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圖 | 三十而已

文 | miki粥

我有一個觀點,結婚不是一個人的事兒,是一個家庭的事兒。

是以嫁人,最好就是門當戶對。兩個家庭生活水準差不多,四維關系清清靜靜,沒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煩心事兒,婚姻就更容易長久更容易幸福。

同樣的,擇校也不是單純看一個學校的好壞那麼簡單,講究的是個合适。

家裡就是個普娃,非得湊錢買學區房,也要給他送到海澱雞血拼清北…那小孩壓力不大到炸,才怪。

強扭的瓜,都不甜。

是以遇到家長問我怎麼選學校,我先問家庭和孩子什麼情況。

如果一年摳摳搜搜出20萬,要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我的建議最好還是讀公立。

北京的公立學校教學水準真不差,老師也個頂個經過了資格審查和試講PK,實在沒必要用一天三包鹹菜給小孩換一個私立學校去讀。

就算教育理念再牛逼,也值不當讓爹媽含辛茹苦做牛做馬。這不是教育,這是較勁。什麼年代了,苦情戲早就沒市場了。

但是如果問的,是平時買LV的包包就像買白菜,每月100萬砸進香奈兒的店鋪來填内心的空虛的家長,那我也會勸不要猶豫,給小孩選最貴的私立。

一則是把公立機會多留給别人,積德行善;二是私立享受進階感,還能實作服務三包。

01

擇校問題看起來千頭萬緒,但大多數都是錢鬧的。有錢,選擇多,沒錢,還有多少餘地可以糾結?

去年我跟一個國際學校老專家聊天,問學生流失情況,疫情讓留學變得好差,難免波及國際學校。他說有走的,但沒有轉向,隻是轉去了公立國際部,也不是對學校不滿意,就是純粹沒錢了,小孩學費斷了供。

當時我沒在意,因為之前在《逃離國際學校》裡就分析,疫情之下倒閉的公司多了,難免擊中一些讀國際學校的家庭,尤其是多子女。

有錢的時候總想多養幾個,養出一個争氣的也是賺了。但經濟不好的時候,養一個幾十萬,都是一張嗷嗷待哺的小嘴。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是把這個事兒想簡單了。退學肯定是沒錢,但微網誌上看到@西城大媽分析原因,真的很八卦很值得品品——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有的是爸爸生意出了問題,肯定不能按照國際路線供養了,但是也沒買學區房,隻能轉去菜小;

這是之前我想當然的理由,能充分看出我看世界的角度,總是以家庭為機關,和諧為基礎。

沒錢買學區房是比較慘,因為大部分讀國際化學校的家庭都進退自如,私立隻是他們的一個自由選擇,想退回公立人家就有牛校接住。

在他們看來,一旦去了普通學校,就會暴露出你教育資源的短闆,在精英階層的家長圈裡,面子挂不住。

還有的是結婚員媽媽沒看住現金流爸爸,發生了大家都懂的事情,雖然離婚也不少分,但是以後手裡的錢都是死錢了,沒有進賬,國際路線幾百萬還是心痛的,隻能省着點過;

這個理由其實不太成立,很可能是結婚員媽媽沒分到錢或者不想替爸爸白養娃。因為隻要離婚能分到錢的,都能靠錢生錢。

隻不過,這對全職太太提出了一個新挑戰,也要有經濟學知識和理财能力,離婚分到錢至少知道找哪家公司幫忙打理。

很多有錢的爸爸家裡,總是有好幾個結婚員媽媽。孩子是标配的,房子也不缺,就是沒有名分,海内外飄着。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這樣的男人通常不知足,總是拼命找新的結婚員媽媽。之前八卦群裡有個單親媽媽陪朋友看房被盯上,承諾了一套數千萬的海外别墅。結果撞上一個家裡本來就有錢又見過世面的姑娘,完全當土豪是浮雲掠過,不願多看一眼。

名詞解釋:結婚員媽媽,為了婚姻利益而結婚,不一定是找有錢人,就是對自己生活和原生家庭都不滿意,或者有更高的要求,想通過婚姻獲得更多利益。

更牛逼的是,很多媽媽壓根沒有領證。

對外有的說太太,有的說女朋友,但是生娃這個技能不是獨家技能,爸爸瞬間換人沒成本,雖然孩子的學費也是願意出的,但是不願意白養孩子媽,當媽的要從這部分錢裡摳出自己的生活費,就隻能走公立了。

看到這個理由的時候,我一聲歎息。

因為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媽媽,沒什麼文化靠年輕美貌加锲而不舍的精神,愣蹭出了三個讀頂級私立的小孩。小孩還沒讀兩年,外國爸爸棄船了。

