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最讓中國人痛心的是日本侵略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東北、平津、滬甯等地相繼淪陷,好不容易在台兒莊取得大捷,卻很快丢失了徐州,接下來武漢也落入敵手。

普通老百姓不懂得“以空間換時間”等大道理,隻知道中國最繁華、最富裕的大城市一個接着一個淪陷,他們的心裡禁不住要問:諾大的中國,難道沒有一座城市能夠阻止日軍嗎?

直到1939年9月,這座城市終于出現了——長沙,湖南省會。武漢失守後,國民黨二号人物汪精衛公開投敵,舉國嘩然。侵華日軍趁機向防衛湖南的第九戰區發起進攻,企圖迫使蔣介石政府放棄抵抗。

侵華日軍以岡村甯次的第11軍為攻擊主力,10萬兵力分成兩路,主攻一路是第3、6、13、33等四個師團,另一路輔攻是第101、106兩個師團,從贛北和鄂南同時向長沙發起進攻。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抗日戰争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記載:第九戰區的代理司令長官是薛嶽,出身廣東的抗日名将,剛過不惑之年便已擔任戰區司令一職,雖然是代理,但仍可見其在軍界中的地位。

第九戰區有15個軍,看似兵強馬壯,卻幾乎彙集了川、滇、湘、粵、晉、東北等各省的所有雜牌軍。以川軍為例,使用的槍支從國産制造到進口的,樣樣都有,他們自己形容自己為“八國聯軍”。

正當薛嶽潛心制訂長沙防禦計劃時,卻收到了蔣介石發來的電報:“如敵進取長沙之動态已經暴露,則我軍與其在長沙前方作強硬之抵抗,則不如作放棄長沙……”顯然是蔣介石對第九戰區沒有信心,不願意在長沙白白消耗掉寶貴的軍隊。

一向聽話的薛嶽,這一次卻拒絕了蔣介石,他的理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決心守住長沙,擊退日軍的來犯。蔣介石噎得無話可說,隻好讓陳誠和白崇禧來勸說薛嶽,這兩人都是薛嶽的頂頭上司,一到長沙便要求薛嶽放棄長沙。

薛嶽絲毫不為所動:“仍以軍人守土有責,不忍輕言撤退……如此我上無以對中央,下無以對國人,從今不敢再穿軍衣了!”眼看日軍漸已逼近,蔣介石一夜間給薛嶽打了9次電話,而薛嶽仍決心死守長沙

薛嶽守長沙的決心為何如此堅定,不惜連連頂撞蔣介石?說到底,是因為他對守長沙有把握,雖然手下各軍不是最精銳的,但大家的抗日決心從來沒有動搖。

更重要的是,長沙的地形非常适合打防禦戰,薛嶽已經制訂好了作戰計劃,核心就是八個字“後退決戰、争取外翼”。利用湘北山川縱橫的優勢,從北往南分别依托新牆河、汨羅江、浏陽河構築三道防線,節節阻擊日軍。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從9月中旬開始,兩路日軍正式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日軍的攻勢很猛,除了正面強攻後,還利用海軍陸戰隊登陸中國守軍側後,僅用十天便突破了新牆河防線。

25日,蔣介石和白崇禧先後電令薛嶽準備放棄長沙,又被薛嶽置之腦後。在汨羅江防線上,第52、37、79等軍協同作戰,使日軍一步也前進不得。

《抗日戰争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記錄下中國守軍的頑強奮戰,在草鞋嶺地區,第52軍192師的一排士兵,在兩天中打退了日軍十餘次的進攻,排長和戰士先後陣亡,隻剩下新兵任連子一人,仍在堅持作戰。

槍聲稀疏了,營長派另一排長前去觀察,才知道隻剩下任連子一人。排長非常感動,對他說:“我一定陪你流盡最後一滴血!”兩人便收集陣地上的手榴彈,擊退了進攻的日軍。該排的事迹在戰場上廣為流傳,激勵着中國将士去英勇抗擊日軍。

在中國守軍的頑強阻擊下,日軍幾乎每前進一步都要靠釋放毒氣,才能達到攻擊目的。岡村甯次深感戰事再持續下去,恐怕兇多吉少,隻有退卻一途。10月5日,中國軍隊擊落日本飛機一架,繳獲岡村甯次的總退卻令。

薛嶽當日指令全線追擊,各路日軍果然聞風而逃,到13日,第九戰區收複了被日軍占領的湘北各地,使日軍多日來的戰果化為烏有,第一次長沙會戰取得全勝。中國方面宣布斃傷日軍3萬多人,己方傷亡59000人左右,而日軍隻承認損失6000多人。

岡村甯次的10萬大軍一心想攻下長沙,卻為何連長沙的門還沒摸到就撤了呢?薛嶽的“後退決戰、争取外翼”發揮了巨大威力。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每道防線上的陣地被日軍突破後,守軍并沒有退回長沙,而是機動到兩側山地待機,等日軍主力攻擊長沙時,再截擊日軍後衛部隊,切斷其補給線和退路,進而形成一個以長沙為底的巨大口袋陣。

為了實作這個作戰原則,第九戰區對湘北地區進行充分的堅壁清野,鐵路公路早已被徹底破壞,農田都放了水,田間隻有不到一尺寬的小路可以通行,日軍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阻滞。

