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要問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掃六國的最大功臣是誰,可謂一言難盡。有人認為是秦朝相國呂不韋,呂不韋才幹超群,胸懷韬略,把秦朝内政外交打理的井井有條,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也有人認為是秦國大将白起、王翦,他們指揮千軍萬馬,縱橫沙場,掃滅強敵,一手為秦朝打下江山。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準确。衆所周知,一個國家能否崛起稱雄,完全取決于它的綜合國力,從古到今概莫能外。在古代曆史上,曆代王朝都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糧食産量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響當當的硬名額。有了足夠的糧食,國家才能養育衆多的人口,組建龐大的軍隊,經受得起曠日持久的戰争消耗。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白起、王翦再能打,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古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缺乏足夠的糧草供應,再厲害的名将也隻能徒歎奈何。諸葛亮号稱千古人龍、一代智聖,一套八陣圖獨步天下罕逢敵手,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糧食接濟不上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是以秦國要想稱雄天下,掃滅六國,提高糧食産量,是一個必須要克服的門檻。但秦王嬴政登基前後,秦國卻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關中平原号稱沃野千裡,但因為地處西北内陸,氣候幹旱少雨,一直嚴重制約糧食産量的提升,成為秦朝發展過程中的難以逾越的瓶頸。

一個南韓工匠的出現,卻意外地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南韓位于秦國東側,正好處在秦國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上。如果秦軍要一統天下,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南韓。南韓國君意識到這一點,如坐針氈,日夜擔憂。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這時,有一個大臣向南韓國君獻上一條“疲秦計”。這條計策的核心内容是:派遣一個精通水利的工匠假意投奔秦國,讓他鼓動秦王嬴政,大搞農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設。工程量越大越好,拖得時間越久越好,動員的群眾越多越好,讓秦國上下都陷入這場曠日持久的大工程中不能自拔,進而消耗秦國國力,使得秦國上下疲憊不堪,難以發動對外戰争,南韓由此即可轉危為安。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南韓國君正在無法可想,聞聽此計,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于是在南韓工匠中挑選了一位膽大心細、能言善辯之人,名叫鄭國。鄭國雖然知道這樣做風險極大,但為了自己的祖國,他還是慨然接受使命,來到秦國,見到嬴政。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鄭國向嬴政規劃了一副宏偉的水利工程藍圖:在關中平原腹地修築一條長達三百多裡的長渠“鄭國渠”,把泾河、洛河等幾大水系連為一體,成功之後可以灌溉農田4萬多頃,進而使得秦國農業生産和糧食産量實作飛躍性提升。當然,工程量和投入的人财物力、時間成本也是極為浩大的。

一個南韓工匠,為何會成為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秦王嬴政一聽,正中下懷,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鄭國的建議,“鄭國渠”工程隆重上馬,秦國前後曆經十餘年的巨大投入,終于使得這項史無前例的水利工程順利竣工。鄭國主持修建的這項工程,成為秦國騰飛的跳闆,《史記》記載,“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明确把秦朝掃滅六國的成就歸功于南韓工匠鄭國。隻可惜南韓國君目光短淺,想拖垮秦國反而适得其反,幫助秦國迅速強大起來。

參考資料:《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