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林副都統衙門成立始末

拉林副都統衙門成立始末

拉林是黑龍江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拉林的衙門曾經是副都統建制,管轄着五常、阿城、哈爾濱等廣大地區。但後來拉林副都統衙門被撤銷,拉林地區歸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那麼拉林副都統衙門是怎樣建立的?它存在了多長時間?有多少人在這裡任職過副都統?它又是怎樣被撤銷的呢?這些問題在《五常縣志》上記載的都不很全面。前幾年,我也曾受五常市政協上司的委托,想查閱這些曆史,并且還專門開了介紹信到中國曆史檔案館咨詢,但中國曆史檔案館給予的答複是:有關清代的地方檔案,都已移交給各個省。此後,受條件限制,就再沒有開展查閱這項工作。前些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的朋友向我推薦了《滿語研究》刊載的德格吉日呼博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是從滿文檔案譯釋角度,介紹了拉林副都統的相關檔案,從這篇文章裡,可以慢慢梳理出拉林副都統從成立到撤銷的大緻脈絡,下面就将我根據德格吉日呼博士的文章整理出的有關拉林副都統成立以及撤銷的有關情況介紹給大家: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清政府為了防止羅刹(俄羅斯)侵犯黑龍江,就在拉林設定儲備軍糧的官倉,故稱拉林倉。乾隆年間,為解決京師八旗生計問題,清政府決定将京師閑散旗人,移墾到拉林、阿勒楚喀兩地。乾隆七年至九年(1742—1744年),為了籌備京旗移民到拉林移墾,清政府匆忙成立拉林副都統機構,并任命巴靈阿為首任副都統(五常縣志記載巴爾品為第一任副都統),當時,該副都統尚無确切的稱謂,也沒有官署衙門、屬下從業人員以及官印。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首批移墾拉林的京旗人員到來之前,才确認拉林副都統衙門正式成立,名稱為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并且開始建設衙署,使用了官印。但當年應開墾荒地的畝數和給京旗移民建造的房屋等事項均沒能按照原計劃的時間完成,到乾隆九年八月,從北京移墾拉林的京旗移民750戶入駐到拉林,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年,又有250戶入駐拉林。随着這1000戶移民入住拉林地區,1000戶按照其旗分屬8佐,每個旗設2個屯,每個屯設屯長1名。由于拉林副都統成立的時間較晚,并坐鎮拉林掌印,俗稱拉林副都統,它下轄拉林左翼協領與阿勒楚喀右翼協領。增設副都統機構以後,看守倉庫、衙門以及辦事随從人員需要不下100多人,當時朝廷又沒有給增加人員編制,是以造成鎮守拉林的兵丁人員短缺,随着京旗移民步伐的加快,管理人員缺乏現象日益嚴重,于是乾隆十年(1745年),通過朝廷批複,從原阿勒楚喀的朝廷官員中派出50%的人員來拉林工作,其中包括原設協領1員,佐領、骁騎校各4員,防禦、筆帖式各1員。同時,阿勒楚喀原有的部分兵丁,也被調到拉林副都統負責鎮守之職。由于拉林與阿勒楚喀兩地相距幾十公裡,兵丁們需要經常往返兩地進行工作,是以工作比較辛苦勞累。

拉林副都統衙門成立始末

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6—1759年),又從北京陸續向拉林、阿勒楚喀地區移墾京旗閑散人員2000戶,與首次移墾不同的是,這期間移墾的地點不僅在拉林地區,而是分别移入到拉林和阿勒楚喀兩地,總計京墾移民達到了3000戶,具體的分布是拉林和阿勒楚喀地區各1500戶。這樣,阿勒楚喀地區由原來沒有京旗移民,變成了一下子增加了1500戶。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京旗移民,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阿勒楚喀地區增設副都統專員1名,又增設了委暑協領2名,委暑骁騎校及虛銜骁騎校各5人。由此,拉林阿勒楚喀副總統1員變為拉林阿勒楚喀副總統2員,開啟了拉林和阿勒楚喀兩個副都統并立時期。雖然是并立,但仍然合署辦公。随着拉林和阿勒楚喀地區移民的增多,兩地的各類犯罪案件也随之上升,但兩地當時的兵力僅有800餘人,實難維持地方的安全和秩序,是以,時任拉林副都統的國多歡向朝廷上奏:“甯古塔、伯都讷、三姓等處副都統衙門俱設左右兩司,頒給關防,揀選旗人官員分開理事。拉林副都統衙門并未設司。現遷移種地閑散滿洲三千,諸事日繁,倘若不設司,仍使彙于一處辦理,則辦理諸糧饷、人命、盜竊等項時,難免無有遺漏耽誤。請拉林副都統衙門也照甯古塔等處設左右兩司,頒給關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月,朝廷批複了國多歡的奏折,也給拉林副都統衙門設左右兩司,并頒給司關防。這樣拉林副都統自成立之後,第一次建制得到了擴充。

