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李一男宣布“造車”,莫名想到金庸老先生筆下的一個反派:歐陽克。

那一年,李一男22歲,正在讀研二,他是天才少年,15歲就入讀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進入華為實習,原因是當年華為的宣傳,“絕不讓雷鋒吃虧”。

23歲,研究所學生畢業,李一男正式進入華為。

李一男創造了一個華為紀錄,至今無人打破:入職兩天時間升任華為工程師,半個月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總裁,五年27歲坐上了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

這個副總裁,是主管技術的副總裁,可以說,這是對李一男“技術天才”的認證;而李一男也沒有辜負任正非的厚望,他以一種獨裁的方式,砍掉了當年的CMDA研發小組,帶領華為all in GSM路線。

這一戰,使華為從一家在國内略有名氣的通信企業,成為了世界知名的通信企業。

如果說,之前的李一男還隻是華為内部的技術人才,那麼到了此時,他已然是國内頂尖的技術專家之一。

另外,他還有一個“虛名”,任正非的幹兒子,華為内部公認的任正非繼承人。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還記得歐陽克的出場嗎?

還是少年的歐陽克一出場就和一燈大師的三弟子武三通打成了平手,論武學論才情,歐陽克都要比同一輩的郭靖楊康高出很多。

而白駝山少主的身份,也赢在了起跑線上。

可惜,天賦甚高的人,無法了解“凡人”的“愚蠢”。

歐陽克一直不了解,為什麼黃蓉不選自己,而選擇了又笨又沒錢的郭靖;李一男也沒辦法了解,為什麼任正非要把自己調離熟悉的技術崗位,而去了市場部門。

2000年,因為這一紙調令,網上傳出了很多版本,比如李一男指着任正非的鼻子:“我忍你很久了。”

又或者任正非大怒,“給你副總裁你都不幹,想造反嗎?”

當然,比較确實的傳言,是李一男去意已決,在華為内部的刊物上發表了《内部創業個人聲明》說,自己希望可以在一個小公司中比較 “自由” 的工作。

任正非最終同意了李一男的離職,還帶領高層給李一男踐行,最終,李一男在北京創立了港灣網絡。

因為屬于内部創業,任正非還把華為在北京的代理業務交給了李一男。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如果故事隻到這裡,這似乎還是一個其樂融融的結局:老父親依然在盯着兒子的發展,希望有朝一日,兒子能明白他的苦心。

可惜,兒子并不明白。

技術天才李一男充分展示了他的另一面:2003年,港灣的銷售額到了10億元,要知道,這家公司才創立了3年。

李一男脫離了金庸大男主的故事套路,李一男的故事裡沒有窮小子逆襲,沒有什麼武功秘籍絕世高手的扶持,有的,是天才少年,出手就是震驚衆人。

對于李一男來說,無論是經商還是技術研發,他都要做那個人。

但是,還記得李一男當時為什麼進華為嗎?因為“絕不讓雷鋒吃虧”。在這裡,可以猜想的是,李一男心中的“雷鋒”,不僅僅是苦幹幫助人的人,而更應該是技術能力出衆的人。

李一男帶着自己的港灣網絡開始進入技術研發領域。

沒有人?好辦,從華為挖人。

做什麼?好辦,華為什麼賣的好,我就做什麼。

任正非的選擇也很簡單,成立“打港辦”,不惜一切代價,就算虧本,也要從港灣網絡手裡把訂單搶下來。

同時,發起專利侵權訴訟,起訴港灣網絡。

最終,2006年,任正非收購了港灣網絡:李一男再次回歸華為。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親兒子和幹兒子的差別在于:無論親兒子做了多少錯事,總有老父親來幫忙收尾。幹兒子嘛,就不好說了。

就好像無論歐陽克做了多少爛事,歐陽鋒第一刻趕過來,關心的永遠是,克兒有沒有受傷。

王思聰無論怼了什麼人,掀起多少風浪,現在,還是萬達的董事。

李一男這次再回到華為,還是副總裁,但是卻不再是技術或者市場的副總裁,而是華為終端公司副總裁。

兩年期滿,李一男再次從華為離開,這一次,無聲無息,無風無浪。

上次,李一男的高光時刻,應該是小牛智能電動車釋出會。

2015年4月,李一男公布了他的新創業項目:電動自行車。當年,他說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創業。

2015年6月,李一男在北京為旗下的首款産品舉辦了釋出會。

曾經的天才少年春風得意。

2天之後,天才落入谷底: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警方刑事拘留,之後判刑兩年6個月。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應該說,近三年的牢獄之災并沒有讓李一男失去外界對他的信任。

2018年三月,出獄之後的李一男就宣布加盟梅花天使創投并擔任合夥人職務。

緊接着,在2021年12月,李一男再次面對媒體,宣布釋出NIUTRON(牛創新能源)新品牌,宣布新車正在調試,2022年9月正式上市。

從時間節點來看,李一男為了新能源電動車已經準備了很久,

新工廠的位址在原來的大乘汽車工廠,在常州,李一男的解釋很簡單,原來的小牛電動車就在常州。

選擇原來的大乘汽車工廠,對李一男或者說新品牌自遊家來說,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畢竟,隻要将原來的大乘工廠的生産線進行相應的改造就可以了,可以為自遊家省下一大筆重建立造新工廠的錢。

創業的盡頭是造車:天才少年李一男的最後加一次創業

對于造車來說,所謂的方向問題,現在似乎已經不再是問題,已經有廠商證明了自己:無論是什麼技術路線,隻要“打中”使用者的痛點,都會有不錯的成績。

目前最重要的是錢的問題。

李一男對錢倒是很樂觀,目前自遊家汽車A輪融資總額5億美元(約32億人民币),相比之下,這點錢有點寒酸。

畢竟,去年雷軍說準備了100個億美金進軍造車,而李斌也說過,現在要準備200億才考慮造車,陷入危機的恒大汽車,曾經說過,450億的預算給造車。

區區32億進軍造車行業,還不夠大佬們的零頭。

不過,李一男說現在不愁錢,他說,造車需要30億美金,現在他還差25億美金,不過,并不發愁。

當然,是不是真的不發愁,還要等到傳遞的時候才能知曉。

人生經過起落的李一男,找到了另一個賽道,看起來,這次和華為沒有太多關聯。

“用新的視角,了解美好出行的未來。”這是自遊家面對媒體時,特别強調的一句話。在衆多新造車的“口号”中,這句話顯得特别謙卑和客氣,這也許是李一男在低谷之後對現實的态度:希望能給予未來出行的一個全新的體驗。

歐陽克不懂現實的殘酷,最終喪命,看來,李一男懂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