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獨處時,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從小至今,我一直覺得自己在被動接受很多無關痛癢的,甚至是錯誤的和愚弄欺騙性的知識,比如學生時代稀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關于達·芬奇的内容。

有這種警醒意識,是在我閱讀了很多國外作家寫的人物傳記之後。這也是2022年開年之初集中閱讀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系列人物傳記的緣起。

剛剛讀完了《史蒂夫·喬布斯傳》,今天開始閱讀《列奧納多·達·芬奇傳》。

在讀到第三章時候,我感觸了兩段話,裡面“敏感字”比較多,為了避免文章無法釋出,我直接将那兩段中的敏感字直接以它們發音的漢語拼音首寫字母代替,你懂得就好。

P s:以下墨綠色字型為原文,閱讀筆記以正常字型顯示。

在一個二手知識随處可及的時代,或許我們應該向列奧納多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驗擷取一手經驗,用你的雙眼和雙手去親自發現,與拿着手機消費别人的成果不可能是同樣的感受——省事從來都有代價。

譯者序言裡這段話說得簡直太有道理了。

對二手知識的吸收,大多時候可能都比不上二手煙,至少二手煙會給接收者造成“傷害”,而二手知識更多時候成為了“道具”,配合着一些人完成“假裝學習”的過程。可以說,除了浪費時間和感情之外,絕大多數二手知識就是喬布斯喜歡評價的兩個詞——垃圾,狗屎。

通過刻意的練習,這些才能可以得到提升,比如好奇心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再比如想象力,我們應該像列奧納多一樣善待自己的想象力,同時讓我們的孩子盡情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讀過這樣的文字,然後反觀現實,就立刻滋生了悲觀失望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列奧納多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實驗精神提醒着我們,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孩子,都不應止步于吸收知識,更要去質疑,要充滿想象力,要敢于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時代的異類天才和革新者一樣。

這段話,可以看做是閱讀《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鑰匙,帶着這把鑰匙,才有可能打開達·芬奇這座神殿的大門。

此外,這段話也是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論,不單純是對孩子的教育,也包括對自己的教育。

對生活在五個世紀以前的人進行心理分析充滿了不确定性,傳記作者應該特别小心。

謹記。

當你獨處時,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這句話可以作為讀書筆記的标題:《當你獨處時,你才是自己的主人》。有人說,孤獨是奢侈品,達·芬奇這句話多少可以佐證。

【你看到了,我已經這樣做了。】

科西莫學習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作為古代手稿的收藏愛好者,他推崇古典文化的複興,這也是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内容。他資助建立了佛羅倫薩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和柏拉圖學園,後者雖然是一個非正式的學院,但是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學者和知識分子在那裡探讨經典。

一個城市或者說一個國家的底色,與圖書館和學校有着不可分割的關聯。歐洲之是以“文藝複興”,也同樣與科西莫這樣富有思想和遠見的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讓我想到曆代王朝,統治者大肆興建供一己奢靡狂歡的宮殿,最終還是免不了被滅亡進而土崩瓦解的命運。

兩者之間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因果關系。

洛倫佐的母親是一位有名的詩人,在她的悉心教育下,洛倫佐接受過人文主義文學和哲學的熏陶,也資助了祖父創辦柏拉圖學園。

什麼是起跑線?母親才是。當然,我不是苛刻的要求每一位母親都是洛倫佐母親一樣優秀。

我感慨的是,現實裡,很多母親根本不明白這裡“悉心”兩個字所代表的内涵,更别說做到身體力行。難免的,還有一些人根本就把生孩子養孩子也當成了一種滿足虛榮心的“儀式”,孩子也成為“道具”,出現越來越多的“有人生無人養”的“人”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流淌的動感讓一座靜止的雕像變成一種講述,它不再是一個場景,而是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靜止的故事,品味這樣的故事也需要相當的修養。

寫好一個人,也同樣需要一個又一個故事,用細節支撐起來的打動人的故事。沒有這樣的故事,一個人就是扁平靜止的,還不如一個會講故事的雕像。

若要讓想象中的動物看起來自然真實,譬如龍,你可以參照獒犬或者獵犬的頭、貓的眼睛、豪豬的耳朵、灰狗的鼻子、獅子的眉毛、公雞的太陽穴和烏龜的脖子。

讀書讀得多了,積累的知識或者常識多了,有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現象——之前各種留存在腦海和記憶中的形象、概念、思緒都混雜碰撞在一起——然後有可能産生之前從來沒有感觸過的感觸。

這個過程非常神奇,也特别享受。

如果沒有愛,還有什麼?

這句話也可以做讀書筆記的标題。隻是,仔細想一想,答案到底在什麼地方?

X行為和X器官都是如此讓人厭惡,如果不是因為美麗的臉龐、衣着的裝點,以及被壓抑的沖動,人類可能會在自然界中滅絕。

讀過達·芬奇這段話,你還盲目的相信甚至崇拜所謂的“愛情”嗎?

YJ有時會表現出自己的智力。想讓它BQ的時候,它固執己見,自行其是,但有時它又在沒有主人允許的情況下自發自動。無論人是醒着還是睡着,它都自行其是。人想派它上場,它卻另有想法;當它躍躍欲試時,人卻想要阻止。是以,它好像真的有獨立于主人之外的生命和智力。

在假正經、假道學眼裡,這是不堪入目肮髒無比的文字記錄。實際上,恐怕除了達·芬奇之外,再也沒有人用心關注和感慨過這個男人女人都幾乎不可或缺的人體部件。

詭異又可笑的是,我們現實裡觸目可及的盡是些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僞君子。

一位好的畫家應該“不拘泥于肢體的具體位置,而首先關注什麼樣的動作能與人物在情境中的精神狀态協調一緻”。

一個好的寫作者也應該由此受到啟發。

我原以為我在學習如何生活,其實我一直在學習如何死亡。

達·芬奇這句話既是谶語也是預言,放眼這個光怪陸離的現實,觸目可及都是這樣的人——都在死闆教條的學習苟延殘喘。

筆記本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允許一切自由馳騁,無論是即興的想法、不完整的構思、未經打磨的草圖,還是尚未完善的論文草稿。

沃爾特·艾薩克森對筆記本的贊美讓人感觸深刻。這不禁讓我想到曾經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的日子,甚至很自然的就想起學生時代記日記的情景。數位時代,我們已經很少再用紙質的筆記本了,随身攜帶的各種“終端”顯示裝置,不論是手機、平闆或是電腦,都可以友善的記錄我們想記錄的内容。

這段話,我更看成這是沃爾特·艾薩克森在強調記筆記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好習慣。暗自慶幸的是,剛好我保留了從小至今為數不多的兩個習慣,一個是閱讀,一個就是喜歡随手把想到的、看到的記錄下來。當然,隻是現在也直接使用手機或電腦的記事本功能了,而幾乎徹底廢除了紙質筆記本和筆。

202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