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風雲變幻,其不僅名将輩出,且各路枭雄也在這亂世中粉墨登場。袁紹于公元199年,征調10萬步兵1萬騎兵,一路浩浩蕩蕩的開往許昌,以圖通過此戰一統北方。而此時袁、曹兩方的實力對比下,袁紹是占據絕對優勢的,并且當得知袁紹要征讨許昌之後,曹營中人無一人覺得此戰能後勝袁紹,唯獨曹操心中不這麼認為,曹操為了拿下此戰,率先在青州派兵牽制袁紹,随後讓于禁等人屯兵于黃河南岸的延津,并與鎮守白馬的劉延形成掎角之勢。

最終這般安排下去,曹操才放下心來,等待着袁紹殺到這裡,來個後發制人。而在排兵布陣之後,曹操先是率軍擊敗了叛亂的劉備,随後率兵至官渡迎戰袁紹。而袁紹為了攻下白馬,便派出了手下悍将顔良。可是在曹操聲東擊西之下,顔良折損在曹軍刀下,并随後斬下文醜,在這一路受挫這下,袁紹征讨曹操的計劃開始舉步維艱起來。
面對這一危險局勢,袁紹進行合兵一處攻打曹軍的計劃,由于此時袁軍依舊占據着兵力優勢,是以每當于曹軍對峙時,曹操親自率兵出戰後,總是在袁軍面前讨不到好果子吃。此時,兩軍已經對陣了三個多月,曹軍内部已經有人開始向袁紹示好,内部軍心已經開始出現崩潰之勢,如果不是荀彧一再勸谏曹操,恐怕曹操早就退守許昌了。
還好此時袁紹手下謀士許攸,叛變投備曹操,并未曹操出一偷襲烏巢的計策,這才讓曹操打赢官渡之戰,穩住了軍心。而袁紹最終隻剩百騎人馬倉皇逃往河北,不久之後袁紹憂憤而死,曹操則趁勝追擊滅掉袁氏集團。
而此時就有人奇怪了,袁紹和曹操都曆經大敗,為何袁紹官渡之戰後再難翻身,而曹操卻在赤壁之戰後仍是北方霸主?其主要原因便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耗盡了精銳部隊,可以說,袁紹在精銳盡出的情況下,戰死7萬多人,被曹操收編了一大部分人,最終自己就剩百騎,可以說的全軍覆滅了,并且随後,袁紹和曹操又在倉亭再次交手,依舊以失敗告終,最終,袁紹在實力進一步被削弱之下郁郁而終。
而袁紹死後,袁氏紛争不斷,給予了曹操逐個擊破的機會,此次,袁紹勢力徹底被曹操拔除。
而和官渡之戰不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雖然同樣折損了大部分兵馬,但大多都是新收編的水師,并且在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已經将荊州這個大後方拿下,使得整個戰局不會因赤壁失敗,而造成全盤皆輸。并且曹軍雖然被重創,但曹仁大軍并未受到影響,且大部分将領都得以幸存下來,使得曹操勢力并未傷筋動骨。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袁紹在勢力受到重創之後沒多久便去世了,而曹操在曆經赤壁之戰後,不僅将士沒是以身死、投降,而且自己也都還好好的活着,這也是曹操繼續稱霸北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