活動在敵後的第九戰區部隊不但能打正規戰,還變成了遊擊戰高手,因為他們都在遊擊幹部訓練班上過課,而給他們上課的老師是中共派出的,以葉劍英為首的30多名幹部,這是國共合作最和諧的一段時期。

日軍按照往常的思維,以為攻克陣地後便能長驅直入了,可還沒走幾步,那些被打跑的中國軍隊突然又出現了,頻繁地進行騷擾和夜襲,讓日軍窮于應付疲憊不堪。

再加上幾乎不存在的、滿是泥濘的道路,汽車無法通行,又抓不到民夫、搶不到糧食,讓日軍始終面臨補給嚴重不足的困境。就因為這樣,岡村甯次才會中途放棄進攻計劃,免得陷入更大的危機。

薛嶽頂住蔣介石、陳誠、白崇禧的壓力,堅決主張守住長沙,使長沙成為第一座擋住日軍侵略腳步的省會城市,好一個“将在外”。大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原來也有日本人攻不下的地方,中國抗戰有希望!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接下來的兩年裡,日軍沒有敢動長沙的念頭。1941年初,阿南惟幾接任第11軍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阿南惟幾想打破兩軍在湘北對峙的局面,在9月上旬以6個師團的兵力再次進攻長沙。

日軍吸取了上一次失敗的教訓,進攻時盡量遠離山地,一度打到長沙城下,但仍然在第九戰區的層層阻截和敵後遊擊戰下無功而返。中國方面宣布擊斃日軍28300人,殺傷35000人,自身傷亡67426(傷33793人,犧牲22667人、失蹤11066人)人。

阿南惟幾雖然輸掉第二次長沙會戰,卻不服氣,認為日軍并沒有在正面交戰中失敗,隻是由于抽調兵力到其他戰區,才不得不放棄作戰計劃。阿南惟幾一心想再找機會與薛嶽分個高低,很快,機會來了。

12月7日,太平洋戰争爆發,日軍大舉向東南亞進攻,香港也是攻占的目标之一。為了牽制中國軍隊南下,阿南惟幾受命攻擊第九戰區,打算拿下長沙以雪前恥。12月24日,日軍第11軍的第3、6、40師團第三次向長沙伸出了魔爪。

經過前兩次會戰的檢驗,薛嶽的戰法日臻成熟,還總結出一套“天爐戰法”,寓意是把整個湘北地區變成“天爐”,将來犯的日軍活活烤熟。

第一次會戰時,日軍沒打到長沙,不夠深入,使戰果大打折扣。這一次薛嶽打算充分發揮長沙這個爐底的作用,把日軍吸引過來,然後聚而殲之。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日軍在新牆河、汨羅江防線先後擊敗川軍第20軍、滇軍第58軍和第37、99軍,在42年元旦前夕進抵長沙城下。阿南惟幾覺得進攻神速,勝利在望,卻不知是薛嶽有意放他們進來。

日軍第3、6、40師團從三個方向包圍長沙,很快發起攻城。守衛長沙的是李玉堂第10軍,全城制高點嶽麓山上還有一個重炮旅,這可是蔣介石的寶貝疙瘩,裝備兩個團的美式榴彈炮,居高臨下,能夠壓制住日軍進攻部隊。

《抗日戰争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記載,李玉堂指令第3師、第190師、預備第10師各負責一個方向,堅決頂住日軍。預備第10師原本是預備隊,奉命渡河入城後,師長方先覺指令調走所有船隻,抱破釜沉舟之決,誓與長沙共存亡。1月4日,日軍發起總攻,一度沖進城區,敵我雙方展開巷戰。

軍長李玉堂在指揮部吃饅頭喝稀飯,忽然一顆子彈打穿玻璃擊碎了桌上的盤子,并把李玉堂的筷子打斷。李玉堂扔了筷子,用手捏着桌上的大頭菜就吃。看到軍長如此鎮靜,在場的部屬都有信心,認為一定能将日寇打出長沙去。

就在日軍攻擊長沙的同時,薛嶽已經指令“天爐”發動,第九戰區各部隊從四面八方向日軍發起了全面反攻。1月4日黃昏,日軍第3、6師團放棄攻城,倉皇向北突圍。

日軍無論到哪裡,都會遭到中國軍隊的攻擊。第6師團奉命攻擊楊森第27集團軍,為全軍打開退路,卻被第4、26、78軍包圍,一場苦戰後,第9旅團的山崎大隊被全殲。

阿南惟幾派第3、40師團去救援第6師團,可這兩個師團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去救援。直到1月12日,第6師團才在大批日軍轟炸機的掩護下逃出重圍。

讓日軍止步的血戰,中國将士傷亡十五萬,打得日軍失去勝利信念

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大勝而結束,我方傷亡29849人,斃敵33941名,重傷敵23000名,日軍隻承認1591人陣亡,4412人受傷。不過,有一個數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被俘的日本軍人有139名,最高職務是中隊長。

抗戰打了這麼多年,生俘的日軍少之又少,每次會戰不過幾名或十幾名,軍官更是稀少。而這次俘虜139名,證明日軍士氣之低落,真實傷亡數字肯定不止他們戰報上那麼一點。日軍自己承認:“這次作戰動搖了一部分官兵的必勝信念,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得以恢複。”

正當法西斯肆虐世界最猖狂之際,唯有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了大捷,令全世界對中國抗戰刮目相看。長沙這座英雄城市頂住了日軍的三次進犯,成為中國堅定抗戰的象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