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引言

匈奴有多強大?冒頓單于用一場戰争就将強大的東胡擊垮,讓其分裂成烏桓和鮮卑等小股力量。此外,他還帶着匈奴軍隊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将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之上,造成史上知名的“白登之圍”。

如果當時劉邦不用陳平的計謀去賄賂阏氏(冒頓妻),那麼他極有可能就會葬身于此。盡管當時劉邦沒有死,但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是他後來去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當時,匈奴并沒有将漢朝放在眼裡,冒頓單于在劉邦去世後,直接給呂後寫“情書”,表示對其愛慕已久,願意将就納為夫人。對于傳統而又古闆的漢臣們來說,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面對如此羞辱,漢朝并沒有辦法,大仇得報時已經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事了。

經過文景之治,再到漢武帝的勵精圖治,漢朝終于積攢了一地的力量,能夠與不斷騷擾邊界的匈奴人進行對抗。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正式對匈奴進行反擊。有人說,漢朝之是以能夠取得勝利,隻不過是碰巧打到匈奴的死穴而已。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三場

戰役

決定漢朝與匈奴的格局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朝邊境的上谷(今河北懷來縣)、漁陽被匈奴貴族所率領的2萬騎兵入侵,一時震動漢朝的朝野。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看時機已成熟,漢武帝很快讓青年将領衛青帶着3萬騎兵經雲中(今内蒙托克托縣),直奔隴西(今甘肅東部),目的在于征服河套地區,發動史上著名的“河南之戰”。

長久以來,隴西以西地區就是匈奴的重要活動中心,這裡擁有豐富的水源和草原,對匈奴的遊牧業和軍事據點有重要影響。

衛青采用迂回作戰的方法,先帶着少量部隊直奔匈奴軍事據點的大後方,然後讓主力部隊從正面攻擊,自己則從後方突襲,使匈奴大軍以為已成甕中之鼈而軍心紊亂,進而取得最終勝利。

這一戰術很快取得效果,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被趕走,隴西地區的隐患解除。在被征服的和被收複的領土的基礎上,漢武帝分别設定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将内地10多萬的群眾進行移民屯墾,同時修複秦代舊長城和調集大軍駐守。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又帶着大軍趕走活動于朔方郡和五原郡附近的匈奴右賢王,俘虜匈奴王子10餘人,征服匈奴的地區基本上穩定下來。

元狩二年三月(公元前121年3月),霍去病親率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發動著名的“河西戰役”。漢軍抵達臯蘭山腳下時,正好與匈奴發生正面交戰,匈奴軍隊敗走。漢軍對潰不成軍的匈奴兵直追不放,越過焉支山後(今甘肅山丹縣境内)又追擊1000多裡才歸。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休頓許久後,霍去病再次帶着幾萬騎兵急行2000多裡,一路達到祁連山麓,給于了匈奴軍隊沉重的打擊。征服河西地區後,很快漢武帝又在這裡設立敦煌、武威、酒泉和張掖四郡,并積極地進行移民、屯田、築城和駐兵,為後來的西域都護府的建設奠定基礎。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讓霍去病和衛青帶領10多萬騎兵和幾十萬步兵對匈奴發動漢朝與匈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漠北戰役”。兩人打仗雖互有風格,但配合的很好,分别領着軍隊從定襄郡(内蒙呼和浩特東南地區)和代郡(河北蔚縣)出發,在漠北會合,并對匈奴單于進行攻擊。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衛青的軍隊穿過大沙漠(戈壁沙漠),在阗顔山(今杭愛山脈)與匈奴的軍隊發生戰鬥,共殲敵1.9萬餘人。霍去病則追擊匈奴左賢王及其軍隊,在狼居胥山(今肯特山)與匈奴大軍發生戰鬥,共俘敵7.4萬餘人。

經過這一次打擊後,匈奴元氣大傷,殘餘勢力逃離漠北,讓漠北地區一度出現“漠北無王庭”的權力真空局面。

可以說,這三場戰争意義非凡,決定了漢朝和匈奴兩個不同政權與各擁有民族的命運。那麼,漢朝是如何徹底地戰勝匈奴的?

二、匈奴的最大弱點

戰争隻是表面,真正戰勝匈奴的是漢武帝的行政區布局和荒地開發。在漢朝取得根本性勝利之前,漢朝一直處于弱勢的地位。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漢高祖七年,劉邦親自帶着32萬大軍與匈奴冒頓單于作戰。當時,冒頓單于的兵力并不占優勢,但卻将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南)之上,劉邦使用計策才得以脫身。

而這一場戰役影響了接下來60多年的漢朝與匈奴的格局。從劉邦起,漢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使用和親的方式去安撫匈奴,同時還向匈奴輸送大量的金錢與布品,才求得近半個世紀的安甯。

期間,處于優勢的匈奴一直發生内耗。到漢武帝時期,内部沖突早已讓匈奴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各勢力之間勾心鬥角,于足相傳時有發生。而漢朝則相反,經過文帝和景帝的努力,漢朝在休養生息的過程中逐漸積蓄力量,為後來漢武帝攻打匈奴做足了準備。

是以,匈奴敗給漢朝已成必然。“漠北戰役”發生時,漢武帝共為霍去病和衛青的軍隊派送14萬匹戰馬作為配備,同時還調動10餘萬辎重兵來為他們輸送糧草。如此浩大的消耗,隻有具備了一定實力才能支撐。反觀匈奴,他們在内耗的過程中各自為戰,經濟發展程度并不高,打敗仗就等于已經消耗完。而這并不是最狠的一招。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漢武帝把被征服的地區都納入統治範圍内,對其進行“開荒”,不給匈奴重新發展的機會,才是最厲害的一招。

三、勝利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鬥并非是一兩場戰役就取得完全勝利,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消耗,熬到最後的就是赢者。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的内鬥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為存活下來,匈奴日逐王降漢,表明匈奴開始下滑。西域都護府後,西域完全落入漢朝的手中,匈奴的活動領域進一步縮小。

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徹底分裂為南北兩部,不再具備與漢朝對抗的力量。建昭三年(前36年),北匈奴末代單于被郅支被陳湯矯帶四萬大軍消滅,标志着匈奴與漢朝之間的戰争從此結束。

被忽視的曆史,漢朝戰勝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值得深思的是,兩者之間的戰鬥一直延續了近200年的時間。是以,漢朝戰勝匈奴并不是某一場重要的戰役或某一個人能夠做到的。

結語

在徹底反擊匈奴之前,漢朝一直處于防禦狀态。這一期間,匈奴相當居于宗主的地位,而漢朝隻能向其稱臣納貢。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很快就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來的幾場戰役做足了準備。在三場決定匈奴命運的戰役爆發之前,匈奴内部就開始出現分裂。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繼承制度與漢朝大有不同,沒有法定的繼承人,基本上是“強者為尊”,是以出現了系列的手足相殘的局面。不斷的内耗,為漢朝的勝利帶來機會。三場大戰之後,匈奴并沒有痛改前非,而是内耗更加加大,加之領土不斷被漢朝征服,最後隻能從曆史舞台上退出。

參考資料

《漢書》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