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研值組【基動人心】系列第十八期

文│研值組 老K

編│研值組 老K

—— ——

要論2021年基金市場誰最紅?光伏、軍工、新能源汽車。去年年初一波深度調整後,以上述産業為代表的高端制造,一把搶過了行情的接力棒,開始強勢領跑。

新能源汽車更是被基民奉為“永遠的神”。經預測,2030年我國電動智能駕駛車端市場空間1.3萬億,遠期空間約3.5萬億。

如果說前十年是智能手機的天下,那麼未來十年智能電動汽車将替代智能手機,成為深刻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爆款”。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電動車産業不僅僅隻涉及新能源領域,從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再到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智能汽車産業存在大量創新點,科技型企業均能從中找到各自擅長領域作為突破口。

研值組認為,未來智能汽車産業勢必會跑出大市值優質上市公司,那麼誰将成為汽車産業的"iPhone"呢?

滲透率陡增 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汽車産業變革的浪潮,在2021年顯得尤為波瀾壯闊。

經過數十年的沉澱,2021年新能源車進入快速增長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量突破300萬輛,銷量近300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

這是份優秀到讓業内都不禁直呼“YYDS”的成績單。要知道,年初乘聯會預測的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僅僅為150萬輛。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再來看汽車行業另一重要名額—市場滲透率。

2021年前11個月,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13.95%,其中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約為20.84%。對比來看,2017年-2020年國内新能源乘用車新車滲透率分别約為2.36%、4.44%、4.95%、5.76%。

也就是說,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實作了滲透率從5.76%到13.95%的巨大飛躍。

按照産業生命周期理論,一種新産品市場占有率達10%以上後,會從初創期進入成長期,市場滲透率陡增,産業會迎來快速增長階段。

研值組認為,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國内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進入這一關鍵階段,産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市場需求井噴 汽車成為“第三生活空間”

産業是否有投資價值,成長性和持續性是投資者需考量的兩個重要名額。

從以上兩個方面入手,分析市場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按照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規律,未來3-5年,汽車的使用場景将逐漸擴充到,由導航為主界面按照車主喜好規劃活動行程、線上線下“夢幻關聯”預定餐廳、根據ID資訊提供相應的影音娛樂音樂、自動選擇最便捷的停車位和充電樁、車機便捷支付停車費等智能化、娛樂化、生活服務各領域。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是不是有點眼熟,新能源汽車産業會走上智能手機的“老路”麼?也許會更進一步!研值組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将從單一的出行工具逐漸轉變為生活中的“第三空間”。

東方基金的研究顯示,年輕消費者的消費電子使用習慣也許會從手機轉移至汽車,對手機APP的喜好也會随之遷移至車載娛樂資訊系統。

也就是說,汽車将替代智能手機,成為成年人的“大玩具”,“手機依賴”更新為“愛車依戀”。

按照中國工信部的分類,智能駕駛分為L0至L5五個等級,分别對應L0應急輔助、L1部分駕駛輔助、L2組合駕駛輔助、L3有條件自動駕駛、L4高度自動駕駛以及L5完全自動駕駛。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按照上述分類,國内新能源汽車的産業發展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2009年-2019年,由于硬體成本高昂、算力受限,國内大部分乘用車停留在L2級别階段;

2020年為“國内智能駕駛元年”,多家車企推出首款L3車型,“系統”開始代替“人類”對駕駛環境進行監控,高速自動駕駛、自主泊車等成為現實;

2023年-2025年,預測各場景L4-L5商用車将量産,L4/L5級私家車型也将集中釋出。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技術沿革顯示出巨大的市場規模。交通部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到2030年,國内L1/L2級别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5%,L3滲透率為45%,L4/5滲透率為20%。

以新能源車發展較為領先的國家舉例,挪威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80%,并且仍在穩步上升,預計最終可達90%;而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還不到10%。

可以想見,新能源車産業的未來發展路徑不可不謂是“乘勢長驅、勢不可擋”。

新能源産業的“掘金地标”

風乍起、潮正湧!在此輪智能化浪潮中,特斯拉已成為行業标杆。我國自主龍頭車企,如比亞迪、吉利、長城等,也已開啟追趕模式,積極變革轉型,有望迎頭趕上。

研值組認為,具備智能電動産品定義能力、能夠打造爆款的智能電動車型的企業更容易勝出,并很可能獲得更高估值。

如何“慧眼識英雄”,在風起之時掘到第一桶金呢?研值組特意為各位小夥伴們準備了一份新年大禮包:2022年新能源汽車産業“掘金地标”。咱們就“按圖索骥”,展開講講吧~

