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香不怕巷子深?
轉眼進入2022年,我們被各式各樣的2021年度報告和年終總結所淹沒與打擊的同時,也例行收獲了一份來自豆瓣的年度圖書報告。
近年來崛起的主流書店,像茑屋書店、鐘書閣、方所等大型書店頻繁在各大城市的高端購物中心華麗登場;與此同時,那些小而美的獨立書店則另辟蹊徑,或躲在城市一隅、弄堂深處、或藏匿于深山村落,雖大隐隐于市,卻為了能在這個時代站穩腳跟,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堅持着,為愛書人士帶來更多小衆出版讀物,讓他們能在書店裡找到平靜的避風港。
本期介紹來自上海的獨立書店——BANANAFISH香蕉魚,不同于主流書店,TA是一家集書店、展覽空間、藝術工作坊等為一體的獨立藝術書店。
為小而美的作品提供安身之所
作為一家成立超過11年的獨立書店, BANANAFISH香蕉魚書店在藝術類刊物愛好者心中一直占據着重要位置。
2008年,其創始人之一蘇菲從創辦部落格《蘇菲獨立書店》開始,以美學、設計、攝影、書店和出版等角度出發,尋找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藝文動态和新鮮資訊,用文字寫作為香蕉魚書店的到來積累了第一批忠實粉絲。
香蕉魚書店·大連店
2009年冬天,蘇菲與她的丈夫以 “Zine in Processing” 為理念創辦了「香蕉魚書店」,這算是中國第一家專注于引進來自世界各地獨立廠牌和藝術家出版的紙質作品的獨立書店,其涵蓋了BOOKS、COFFEE、GALLERY、RISOGRAPH四種主要業态。
“BANANAFISH”名字取自J.D.Salinger的短篇小說集《Nine Stories》的開篇之作《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該篇章名稱同時也作為香蕉魚書店的網站域名。蘇菲當時在部落格裡解釋道,“取這個名字意在表現香蕉魚書店所做的事情,它代表了當下中國環境下年輕人所持有的一種常态和期望。”
香蕉魚書店·古北總店
香蕉魚書店自2011年第一家店落地以來經曆過幾次城市搬遷,從上海到大連,從大連到南昌,甚至有過兩年的休眠期,2014年又從南昌回到上海石泉路。直至2021年,又搬遷至上海延平路現所内,随後還在上海古北區開了新店,它不斷嘗試着獨立書店的各種可能,卻也從未放棄,傾注了自己的所有熱愛。
以"策展"的方式做書店
獨立書店通常門店規模較小,以别具一格的空間設計和陳列方式,以及豐富而獵奇的書籍種類、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方式。
2021年7月,香蕉魚2.0門店以全新的logo和 “THE BOOK MADE ART”的理念進駐現所開店。該店的空間設計由北京空間站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操刀,為香蕉魚打造了左右兩面書牆和三道可靈活調節高度的木片陳列架。
香蕉魚一向以“策展”的方式做書店,除了打造了審美的空間外,其在選書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編輯思路,盡量在不同門店之間做出差異化。
針對現所店,蘇菲表示,她會挑選比較好懂的,讓客人在10分鐘内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她同樣期待,“希望新讀者接觸到我們的選書後,能夠像我們當初在歐洲的體驗一樣,發現另一片新世界。” 也許這就是每個開書店的人所懷抱的一種期待。
香蕉魚書店主要售賣國内外的小衆雜志、攝影集、zine、豆本,還有限量海報、小件手作器物等,例如“象牙塔”的手工蠟燭、杭州耳語工作室的瓷器等,總而言之可歸類為“小衆”。
而香蕉魚書店所在的現所,位于核心地段靜安寺,作為2021年上海全新地标,這裡聚集了多個創意生活品牌,例如in the Park在公園、超級植物公司、ABC Camping上海首店Monto Monto by ABC、精釀啤酒品牌Mikkeller Tasting Room、檐外、網紅餐廳BONICA等等。
