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杜牧是晚唐傑出才子,他年少時聰敏刻苦,不僅精通詩文創作,而且還喜歡鑽研兵法戰策,并對晚唐詩歌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詩人一生仕途坎坷,他的很多作品在表達内心憂憤的同時,也抒發了對大唐國勢衰微的極度擔憂。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大家都熟悉他的《阿房宮賦》,作者在文中以犀利的筆墨、不凡的文采,描繪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威武霸氣,也委婉地表達出大秦王朝的奢靡殘暴,給百姓們帶來的深重災難。

其實除了這篇不朽之作,杜牧還寫過一首類似題材的詩歌,下面就分享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七古,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過骊山作

唐代:杜牧

始皇東遊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傍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裡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骊山是秦嶺的支脈,山勢險峻、草木蔥茏,秦始皇的陵寝就在其腳下。杜牧有一次經過此地,順便前往遊訪,詩人感懷過往,浮想聯翩,并即興題寫了一首佳作。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開篇講述秦始皇東巡的故事,“鼎”是傳國之寶,周鼎的遷移,意味着權力的轉換。秦始皇要把九鼎運到京都鹹陽,同時也借此機會,向世人展示其雄壯的君威,卻沒想到會引出一段故事。

秦始皇一統天下.滅掉了六國,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結束了持續多年的紛争和硝煙,這本來是一件功高蓋世的偉業。可是秦王朝的暴政卻激起了百姓們的反抗。張良就曾在博望坡刺殺秦始皇,項羽也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則認為“大丈夫當如是也”。“引頸”二字,表達出一種敬畏和好奇心理。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接下來詩人繼續抒寫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削平天下實辛勤”,這一句贊美了秦始皇的豐功偉業,經過秦國幾代人的辛勤努力,以及無數将士的血汗付出,才換來了乾坤一統,實屬不易。

可是緊接着的7個字卻令人感慨萬分,“卻為道傍窮百姓”,這一句可以有多種了解。有人認為,大秦王朝的建立,本該是為了平民百姓謀福利,可是最後卻事與願違,百姓們反而陷入了更加悲苦的處境。還有人認為,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卻人為地産生了無數受苦受難的百姓。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詩人心潮澎湃,感懷萬千,頸聯轉而開始抒發議論。“黔首”二字,巧妙地使用了借代手法,暗指普通百姓。“不愚爾益愚”,诙諧風趣,采用鮮明的對比,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也鞭撻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

“千裡函關囚獨夫”,這一句令人深思。秦始皇自以為建立了萬世不易的雄偉基業,又修建了豪華無比的宮殿樓閣,他卻萬萬沒有想到,這些建築最後卻成為自己的葬身之地,實在令人唏噓。作者用一個“獨”字,傳達出這位孤家寡人,早已成為衆矢之的。車輪滾滾,他的所有軍隊都是螳臂當車。

杜牧不為人知的一首佳作,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

結尾充滿浪漫的想象,一個牧童誤入秦始皇的陵墓,又不小心失火燒毀了地下宮殿,而此時秦始皇卻屍骨未寒。牧童的一把火,其實是一種象征,表達出新生力量的無可抗拒,也意味着腐朽勢力的必然滅亡。

杜牧的這首七古詠史懷古詩,平易質樸,卻充滿深意。作者用含蓄的手法,表達了對大唐王朝的極度擔憂。雖然詩人也知道興衰更替無法避免,但是他身處其中,當然希望這種結局來得越遲越好。這不是自我麻醉,而是情感的真摯流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