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上司的決策錯誤時,愚蠢的人會抱怨,智慧的人會想方設法化解。

晚清名臣曾國藩面對上司的瞎指揮,他所采用的化解方法,也許能給很多迷茫的人指明一條方向。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可讓人無法了解的是,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呢?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我們違抗上司的指令,最多就是工作不幹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可是,在封建社會,當一個人違抗皇帝的指令時,就是“抗旨”,後果非常嚴重,充軍、砍頭都是有可能的。

曾國藩是一個善于為官的人,他不會拿自己的性命來開玩笑,得罪鹹豐皇帝,是他有馭人的本領。

要想駕馭他人,就要懂人性。下面,我們結合曾國藩違抗鹹豐皇帝指令的案例,詳細分析:

一是要試探上司的底線。

最笨的人,就是直接和上司叫闆,覺得上司缺了他,地球就不轉了!

這樣的人,無論有多大的本領,都不會得到上司的重用。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真正高明的人,都善于試探上司的底線,而且,不會和上司針尖對麥芒地正面發生沖突。

我們來看曾國藩試探鹹豐皇帝底線的方法。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八月,太平軍的西征軍已經兵臨武漢城下,朝廷的綠營毫無抵抗力,紛紛敗退。鹹豐皇帝擔心太平軍一路長驅直入,威脅到京城的安全,十分驚恐。可現實非常殘酷,朝廷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江南、江北兩大陣營,導緻鹹豐皇帝的手中已經無兵可派了。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鹹豐皇帝想到了在湖南練兵的曾國藩,指令他火速帶領湘軍北上支援武漢。

此時的曾國藩才練兵幾個月,根本不能派上戰場。他雖然有了一萬多兵馬,可是要面對久經沙場的幾十萬太平軍,那就是雞蛋碰石頭,根本無濟于事。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鹹豐皇帝的指令又不能不聽,曾國藩該如何做呢?他采取了試探的方法。曾國藩向鹹豐皇帝彙報,說自己打算派三千人去增援湖北。對于曾國藩的這個決定,鹹豐皇帝自然不同意,堅決要他親自帶領所有人馬北上。

曾國藩通過試探的方法,知道了鹹豐皇帝的底線,那就是朝廷僅僅隻想利用湘軍來阻擋一下太平軍,避免快速逼近京城,對湘軍的死活,鹹豐皇帝并不關心。

二是要清楚上司心裡的想法。

無論上司的能力如何,他所做出的任何一個決定,所下達的任何一個指令,都有原因。是以,在違抗上司指令的同時,一定要站在上司的角度看問題,要弄清楚他心裡的想法。

曾國藩能在羽翼未豐之時,就多次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就是他善于從鹹豐皇帝關心的問題出發。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面對日漸強大的太平軍,鹹豐皇帝對曾國藩所訓練的湘軍,并不是太有信心。一是在朝廷的正規軍都無法與太平軍抗衡的情況下,一個民間武裝團練隊伍,能有什麼作用呢?二是鹹豐皇帝也期盼曾國藩确實能像他所彙報的一樣,練出一個“大團”:

練一人收一人之益,練一月有一月之效。

在朝廷無力與太平軍對抗的情況下,鹹豐皇帝急需第三方力量能幫助自己。

正是因為曾國藩站在鹹豐皇帝的角度,知道他對自己又懷疑又充滿期待的複雜心情,才敢于多次違抗指令,讓自己獲得了練好湘軍的充足時間。

曾國藩剛剛建立湘軍時,羽翼未豐,他為何敢違抗鹹豐皇帝的指令?

在拖延時間的過程中,曾國藩既不和鹹豐皇帝産生正面沖突,又能了解皇上焦急的心情,自始至終,曾國藩違抗指令,都是為了能練好一支軍隊,為朝廷效力,為鹹豐皇帝效命。曾國藩的忠心,徹底将鹹豐皇帝駕馭住,最終安慰曾國藩:

汝之心可質天日,非獨朕知。

在鹹豐皇帝任命的40多個團練大臣中,除了曾國藩,沒有人敢違抗他的指令,而曾國藩之是以敢于抗命,就是懂得馭人之道。

曾國藩的這些馭人方法,都是實戰方法,值得我們反複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