地标一:汽車行業從“硬體定義”轉向“軟體定義”。一般來說,軟體服務包括完全自動駕駛FSD、軟體應用更新、進階連接配接服務、商業保險等。具體涵蓋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資料和算法成為汽車産品疊代的核心要素;二是供應鍊體系将以軟體企業為核心;三是商業模式轉變為售賣汽車+服務,軟硬體更新和訂閱服務成為“必需品”。

國内參與企業:應用軟體:華為、東軟集團、海康威視;作業系統:華為、百度、騰訊、 阿裡、東軟集團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地标二:“智能座艙”成為産業發展“前沿陣地”。未來的智能座艙将迎來互動界面以及方式的更新,互動功能不斷增加。具體表現為:人機互動界面從傳統的中控小屏,更新為“一芯多屏” 液晶儀表、HUD擡頭顯示、AR顯示;互動方式更新為語音互動、動作識别、眼動互動、生物識别、虛拟現實輸入等;互動功能增加駕駛員檢測、車輛診斷、智能導航、服務推介等更多。

國内參與企業:SOC:地平線、芯馳科技、華為;中間層作業系統:中科創達;中間層作業系統:德賽西威、均勝電子;HUD :華陽集團、華為。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地标三:硬體預裝模式下,單車智能化率先快速上量。就像人類的“眼睛-大腦-四肢” ,“感覺-決策-執行”是自動駕駛汽車必備的軟硬體系統。車企規劃的首款L3級車型,均已配備有雷射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裝置。

國内參與企業:車載攝像頭:韋爾股份;毫米波雷達:華域汽車、德賽西威、初創企業森思泰克;雷射雷達:禾賽科技、大疆。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還不過瘾?一張智能駕駛産業鍊圖譜傾情奉上!

2022年“選基難”已成頭号難題!普通人該如何從智能電動車産業獲利?

“懶人”福利

我國已将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置于戰略高度。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總體目标 ,2025年,中國标準智能汽車将基本建成。

看到這裡,你是否早已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然而面對頗具專業門檻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已有不少小夥伴向研值君留言,抱怨“不知如何下手”。

不慌!經過反複比較,研值組認為“東方汽車産業趨勢“基金完全符合上述要求。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它的投資領域:

1.長期跟蹤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锂電池和燃料電池産業鍊制造,及新能源電機、電控産業的企業;

2. 重點關注以智能駕駛為主要業務方向的企業。包括提供裝置的硬體企業、以及提供資料和實作智能化操作的軟體或服務的企業;

3.實作汽車輕量化、節能化等目标的企業。

至此,研值組不得不誇一句“絕絕子”!擁有了這支基金,就相當于一鍵擁抱了最優質、最具有潛力的智能駕駛産業核心資産。

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車産業研究門檻極高,基金經理的研究經驗自然被賦予了極高的權重。

“東方汽車産業趨勢”基金經理李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011年起,他便一直沉浸在新能源車行業的研究與投資中,從研究員一路走到基金經理。11年證券從業經驗,6年研究經驗,4年新能源車産品管理經驗,說他是該投資領域的專家毫不為過。

作為基金業“新能源汽車旗手”,在投資中,李瑞秉承“結合産業趨勢,努力選擇優質公司”的理念,從中長期視角和中觀行業比較出發,基于産業趨勢和産業景氣度做研究。

利用産業思維、周期思維和邊際思維來思考産業趨勢,自下而上選擇具備好生意、好商業模式、好團隊特征的優質公司共同成長。

基金三季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由李瑞管理的東方新能源汽車基金過去一年、過去三年淨值增長率分别為142.6%、295%,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分别為89.10%、191.64%。另據海通證券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東方新能源汽車基金過去一年、過去兩年淨值增長率在強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排名19/1037、3/641,皆位居前2%,并獲海通證券三年期五星評級。

研值組了解到,東方汽車産業趨勢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A/C:014560、014561)即将發售,發行起止日期為2022年1月14日-2022年1月27日。

-END-

風險提示: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民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檔案,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産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适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購買基金。

财經領域專業媒體團隊

專注研究證券市場,為投資者服務。

免責聲明:上述文章均是根據相關資料撰寫,力求内容客觀及觀點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确、完整,不構成投資建議。研值有道不對因使用上述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