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至今,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被动接受很多无关痛痒的,甚至是错误的和愚弄欺骗性的知识,比如学生时代稀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关于达·芬奇的内容。
有这种警醒意识,是在我阅读了很多国外作家写的人物传记之后。这也是2022年开年之初集中阅读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系列人物传记的缘起。
刚刚读完了《史蒂夫·乔布斯传》,今天开始阅读《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在读到第三章时候,我感触了两段话,里面“敏感字”比较多,为了避免文章无法发布,我直接将那两段中的敏感字直接以它们发音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代替,你懂得就好。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笔记以正常字体显示。
在一个二手知识随处可及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向列奥纳多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获取一手经验,用你的双眼和双手去亲自发现,与拿着手机消费别人的成果不可能是同样的感受——省事从来都有代价。
译者序言里这段话说得简直太有道理了。
对二手知识的吸收,大多时候可能都比不上二手烟,至少二手烟会给接收者造成“伤害”,而二手知识更多时候成为了“道具”,配合着一些人完成“假装学习”的过程。可以说,除了浪费时间和感情之外,绝大多数二手知识就是乔布斯喜欢评价的两个词——垃圾,狗屎。
通过刻意的练习,这些才能可以得到提升,比如好奇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再比如想象力,我们应该像列奥纳多一样善待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读过这样的文字,然后反观现实,就立刻滋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列奥纳多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实验精神提醒着我们,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都不应止步于吸收知识,更要去质疑,要充满想象力,要敢于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时代的异类天才和革新者一样。
这段话,可以看做是阅读《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钥匙,带着这把钥匙,才有可能打开达·芬奇这座神殿的大门。
此外,这段话也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论,不单纯是对孩子的教育,也包括对自己的教育。
对生活在五个世纪以前的人进行心理分析充满了不确定性,传记作者应该特别小心。
谨记。
当你独处时,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句话可以作为读书笔记的标题:《当你独处时,你才是自己的主人》。有人说,孤独是奢侈品,达·芬奇这句话多少可以佐证。
【你看到了,我已经这样做了。】
科西莫学习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作为古代手稿的收藏爱好者,他推崇古典文化的复兴,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他资助建立了佛罗伦萨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柏拉图学园,后者虽然是一个非正式的学院,但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学者和知识分子在那里探讨经典。
一个城市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底色,与图书馆和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欧洲之所以“文艺复兴”,也同样与科西莫这样富有思想和远见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想到历代王朝,统治者大肆兴建供一己奢靡狂欢的宫殿,最终还是免不了被灭亡从而土崩瓦解的命运。
两者之间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洛伦佐的母亲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在她的悉心教育下,洛伦佐接受过人文主义文学和哲学的熏陶,也资助了祖父创办柏拉图学园。
什么是起跑线?母亲才是。当然,我不是苛刻的要求每一位母亲都是洛伦佐母亲一样优秀。
我感慨的是,现实里,很多母亲根本不明白这里“悉心”两个字所代表的内涵,更别说做到身体力行。难免的,还有一些人根本就把生孩子养孩子也当成了一种满足虚荣心的“仪式”,孩子也成为“道具”,出现越来越多的“有人生无人养”的“人”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流淌的动感让一座静止的雕像变成一种讲述,它不再是一个场景,而是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静止的故事,品味这样的故事也需要相当的修养。
写好一个人,也同样需要一个又一个故事,用细节支撑起来的打动人的故事。没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就是扁平静止的,还不如一个会讲故事的雕像。
若要让想象中的动物看起来自然真实,譬如龙,你可以参照獒犬或者猎犬的头、猫的眼睛、豪猪的耳朵、灰狗的鼻子、狮子的眉毛、公鸡的太阳穴和乌龟的脖子。
读书读得多了,积累的知识或者常识多了,有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现象——之前各种留存在脑海和记忆中的形象、概念、思绪都混杂碰撞在一起——然后有可能产生之前从来没有感触过的感触。
这个过程非常神奇,也特别享受。
如果没有爱,还有什么?
这句话也可以做读书笔记的标题。只是,仔细想一想,答案到底在什么地方?
X行为和X器官都是如此让人厌恶,如果不是因为美丽的脸庞、衣着的装点,以及被压抑的冲动,人类可能会在自然界中灭绝。
读过达·芬奇这段话,你还盲目的相信甚至崇拜所谓的“爱情”吗?
YJ有时会表现出自己的智力。想让它BQ的时候,它固执己见,自行其是,但有时它又在没有主人允许的情况下自发自动。无论人是醒着还是睡着,它都自行其是。人想派它上场,它却另有想法;当它跃跃欲试时,人却想要阻止。因此,它好像真的有独立于主人之外的生命和智力。
在假正经、假道学眼里,这是不堪入目肮脏无比的文字记录。实际上,恐怕除了达·芬奇之外,再也没有人用心关注和感慨过这个男人女人都几乎不可或缺的人体部件。
诡异又可笑的是,我们现实里触目可及的尽是些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一位好的画家应该“不拘泥于肢体的具体位置,而首先关注什么样的动作能与人物在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协调一致”。
一个好的写作者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
我原以为我在学习如何生活,其实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死亡。
达·芬奇这句话既是谶语也是预言,放眼这个光怪陆离的现实,触目可及都是这样的人——都在死板教条的学习苟延残喘。
笔记本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允许一切自由驰骋,无论是即兴的想法、不完整的构思、未经打磨的草图,还是尚未完善的论文草稿。
沃尔特·艾萨克森对笔记本的赞美让人感触深刻。这不禁让我想到曾经用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的日子,甚至很自然的就想起学生时代记日记的情景。数码时代,我们已经很少再用纸质的笔记本了,随身携带的各种“终端”显示设备,不论是手机、平板或是电脑,都可以方便的记录我们想记录的内容。
这段话,我更看成这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强调记笔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好习惯。暗自庆幸的是,刚好我保留了从小至今为数不多的两个习惯,一个是阅读,一个就是喜欢随手把想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当然,只是现在也直接使用手机或电脑的记事本功能了,而几乎彻底废除了纸质笔记本和笔。
202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