拉林、阿勒楚喀兩副都統的并立,使得兩地的事物管理更為便利,但在實際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兩者“駐紮分管,相距百裡,文移商會,諸多不便”,并且兩地之間隻有一個官印,在拉林掌管,人員的檔案等也在此管理,如果遇到兩個副都統共同暑理公事,則需要多次往返,工作起來非常不友善。為此,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式添給拉林、阿勒楚喀兩個副都統印信及協領關防,令兩地副都統各按左右翼管理,并統一标準,各設協領1員,副協領1員,佐領8員,駐防兵各406名,并将拉林筆帖式4名撥給阿勒楚喀2名,從此,拉林,阿勒楚喀兩個副都統進入了完全并立階段。

拉林副都統衙門成立始末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于拉林地區沒有新的京旗移民入駐,朝廷以阿勒楚喀副都統的1員足可以兼轄拉林為由,撤銷了拉林副都統機構,并建議選一賢能協領駐紮拉林,由阿勒楚喀副都統兼管。拉林末任副都統特克慎被補授廣州将軍。以下就是撤銷拉林副都統衙門的奏折及批複:

奏。奴才傅良恭謹上奏。為請旨上奏事。奴才查得:此年正月二十七日,兵部咨文内開:乾隆三十四年正月十七年,谕曰:增海,著調補福州将軍。廣州将軍員缺,著特克慎補授。阿勒楚喀既有副都統一員,足可兼轄拉林地方。将拉林副都統缺裁汰,選一賢能協領駐紮該處,合副都統兼管。欽此。欽遵,到來。将此已行文阿勒楚喀副都統耀成:拉林地方辦理事項應如何裁汰之事,考慮其益處,決定并送來,等因。奴才到任,遵旨:揀選拉林地方賢能協領一員駐紮之事,先前已上奏請旨外,奴才辦理任内事,發放采官參印票完結,無多事,閑暇時立刻前往檢視拉林、阿勒楚喀地方。随後,阿勒楚喀副都統耀成前來吉林烏拉,與奴才一同議定:裁汰拉林副都統。凡應辦理一切人命、盜賊、庫房内銀兩、司檔薄冊等項,一并遷至阿勒楚喀衙門辦理。馬牛稅、官莊男丁所交糧食、兵丁勞力之牛具與糧食等項,照常交由拉林協領辦理,向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察明報告。此前拉林地方應辦之事甚少,則阿勒楚喀地方公務繁多。自拉林地方原公事需用紙張筆墨銀九十兩内,仍考慮其雜事足用,留銀二十兩使用,其餘七十兩銀,挪至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增用。将裁汰之副都統衙門房屋留下,作為協領辦事聚集之房。裁汰二翼司。将副都統住房折價,填補原項。拉林、阿勒楚喀二處,每處均有八旗九佐領,将此重複之二佐領裁汰,使每處為八旗八佐領,使與旗色相符。将此裁汰之重複二佐領兵編入各該地八旗佐内當差。拉林地方由協領一員管束,是以,裁汰拉林委署協領一員、委署佐領一員、委暑骁騎校一員,阿勒楚喀委署佐領一頁、委署骁騎校一員,俱各自原任當差。阿勒楚喀地方公務差遺官員少,将拉林雲騎尉品級章京四員、佩印筆帖式二員一同遷至阿勒楚喀當差。佐領、骁騎校等照常留下,訓練兵丁并管束閑散滿洲駐紮之二十四屯。倉官、倉筆帖式亦留下,辦理倉務。将現應裁汰之拉林副都統印信、委暑協領關防、委署佐領鈴記、兩司關防,均返送到部。仍應将拉林、阿勒楚喀等處副都統印信、管束拉林地方八旗協領關防之文更換。換得之時,将舊印信、關防亦送部。奴才又查得:吉林烏拉、甯古塔、伯都讷、拉林、阿勒楚喀地方均有備用銀,唯三姓地方無備用銀。現裁汰拉林副都統,凡應辦事項均由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詳辦,阿勒楚喀地方有備用銀五千兩足用。奴才請将拉林地方備用銀五千兩挪至三姓地方備用。如此辦理,似與公事有益。伏乞聖上睿鑒,恭候谕旨,謹遵施行。為此謹奏。請旨。乾隆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朱批,奉旨:著軍機大臣等議奏。欽此。

四月初九日

//

從以上奏折和批複上看,拉林副都統撤銷之後,其級别由副都統變成協領,主要行政職能和業務也轉到了阿勒楚喀副都統那邊,同時,原拉林副都統相關從業人員也從拉林調到了阿勒楚喀,其職能是大大弱化了,至此,拉林副都統衙門正式結束了副都統的官銜建制。

拉林副都統衙門成立始末

感謝國偉老師為家鄉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