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作者:四味毒叔

文 | 愛貓小說家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回顧】,是我偶然間在整理雜物的時候,偶然間翻到的一本20年的電影月曆,日期是7月19日,那并不是《模仿遊戲》上映的時間,這是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生日(以下稱為卷福)。

當年第一次看《模仿遊戲》是網站根據的頻繁看《神探夏洛克》而推薦的。

别怪我這麼喜歡卷福,好像沒人會讨厭一個演技線上又特别喜歡嘗試新角色的人吧。

這是一部上映很久的電影了,提起它總傷感。

那我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對《模仿遊戲》做一個解析。

看看現實中的“天才”,到底被電影還原的如何。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圖靈”的一生

“有時候,正是那些人們眼中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能成之事。”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進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曆。

二戰期間,盟軍苦于德國的密碼系統“英格瑪”無法破譯,政府召集了一批數學家、邏輯學家進行秘密破解工作,艾倫·圖靈就是其中之一。

破解計劃剛開始,圖靈遭到了以休·亞曆山大為首的組員和上司的排斥,幸而軍情六局局長斯圖爾特·孟席斯幫助他立項研究破譯密碼的機器,而圖靈則變成了負責人,并招收了新的成員瓊·克拉克開始艱難的工作。

瓊很快就迷上了圖靈,由于她的幫助所有組員空前的團結,并于兩年後成功破解了德軍密碼。圖靈一度與瓊訂婚,但卻隐瞞了一個秘密,因為這個秘密他最終遭受到非人的待遇。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最開始知道這部電影,我并沒有對原著有了解,主角很吸引,劇情也跌宕起伏。

那這部影片的主角原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艾倫·圖靈出身公學,畢業于劍橋國王學院,接受的是英國傳統的精英知識分子教育。總的來說,他一直身在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的、隻要有科研問題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活下去的環境裡。

原著裡這樣記載:圖靈年輕時害羞而敏感,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長開了之後也并不了解人情世故,不懂得使用政治手段達到目的。

在電影裡我看到卷福出演的圖靈,為之呈現的也是這樣一種形象:他埋頭工作,不能了解同僚們叫他吃飯的意圖;他堅持自己的破譯方式,手忙腳亂地跟前來視察的軍隊上司解釋,他甚至連跟妹子求婚都不懂得好好說話。

有很多對圖靈傳記了解過的觀衆,好像對電影的改編并不滿意,說這是《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式的塑造,難道智商高的人就不配擁有情商嗎?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可我所看到的圖靈,在他特有的故事背景下,是不需要這些所謂“人情世故”的交集,反而要在他的世界裡,做喜歡的事。他的刻闆不是體驗在與人的交往裡,他本身就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隻是将情感都藏在了心裡。

如果他沒有那麼早去世的話,沒準兒人類早都實作人工智能了。

因為是改編,很多故事沒法全部還原

電影還涉及到當時的英國,對同志沒有寬容,一直在抵制。

我看到的圖靈在被政府發現這個秘密後,很慘地承受藥物的摧殘,整個人都沒有精神,可這隻是電影要表達的一部分而已。

現實中的艾倫•圖靈,他大概就屬于永遠不懂得讀空氣,總是有話直說的那種人。這反而讓他赢得了同輩和晚輩的喜愛,他在布萊切利莊園的時候總有一群腦殘粉圍着。和電影裡對于同志身份的懷疑和糾結相反,圖靈從來都沒掩飾過自己的取向,聊天的時候簡直是找到機會就跟同僚出櫃。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與電影不同的,雖然技術宅們不認同他的取向,卻最終還是接受了他。

電影為了迎合所有觀看的人是否接受故事的設定,總是将主角的故事曲解化,更多的是為了更配合視聽語言,讓影片變得完整的同時,更具有沖突感。

僅用一行字的浪漫色彩就帶過圖靈充滿悲劇的死亡,是整部電影的一個小遺憾,因為在原著裡,圖靈吃了沾有氰化物的蘋果,死在家中,隻留下咬了一半的蘋果。最不可思議的是,在圖靈年輕時看到《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演出時,曾公開表示喜歡巫婆與毒蘋果的句子。

“一生追求完美的圖靈,也許是想在自己被激素治療侵蝕之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結束生命。”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也有很多粉絲覺得這一幕“超級天才美麗,平靜如同沉睡”的結局,應該被寫入改編中,讓圖靈的故事更浪漫一些。

圖靈的科學貢獻,電影隻取了最熱血的“破解謎機”這一點。

其實圖靈還有很多其他成就,最出名的,是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模型,用有限狀态機來描述一個可以自我學習的機器。這個機器最早出現在他24歲那年一篇論文的腳注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作為一台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準,而在電影裡,這些都展現在他與調查他的警探的對話中了,他們現場表演了一次圖靈測試。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我還在其他對原著的注解中得知:圖靈去世前幾年一直在研究小菊花,為了研究植物形态裡的斐波那契數列,還在貝爾實驗室做語音加密,那個系統不能說有多成功,但确實是當時的第一個嘗試,在連計算機都沒有的時候,就寫了國際象棋的計算機程式。

他的每一樣成就,聽起來都像自己為了達到想得到的目的而去“順手”鑽研,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天才技能,至今都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天才們。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不說他的感情“秘密”,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知道他要什麼,無論那個年代多麼缺少平衡,他都沒有真的妥協過。電影裡的篇幅沒有講述他真正的一生,缺少的那部分就要去通過原著傳記去了解了。

寫在最後

在計算機領域,沒有諾貝爾獎,最厲害最頂級的,叫“圖靈獎”。

今天的【電影回顧】接近尾聲,還是要說一下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

它獲得了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内的7項提名。

之是以它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是因為它的改編的确成功。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它隻刻畫了圖靈波瀾起伏的人生中,短短的一小段,卻能讓更多連“圖靈”這個名字都沒聽過的人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知道正是他的工作讓二戰提前結束了好幾年。

我看到了影片中對那個時代的還原,對二戰期間的真實寫照,圖靈在那個年代中,做着沒辦法去寫入史冊的工作,到最後成功之時,都要把所有成果燒成灰燼,好像這一部電影就沒有存在過。

「電影回顧」《模仿遊戲》:“庸人的世界,幹涉着天才的生活”

總覺得他比那個時代的人們快進了一百年,他在與時代抗衡,也讓我們了解了他存在的意義,這就是電影獲獎的衆多理由之一。

我隻看到了他短暫的一生,卻總希望他别來“庸人”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