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将軍内史騰率軍攻打南韓,進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征戰,秦國先後攻滅了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秦國第一個目标標明在南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南韓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南韓地處中原腹心,扼制着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是以秦國首先把南韓這個“軟柿子”給捏爆,既可以率先打破“戰國七雄”的平衡格局,又可以給秦軍将士增強信心。說白了,南韓就是給秦滅六國拿來練手的。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秦國第二個目标標明在了趙國。當時趙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名列前茅,國中還有李牧這樣的超級名将。那麼秦國為什麼不繼續捏“軟柿子”,而要選趙國這麼一個硬茬呢?主要原因也有兩個方面。

其一,秦國北臨趙國,南接楚國。秦軍東出必須要搬掉這兩座大山中的一座,以防陷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楚國疆域遼闊,境内水道縱橫,地勢條件複雜,秦滅楚的所需的時間和難度都要大于滅趙,是以在同等情況下,秦國還是選擇了相對容易的目标。

其二,秦與趙開戰,像齊楚這些強國會抱着坐山觀虎鬥的态度,希望一個打死,一個打殘,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比如當年“長平之戰”秦國重創趙國,自己也元氣大傷,被迫停止了擴張的步伐。而秦攻魏國,就像吞下嘴邊的一塊肥肉,不僅不會耗損國力,反而會使其進一步壯大。這是其他諸侯國萬萬無法接受的結果,是以會迫使他們聯手幹預。而且趙國當時在各國中的号召力也是數一數二的。隻要秦能順利攻滅趙國,統一天下的大局就基本奠定了。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秦國第三個目标選擇了魏國,這其實是摟草打兔子。因為滅趙之後,秦的主要對手便是南方的楚國,而魏國正好處在秦楚兩國的交界處。雖然當時魏國已經很弱了,但秦國也不希望自己在攻打楚國的同時還要防着魏國偷襲。與其提心吊膽,不如先順手将其攻滅,是以魏國隻堅持了3個月就滅亡了。

秦國第四個目标選擇楚國就順理成章了。當時韓、趙、魏三國都已被攻滅。燕國國力與南韓差不多,根本不可能對秦國造成實質性威脅。齊國雖強,但國君齊王建卻是個傻蛋,他以為隻要不得罪秦國,秦就不會對齊下手。

秦滅楚之戰打了兩年時間,起初秦将李信率20萬大軍伐楚,結果先勝後敗,損失慘重。之後,秦将王翦率60萬大軍再度伐楚,這才艱難地啃下了楚國這塊“硬骨頭”。從秦楚之戰的過程也可以看出,秦滅六國并非是完全碾壓的勝利,是以滅國先後順序選擇至關重要。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南韓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韓、趙、魏、楚相繼被攻滅後,剩下燕、齊兩國先打誰,後打誰就沒什麼差別了。齊國雖然也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但與此時的秦國相比已經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于是秦國先是輕松滅掉了早已奄奄一息的燕國,然後由燕南下,直撲齊國國都臨淄。直到這時,齊王建才幡然醒悟,然而為時已晚。在面對秦國大軍的步步緊逼之下,齊國不戰而降,秦國就這樣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千秋偉業。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