集齊多重身份,自我生産方式經營
香蕉魚書店擁有多重身份,既是書店,也是一家ZINE文化推廣平台、一家獨立出版社「香蕉魚出版社」、一家名為「面包加餐」印刷工作室,同時也是一家設計公司。
在小小的空間裡,融合了書店、畫廊、印刷工藝工作室、文化推廣平台等多重作用。店内還會不定期舉辦新書釋出會、小型展覽等不同主題的線下活動。
香蕉魚的兩位創始人同時也是UNFOLD上海藝術書展的主辦方,他們為藝術書展在國内落地提供了基礎。香蕉魚書店也會與多家美術館合作,不僅僅在書,還以制作手工書的方式加入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而他們所推出的藝術家手工ZINE資助計劃也是為了鼓勵年輕創作人。
作為一家獨立出版社,「香蕉魚出版社」也會為攝影師、詩人和藝術家們設計和出資出版發行獨立作品,成為一家自我生産方式經營書店。
此外,香蕉魚書店同步經營着一家線上書店,也順應潮流開通了小紅書賬号,不過有趣的是,上面記錄的全是每一位顧客在店裡所挑選的書籍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頗為暖心。
國内獨立書店的未來?
獨立書店雖走“小衆”路線,但我們也總能發現他們在選書方向上的某些共通之處,具體到雜志方面,筆者探店常常能發現諸如《Casa BRUTUS》、《MagazineB》、獨立旅行雜志《LOST》、《小日子》、日本插畫家Noritake文創作品等熟悉的身影。
而除了香蕉魚書店,國内的獨立書店并不在少數,像同樣位于上海的「半層書店」、北京三裡屯的「Jetlag Books」、渡口書店、舊天堂書店、香港的「MOSSES」、 浙江舟山的「一爿舊店」、蘇州的創意書店「九分之一」、不熟藝術書店、有個計劃書店等,部分在業内也是頗有名氣。
據了解,「一爿舊店」的出現,多少也是受到香蕉魚書店的啟發而創立的。出于讀書時期對香蕉魚書店的喜愛,2015年,創始人Kafka&Josam回到老家浙江舟山創辦了「一爿舊店ONE HALF IN」,其定義自己為一個通過紙本讀物和生活細節來分享藝術文化的小型生活場所。
之後的「一爿舊店」已發展成為一家包含BOOKMART、PROJECTION ROOM、BETTER LIVING的實體空間。他們所發起的BOOKMART便利書店計劃,通過與不同城市、不同類型的空間合作,開設小型遊擊商店,把喜歡的書籍帶到不同的社群與大衆交流。
他們的心願是,希望能通過「一爿舊店」向外展現舟山的獨立文化狀态,也希望可以推動獨立出版和積極的生活美學在舟山的發展,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有趣且有意義的東西。
而同樣位于上海的「半層書店」地處上海虹口區哈爾濱路上,毗鄰1933老場坊、星夢劇場等地标性建築,光顧半層書店的人多為慕名而來。其主打建築類及設計類的外版書,空間本身也是從工業遺産改造為書店的範本。
被新媒體所沖擊的紙質行業,被疫情所影響的實體書店關店潮,此類消息尤其在近兩年不絕于耳。實體書店的存在或是回歸,往往隻需要通過一本書、一杯咖啡、一個講座、一場展覽,便能将志同道合的愛書人士重新聚集到一起,讓愈發疏離的社群關系重新回歸溫暖。
優秀的紙質書籍承載着多樣化的文化和藝術,也激發了無數藝術家、品牌創始人、設計師、文化愛好者更多創作靈感,這是碎片化的網際網路資訊所不能及的。無論國内獨立書店的未來如何,随着時代的進步,它的存在依然滿足了一些人對于知識的訴求,它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城市裡發光發熱,為新思想敞開大門,激發更多人去探索與思考未來。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告知
作者 | AriaChoi 圖檔 |來自各品牌官方管道
「 每日熱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