我聽了都替她擔心,三個小孩一年百萬學費,她一個健身教練怎麼養?她卻特别樂觀,為了學費不斷供隻能努力找下一條新船呗…

也是夠勵志的了。想當年侯佩岑的媽,也是靠着切換船票,讓有情人把自己的女兒精心養大(很想唾棄下三觀)。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02

在我看來,一個家庭養一個孩子,流動資金在100萬左右的比較合适讀私立,否則,公立真的也不錯,尤其是在北京。

為什麼是100萬呢?有人覺得我養一個孩子一年20萬學費,再加上雜費30萬足夠了。這個賬算的不對。

當你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除了學費雜費,還有冬夏令營,還有各項與同學水準相當的生活方式。

因為同學會聊天兒啊,有的說自己家裡有三輛車,有的去海南度了一周假,最不濟的也去環球影城刷年卡…這還是因為疫情,是以沒有來自全球的地理定位。

您家小孩聊什麼?寒假在家刷了兩套黃岡小狀元?

養一個私立的娃,學費加開拓視野、生活消費,30萬是打不住的,直奔50萬就去了。

但賬面上有50萬還是不夠,因為讀私立花出去的錢是一部分,還得有錢撐住門面。

微網誌@JJimmys說,認識一個差不多有錢的人吧,老公做生意,老婆是個鋼琴老師,2000塊一節課的那種。

家裡前兩年剛住别墅,就開始琢磨要實作教育全自動化,外加拓展國際視野,把小孩從體制内的學校轉入了新開的國際學校,一年學費30萬。

30萬對于100萬的收入來說,有點壓力但也不算什麼,反正能賺錢,經濟實力在,到底是住别墅的人呀。

結果疫情爆發,整個2020年上半年國際學校都沒開學,30萬的學費全上電教課…電教課…

心态頓時崩了。

這種心情我特别了解。30萬在土豪眼裡是消費,在中産眼裡是投資,買的都是奢侈品。

買奢侈品什麼樣?用起來難免小心翼翼,背個香奈兒坐地鐵,安檢要給包包套上塑膠袋,不然刮一道痕二手價跌上千塊啊。

當年北京家長組團退費,一夜之間就組織了上千人,輪番撥打12345。媽媽們手裡拎着愛馬仕,跑到學校裡吵,讨要學費。理由正當,但也沒有逃過買奢侈品的心态。

上文提到的那個教鋼琴的媽媽,住進别墅之後,總說特别累,壓力大。因為老二也被送到了一個國際幼稚園,一年也得20萬,養兩個孩子上百萬。

還有家裡的别墅,給别墅和孩子配的保姆,以及夫妻倆配得上别墅的奢侈品行頭,從頭武裝到腳底。

老公穩定,但做生意的行情不好講。她隻能自己賺錢拼命續課,每次朋友見面,都感覺是累到續命的節奏。

想起前兩天,有人說順義的媽媽都去賣保險、做微商,多麼的努力多麼的上進,我就很感慨:不是為生活所迫,誰願意多才多藝?

就比如,之前認識的一個上海媽媽,有兩個小孩兩個保姆。手指不沾陽春水,平日老公養全家。

突然一天,富貴花的老公劈腿,把娘仨攆出了家門,還淨身出戶,啥也不給(男人絕情起來真很無情)。于是她走上了超強打勞工之路——

做外貿、開公司,女性創業已經很不容易了,還做微商兼職賣保險。憑借一己之力就送兩個小孩讀國際學校,一年100W自己賺。

勞動型婦女有沒有?有,天生勞就是碌命。

有一個朋友,職場女強人。一個星期全國各地能飛三次,核酸都追不上她的奔波,是個賺錢小能手賺錢沒有夠。

我特别崇拜這些女性。

但激發順義的全職太太去開發周邊人脈資源金礦的,是勞動最光榮嗎?肯定不是。

做微商和賣保險,能比約閨蜜喝下午茶聊八卦香嗎?能比去做美容做普拉提更舒适嗎?肯定不能。就算要參與勞動強身健體,old money的太太們也會選擇去福利社做公益,賺多了錢總是要創造機會回饋社會。

太太們下場,不走進階感路線,多半是感覺缺錢了。

女性當自強,經濟獨立是很必要的。這甚至跟家裡的資産狀況都沒關系,隻是一種特别原始而純粹的危機感。想要給小孩穩定的教育,要麼早買房,要麼多屯糧。

不能太指望爸爸,因為有錢的爸爸并不能保證永續供應。

開年吃了個大瓜:“隻知道房子有斷供,不知道小孩學費也有斷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