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作者:光明網

脫發人群逐漸年輕化

人們對“頭等大事”越來越焦慮

一時間

大大小小的植發機構遍地開花

與此同時

虛假廣告、非法行醫、使用非法醫療器械等

亂象也多了起來

“雍禾植發”上市前公開資料

曝光多項被處罰資訊

日前,作為“植發第一股”的雍禾在港交所上市,公開了該企業的處罰資料。從植發行業龍頭企業受到的處罰中,可窺整個行業的亂象。

雍禾植發公開的處罰資料顯示:

2021年3月,昆山雍禾因使用不具備醫療美容主診醫師條件的執業醫師被罰款1.9萬元;

2020年11月,青島雍禾的門店因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開展診療活動,被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沒收違法所得約10萬元,罰款1萬元,并被責令停止執業活動。

一些機構在無照行醫的同時還使用非法醫療器械。據天眼查顯示:

2020年1月,甯波鄞州雍禾将未依法注冊的電動毛囊移植機投入使用,違反了《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

然而,屢被罰的植發企業收費并不便宜。記者了解到,目前植發主要以毛囊數量計算收費,單個毛囊的單價在10-20元左右。按這個價格計算,就是補個發際線,也得要1萬多元。雍禾植發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雍禾植發每位患者的平均開支超過了2.6萬元。

“植發這麼貴,都貴到哪裡去了呢?”采訪中,一位消費者表示困惑。

記者查閱雍禾醫療在香港上市的招股說明書,看到2018年至2020年,其研發費用率分别僅為0.8%、0.7%、0.7%,而銷售費用占比則分别為49.6%、53.1%、47.6%,即分别為4.64億元、6.5億元、7.8億元。換句話說,雍禾醫療每位客戶植上一根頭發,就有一半左右的收入要分給營銷廣告服務商。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脫發焦慮催生新市場

植發機構“連蒙帶吓”拉客戶

植發企業巨額的廣告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各網絡平台的資訊流廣告、小視訊等效果廣告,以及線下寫字樓、地鐵、商圈的場景廣告……這些,總有一個能讓消費者看到。

據了解,花巨資營造的鋪天蓋地的廣告中,有大量不合規的内容存在。雍禾醫療就曾多次因虛假廣告、非法行醫等問題遭到處罰,并将這一點寫進了招股說明書當中。該招股說明書顯示:“雍禾醫療因未遵守《廣告法》及《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的若幹獨立不合規事件而被相關政府機關罰款。”其他一些機構也多有類似被處罰的情況。

記者調查時也發現,一些企業存在不規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稱不醫治會有狂脫期

“我在網上預約了植發的免費頭皮檢查項目。到店檢測後,服務人員告知我的頭皮環境很差,需要立刻醫治,醫治後再植發。我說錢不夠,不想做。服務人員說如果我現在不做醫治,近期會有狂脫期,之後将要花更多的錢植發,還勸我要是錢不夠,可以用網貸借。”調查中,一位消費者這樣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

宣傳植發改變風水

記者并無脫發情況,在網上咨詢雍禾植發客服關于發際線造型的問題,而後加了服務人員的微信。服務人員先是力邀記者到附近門店咨詢,又接着打電話說:“植發不但可以改變發際線造型,還能改變臉形、改變風水。你現在雖然沒有脫發,但并不意味着以後沒有脫發的風險。而且你的發際線如果不好,會遇到風水不好的事。”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專門的話術拉客戶

一位熟悉的理發師告訴記者:“不少植發機構找我們幫忙推薦客戶,他們還一并将推薦的話術教給我們。掉一定量的頭發是正常代謝,但他們卻把這種情況說成脫發。不同人頭發密度不一樣,這是正常的,但在他們的話術裡,這也叫脫發。總而言之,就是吓唬顧客,讓顧客害怕,然後去他們那裡植發,而且還讓客戶覺得植發可以解決一切脫發問題。”

别被“技術”忽悠了

植發後不可毫無痕迹

除了“恐吓式”的忽悠,一些植發廣告常常打出“采用新技術,成活率都可達到95%以上,且不留瘢痕”的話術,來吸引消費者。

記者在采訪中,就有消費者表示被花樣提法中的各種“技術”所困擾,看不懂、弄不清。

植發不是萬能的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謝祥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植發隻是把後枕部頭發移植到脫發區,能增加脫發區發量,但這并不能解決原有脫發問題。

在黑貓投訴平台,一位消費者投訴稱,2020年12月在某醫療美容門診花費了13134元做植發手術,術後嚴格按其要求堅持用米諾地爾酊,滿一年後頭發“成活率”隻有60%-70%,根本沒達到承諾的95%以上,完全就是坑。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病與性病科毛發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馮蘇雲分析說:“移植的頭發一般是從後枕部優勢供區提取的,其生長特性和新陳代謝與後枕部的毛發保持一緻,移植後可長期存活。植發區脫發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原生發還在掉;另一種情況可能與植發技術有關,在手術過程中造成毛囊損傷,移植過來的頭發成活率低;還有可能與術後護理、并發症發生有關。植發後脫發一定要找到原因,具體分析。”

“新技術”

萬變不離其宗

馮蘇雲告訴記者:“目前國内外植發技術隻有兩種,一種是FUT技術(毛囊機關頭皮條切取術),另一種是FUE技術(毛囊機關鑽取術)。這兩種方式并不存在先進、落後的差別。”

有些人會把植發技術進行細化,比如提取或種植時用的工具不同,或是在手術時增加了某種治療就說采用了“新技術”,其實沒有根本上改變技術本身,還是那兩種技術。”馮蘇雲說。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雍禾植發官網宣傳

記者采訪了多位在正規機構植發成功的消費者,看到他們植發後在取發點都留有瘢痕,不可能做到毫無痕迹。

據介紹,現在醫院及正規機構提倡的是“養種護”一體的方式,在手術前就要對頭發進行養護,對頭皮進行整體管理,讓頭發的品質更好,這樣移植的成活率才會更高。通過前期護理,如果脫發情況轉好,也就不需要植發了。

植發師教育訓練廣告稱三條就能上手

缺技術沒資質也敢幹

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植發需求增長較快,植發師成了稀缺資源。于是,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教育訓練植發師的機構,廣告号稱可以保證三天就能上手實操。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宣傳截圖

按照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負責實施植發的美容主診醫師應為“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膚科”主診醫師,實施備案管理,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在《醫師執業證書》備注頁核定專業,并加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公章方可行醫。三天的教育訓練怎麼可能擷取正規資質?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有業内人士透露,這樣的植發師種出來的頭發很難成活,植發行業中有行醫資質的植發師大概也就占到十分之一。記者在網上看到有大量的植發提取儀銷售,但是在商品展示中,大多沒有提及産品是否注冊、是否為合規産品。

一個毛囊20元,被“植發”吓到的可不止高價……

植發行業快速擴張、野蠻生長,機構的醫療資質、醫護人員的資質都無法保障,這将植發手術的風險直接轉嫁給了消費者。

最後提醒

植發可在一定程度上

解決脫發者的困擾

但是消費者一定要謹慎選擇

千萬别被不法機構坑到“頭”上

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