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大家好,我是天寶媽媽,最近總是刷到一些類似的視訊: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孩子:我記得在媽媽肚子裡的事情。

媽媽:媽媽的肚子是什麼顔色?

孩子:黑色的透着紅光。

媽媽:在裡面呆着什麼感覺?

孩子:熱乎乎地有水/很擠……

媽媽:能聽到什麼聲音嗎?

孩子:咕噜咕噜的聲音。

媽媽:你在媽媽肚子裡面都做什麼?

孩子:閉着眼睛吃手指頭/玩繩子/遊泳……

差不多刷到了五六個孩子(平均年齡5歲左右),都說記得在媽媽肚子裡的事情,為了驗證真假,媽媽就會問孩子一些問題,孩子的回答聽起來都還挺像那回事兒,很接近我們成年人的認知。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孩子最早的記憶出現在什麼時候?

我們先來搞清楚“記憶”這個詞的概念,記憶是人腦對經曆過事物的反應!如果孩子想描述出在媽媽肚子裡的情況,那麼,在胎兒期就應當具備記憶的能力,否則對“經曆過的事”也就無法談起。問題的根本在于:胎兒期到底有沒有記憶呢?

CCTV的公益廣告《器官捐獻 -—心跳篇》,一個哭鬧不止的嬰兒,無論是溫柔的阿姨、陽光的叔叔,還是可愛的姐姐、慈祥的奶奶,都沒辦法安撫他。最後,嬰兒在一位陌生叔叔的懷抱裡,停止了哭鬧開始微笑,因為“媽媽的心髒,數月前移植給了他。”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看到這個廣告,除了深深地感動,也告訴了我們,這個時期的嬰兒已經有了聽覺記憶。媽媽的心跳對嬰兒來說是熟悉的、有安全感的,聽辨出是媽媽的心跳讓嬰兒安靜了下來。

有研究表明,胎兒(7、8個月)已經具有聽覺記憶,研究人員把記錄母親心跳的聲音放給嬰兒聽,嬰兒就會停止哭泣。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從孕期發育的過程來說,也是一緻的:腦的大部分神經元到24周(6個月)已形成,胎兒對聲音有反應。

胎兒末期,聽覺記憶已經出現,由此可見,嬰兒出生時就有了一定的記憶能力。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如何判斷新生兒有記憶能力?

新生兒沒有語言能力,不會對發生過的事情進行表述,我們怎麼來判斷他有沒有記憶能力呢?研究人員是從“習慣化”和“條件反射”這兩個名額進行測量的。

習慣化

反複給嬰兒呈現一個刺激後,嬰兒對該刺激的注意程度就會下降,即形成習慣化。當一個新刺激出現時,嬰兒會 去習慣化,對新刺激表現為更加注意,注視時間延長。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所說的“喜新厭舊”。當媽媽總是用搖鈴來哄孩子時,過一段時間後,搖鈴對孩子就沒有了吸引力,當換成玩具汽車後,孩子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了新玩具上面。這種“喜新厭舊”的行為,恰恰說明了嬰兒已經具有良好的辨識能力和一定的記憶能力。

有研究人員,用“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對嬰兒的感覺和記憶進行了研究,第一階段向嬰兒呈現嬰兒照片,連續呈現幾天時間,第二階段再次向嬰兒呈現嬰兒照片,同時并排呈現另外一張秃頭男士的照片,嬰兒看男士照片時,注意力明顯比看向嬰兒照片的時間長。這個實驗證明,出生1到3天的新生兒就已經具有了原始記憶。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條件反射

當嬰兒對刺激物作出條件反射時,則表明嬰兒能夠認識這一刺激物,再認就出現了。

條件反射是後天形成的,新生兒對喂奶姿勢的再認,是嬰兒出現的第一個條件反射。對喂奶姿勢的條件反射,出現在嬰兒出生10天左右,當媽媽或者其他人用喂奶的姿勢抱孩子時,孩子就會做出吃奶的動作。

孩子對喂奶的姿勢熟悉,才會形成吃奶的條件反射,這也能說明新生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記憶能力。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随着年齡的增長,嬰兒的記憶也在不斷發展。

2-3個月:出現短時記憶,當注視的物體從視線消失,能用眼睛去尋找,但持續的時間很短。

3-4個月:認識人和物。

6個月:認出媽媽和常用的奶瓶等物品,能區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出現認生的行為。

8-9個月:明白客體永久性概念,知道看不到的物體仍然存在。

1歲:出現對熟悉位置的長時記憶。

1.5歲後:語言的出現,讓孩子的記憶具備了新的特點。首先,再現的能力發展了起來,孩子已經能記住簡短的兒歌、經常聽到的小故事;其次,有意記憶開始萌芽,成人向孩子提出記憶的任務,比如說洗手、刷牙的步驟,孩子已經能夠記住。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幼兒記憶的特點

我們确定了,剛出生的新生兒具備記憶能力,奈何他沒有語言能力,那麼等到他成長到具備語言能力的幼兒時期,是不是“描述在媽媽肚子裡的情況”就順理成章了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時期記憶的特點。

保持時間短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根據《學前兒童記憶保持時間的變化》表格,我們看到:

1歲的孩子隻能再認幾天前感覺過的事物,2歲兒童隻能再認幾個星期前感覺過的事物,3歲兒童可以再認幾個月前感覺過的事物,4歲兒童可以再認一年以前感覺過的事物,7歲兒童可以再認三年前感覺過的事物。(再認,指感覺過的事物再度出現時,能把它認出來。)

在記憶的再現方面,1歲兒童幾乎沒有再現能力,2歲兒童可以再現幾天前的事情,3歲兒童可以再現幾個星期前的事情,4歲兒童可以再現幾個月前的事情,7歲兒童再現保持可達一年以上。(再現即回憶,指經驗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能把它重新回想起來。)

無論是再認還是再現,都在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幼年健忘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孩子的年齡越小,記憶保持的時間也越短,“健忘”才是學前兒童的記憶特點!家長也可以嘗試回想下,自己能想到多少3歲以前的事情呢,我是一件也記不起來了。

有學者認為,幼年健忘和大腦的發育有關,兒童大腦各區的成熟度不是同時完成的,先發育的區域,承擔了3歲以前的主要記憶任務,随着大腦其他區域的發育,晚成熟的腦區域控制了先成熟的腦區域,進而妨礙了原先所學習的東西,使人回憶不起來更早發生的事情。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聽起來很溫馨,但不可信

無意記憶占優勢

按照記憶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記憶可以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

幼兒時期的記憶,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孩子不會主動要求自己去記憶什麼事情,他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大都是無意記憶的結果。父母教的兒歌孩子記不住,但是卻能記住偶然看到的電視廣告,這就是因為無意記憶占據優勢,有意記憶的水準較低。

根據孩子的記憶特點,我們可以推斷:孩子沒有辦法記起在媽媽肚子裡的事情,因為再現記憶保持不了這麼久。孩子之是以描述得這麼形象,可能是從媽媽的講述中得出的,也可能是通過繪本、動畫學習到的,也可能是聽别的小朋友說起過……

“媽媽,我記得在你肚子裡的事情”,聽起來很溫馨,但并不真實。

天寶媽媽,家庭教育指導師(進階),國小國文老師,一位有想法的二胎媽媽,用文字傳播家庭育兒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