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良為何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的功成身退,以及在後來安然度過一生,并不僅僅隻是因為劉邦和呂後不想殺他,追根究底的是,劉邦和呂後沒有将其殺死的必要。

張良本是戰國時期的南韓貴族,可因秦滅韓,讓張良淪為了亡國之奴。世人都知道荊轲刺秦王,可南韓的張良為了能夠替國家報仇,也上演過一場“刺秦”的活動。雖然本次刺秦王未遂,但張良也通過此行一戰成名,成為了人們口中家喻戶曉的愛國義士。後來因機緣巧合,劉邦與張良搭配,一起度過了艱難萬險,最終合力建成了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濃墨重彩意義的“大漢王朝”。

張良為何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的動機

不管這個動機是真是假,但我們可以明白的是,張良在加入劉邦營中初,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張良一直對外宣稱自己幫助劉邦的目的為“為南韓報仇”。張良此“動機”的對外輸出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向世人說明了自己是忠義之士,自己之是以加入劉邦的隊伍,是為了能夠打敗暴秦,為自己的故國報仇。對于這樣動機的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張良的氣節、名聲更上一層樓,還能夠使得在後來作為其躲避殺身之禍的理由。

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便準備對自己手下的這群有功之臣進行封賞,特别是具有氣節和能力的張良,更是被劉邦賜予了豐厚的财産與崇高的地位,可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深知“兔死狗烹”之道,故而以

“臣為陛下效力,隻是為了達成替南韓報仇的想法”的

說法積極避險

并且表明了想要隐居山林的想法和訴求。劉邦和呂後在知道了張良的想法後,便由衷感到欣慰和惋惜。欣慰的是:此等人才,在當年可是立下了一等一的功勞,不僅沒有向自己邀功請賞,反而主動央求隐居山林,此等氣節和境界值得欣慰”,而惋惜的是:“此等人才沒有繼續為大漢奉獻,不免會有點可惜。”

在後來,雖然劉邦沒有繼續封賞張良高官和厚祿,但還是将其封為“留候”。

張良為何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對于劉邦沒有威脅

張良既然如此懂規矩,守臣道,劉邦和呂後自然在後就沒有殺其的理由,再加上後來張良表現出的是一副無欲無求的态度,對于朝政之事也不加以談論,整日賦閑在封地,以此給人釋放出了“與世無争”的資訊。在日後,盡管張良具有大才,盡管劉邦和呂後因為不放心,但如此狀态的張良,還是幫助其避開了殺生之禍。

張良為何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不殺張良也是為了展現漢廷的大度

自古以來,帝王殺功臣,往往是一個想殺,一個作死的有趣組合。劉邦在建立了漢王朝後,也曾對一些功臣狠下毒手,張良的才華,往往便是劉邦最大的威脅,好在張良能夠臨危不亂,妥善應對,才使得他能夠逃出生天,得以逍遙快活。其實,除了張良自我的保護外,也和劉邦以及呂後的權謀有關。殺功臣雖然是每一個帝王都會做的事情,可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再殺掉身為漢初三傑的張良,這對于大漢王朝的根基,是大大不利的。

修禅問道的保護衣

張良在後期癡迷于修玄,癡迷于問道,于是便在自己的封地不問世事,一心撲在煉丹、修煉之事上。張良的這個行為,既是對“愛好”的一種表達,也是對“朝廷當權者的蒙蔽”,張良想借此為理由,讓大家知道,他張良無心去過問朝廷之事,自己早已看破紅塵,世俗之事再與自己無關,既沒有黨,也沒有羽。

有人覺得張良在後來癡迷于問道,不過是一種假想,目的便是為了騙過王廷,好讓自己的後半生過得安生。可是這樣的想法明顯是錯誤的,因為在古代問道本就是常事,而且迷信的古代人肯定不會将“修道”當做兒戲,故此,張良的一心向道是真的,而後來的遠離紛争,即使大智慧的展現,也是其修玄的一種附屬品。

張良為何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小結

張良的一生是輝煌的,他既在合理的時間内,将自我的價值發揮到了最大,也成功的讓自己功成身退,成為了後世的模範、後世得以借鑒的人物,這樣的做法可比當時眷戀大位,眷戀權力的人高了太多太多,也明智了太多太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