。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圖1,垂沙之戰

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戰而使楚國衰的垂沙之戰發生時國際關系!

公元前475年,曆史年輪踏入戰國時代,之後曆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七國格局徹底形成,戰國之名更是實至名歸。由于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率先實行變法, 使魏國國力冠絕諸國之首,國力甚至一度超過齊楚等老牌諸侯國!但最終魏國也沒有逃過富不過三代的定律,曆經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時期因為秦齊楚等老牌諸侯國的輪番夾擊,魏國徹底衰落。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所記載的那樣:

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于楚。

此後魏國徹底衰落,繼之崛起的是導緻魏國衰落的主要國家-秦齊楚,到垂沙之戰前,秦國已曆奮六世餘烈的三世,繼孝公、惠文王之後,此時在位的是秦國又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昭襄王;齊國此時正是戰國曆史上最強時代,在位的是威宣二王;而楚國和齊國不遑多讓,這時候正是戰國楚國的悼肅宣威懷(前)時代;三國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但是因為一個人打破了三國的均勢,他就是戰國齊國的擎天柱-匡章!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圖2,齊國擎天柱-匡章

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不僅我們前面提到一戰而使楚國衰垂沙之戰的締造者是他,其他戰役也對齊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來看一下垂沙之戰。

此戰發生于前301年,匡章率領齊韓魏諸侯聯軍與楚國對峙半年,終得當地漁民的幫助成功渡河,大敗楚國,殺楚将唐昧,斬首兩萬,在這之後楚國退出三大陣營,齊國擊敗了一個重要的競争對手,終成東齊西秦格局!

但是這之前的齊國之是以能跻身三大強國,除了威宣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和對外戰争也有很大關系。因為孫龐鬥智的影響,世人都知道齊國對魏國的桂林、馬陵兩戰,少有人知道在威宣時期對另外大國也多有勝利,比如齊宣王時期就差點滅燕,這也是後來燕昭王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最終下齊七十餘城的主要原因。三國時期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也是因為樂毅幾乎滅齊之功得到他的推崇。最重要的幾乎滅燕的齊國主将仍然是匡章,他率領齊國五都之兵在近五十日的時間攻破燕都,幾乎滅亡滅國,雖然後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達成目的,但是曆史已經證明了他的功績!

這是齊國繼楚國之後徹底打殘的另一對手!同樣因為匡章!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圖3,齊國破燕

事實上,除楚燕兩個大國外,匡章更上司了對當時頭号強國-秦國的兩次勝利:第一次是發生于公元前323年左右,楚國剛奪下魏國八個城池,風頭正盛;齊國也在前十多年的馬陵之戰中将前任霸主魏國打下了神壇,而此時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國勢正盛,于是便決定采用張儀:

欲以秦、韓、魏之勢伐齊、楚。

的計策,他們首先将矛頭對準了此時相對弱勢的齊國,兩軍在桑丘相對,這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齊秦第一次正面交鋒,但事有不巧,秦國的如意算盤落空,齊國最終在匡章的領帶下,大敗秦國,破使秦國上表稱臣。《戰國策·齊策一·秦假道韓魏以攻齊》詳細記載了這一戰役過程: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将而應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兵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候者複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将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于齊。

此戰是匡章的成名之戰,之後深得威宣兩代國君的器重。同樣這一戰也使張儀的連橫之策在魏國破産,為齊國化解了重大危機!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圖4,桑丘之戰

而齊秦交鋒的第二戰,匡章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公元前299年,因為秦國昭襄王扣押孟嘗君,後來孟嘗君用雞鳴狗盜之徒僥幸逃回齊國,激起了孟嘗君對秦國的怨恨,于是在次年派匡章聯合韓魏攻打秦國,曆時三年,前296年攻破函谷關,緻使秦國割地求和,取得了六國對秦多次合縱的最大勝利,這也是六國多次合縱唯一攻破函谷關的一次。

遺憾的是齊國此戰并沒有擴大戰果,但仍不失為是證明此時齊國的國力冠絕諸國之首的一戰。八年後,即公元前288年,昭襄王稱西帝,尊齊闵王為東帝,可想當時齊國國力之盛!

隐于史書、匿于年華戰國中期齊國擎天柱匡章

圖5,齊秦并稱東西二帝

縱觀齊國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強盛,有威宣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更離不開手下文臣武将的共同努力!而這些文臣武将中,貢獻最大者當屬匡章,其在戰國中期為齊國破楚禦秦,更幾乎滅燕,使齊國國力在某段時間甚至超越秦國,國力冠絕諸國之首!有這麼好的基礎,如果沒有闵王的騷操作!齊國有很大機率一統天下,因為垂沙之戰和破函谷關之後楚國已衰、趙國未起、燕國已不成氣候、秦國新敗,攜大勝之威滅秦以服楚,蠶韓魏,則天下可以入囊中,可惜曆史沒有假如!所有的因果循環隻等後來人探索!

而對比名将本就不多的齊國,匡章更是齊國數百年中最耀眼的将星!他效力時期的齊國: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威震天下!可惜今天少有人知道這麼一位曠世名将,在這一點上,很難說是一個好事情。我覺得我們對于曆史上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應該記住,不光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這也是中華民族之魂,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優秀的曆史人物,才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出,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文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戰國策·齊策一·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