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中國自古就是科舉考試制度,是在追求絕對的公平

為什麼中國自古就是科舉考試制度,是在追求絕對的公平

北京章哥,房地産從業20年,通曉業内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隻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大概從我小時候起,就開始聽到對各種應試教育的吐槽。當然那會兒還沒有吐槽這個詞呢,但反正都是各種貶低和調侃吧。那我作為一個學生,要應付沒完沒了的考試,自然也就全盤接受了這些觀點。幸好那會兒的雞娃風氣還不濃厚,我考的還不算太痛苦。

之後我根本沒琢磨過什麼教育,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孩子也要進行教育和考試了,我才真正考慮了很多。随着看書和聽到的增多,腦子中的觀點發生改變,不再痛恨應試教育了。雖然也愛不起來,但了解了制度制定的無奈,在當今的中國,确實還沒有其他能替代的。所謂的素質快樂教育,那還是讓美英日等國玩兒去吧,咱們普通百姓犯不上跟人家土豪學潇灑。

首先說,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都是要有其國民性做根基的,否則不可能長期堅持。也就是說,并不是制度教育了群眾,而是群眾選擇了制度,有什麼樣兒的國民,才有适合這個國家的制度。

這就像中國自古就強調統一,而歐洲自羅馬之後就堅持分裂,哪個制度好?不知道,沒有什麼好不好,存在即合理。無論統一還是分裂,都是各自人民選擇的結果。就英國那麼大點兒的島國,蘇格蘭還鬧獨立呢,隻能說人家喜歡,咱管不了。

一、

那說到教育,中國從隋炀帝開始實施科舉制(漢朝也有考試,但算不上科舉),直到光緒末年被停止,整整實施了1200多年。其中隋唐是發端,宋朝開始大發展,到明清帝國真正完善,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制度非常适合中國的人才選拔,而且有利于政治管理。

1905年,光緒帝下诏取消科舉。人們預料中的動亂并沒有出現,可以說平穩過渡到了民國的學校教育。但是請注意,有一個特殊的階層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那就是“土豪劣紳”。而在此之前,中國的劣紳并不多見,隻有鄉紳,也就是員外。為什麼?

因為既然是鄉紳或員外,那就是身上有功名卻沒有做官的人,或者是辭官回到故裡的。他們的特點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階級特權,同時又有較多的土地資産,是以在鄉裡有很高的威望。

也就是說,鄉紳具有官民兩種身份,可以代替地方政府做一些鄉間的工作。比如征稅和徭役,還有教化與救濟,甚至是調節糾紛處理小型案件等等。過去之是以能“皇權不下縣”,就是因為有鄉紳階層的存在。

但這前提是什麼?

是這些鄉紳有功名,而且子孫後代也有可能考取功名,依附皇權獲得公權力。那他們必須注意自己的名聲和行為,不能在鄉間留下惡名。否則子孫就算是科舉考上了,也會被政敵舉報,權力官位極有可能不保。是以,他們必須做足姿态,當個受人尊敬的鄉紳。

而且,鄉間百姓之是以信服,除了鄉紳有錢,可以在災年救濟之外。也是因為百姓佩服他們的學問,更畏懼他們有可能再次獲得的公權力。否則,到了荒年很可能就吃大戶給直接搶了,誰管明年怎麼着呢,今年先吃飽了再說吧。

但是,1905年科舉制度取消,從此學習和當官獲得權力沒有直接關系了,那會出現什麼結果?是鄉民不再畏懼這鄉紳,你隻不過是比我們有錢而已,所謂的有文化沒用了。而鄉紳呢,也失去了獲得公權力的希望,自然缺乏安全感。

那要想獲得安全感該怎麼辦?

不能靠文明了,得靠武力,隻有靠恐怖威懾才能獲得安全。而且既然仕途的道路被封死,那就沒必要在費勁的裝B了,還發什麼慈悲行什麼善,在這亂世還是先賺錢吧。于是乎,土豪劣紳出現了,他們沒有了更高的追求,隻求财,不行善。

再一點,民國時期是亂世,也是工業化開始的年代。很多土豪為了賺更多的錢,也為了安全,紛紛進城去生活。那土地呢,自然交給代理人打理。代理人就是狗腿子,隻有他們才能收的上租子來。于是,最後一層鄉裡鄉親的溫情面紗也撕去了,鄉紳徹底成為土豪劣紳。

當然,這種情況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歐美農作物的沖擊,工業化的發展,軍閥混戰,革命的推廣和運動等等都有關系。但是,科舉制的取消确實是造成階級撕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穩定的社會需要什麼?讓上層感到安全,中層看到希望,底層得到溫飽。而沒有了科舉之後,所有人的晉升階梯都沒有了,那就隻能靠打仗和革命來改變這個社會了。

二、

那科舉制真的很好嗎?未必,但這是當時可選擇的最好手段了。

看一種制度好不好,不能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評判,那所有舊制度就都有缺陷了。是以,如果要評判,就必須站在當時的立場,看這種制度替代了什麼,是否解決了當時之前的社會問題。

那科舉制替代的什麼制度?門閥制。也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寒門是絕對不可能出貴子的。而科舉制講究的是唯才是舉,隻要你有才華,那就不拘一格的錄用當官。

當然,隋唐時期的文化教育還是掌握在門閥手中,畢竟那會兒的書籍還不普及,普通人讀書很困難。但是在唐朝的宰相中,雖然大多仍然出自崔楊盧杜等名門望族,但也有一半都是經過了科舉選拔。也就是說,光靠門第已經不能壟斷朝堂了,學問成了重要參考名額。

而到了宋朝就更明顯了,畢竟門閥都差不多讓黃巢朱溫和爾朱榮他們給殺的差不多了,軍閥又讓趙光胤給壓制了。再加上印刷術的普及,學習逐漸向下層滲透,是以宋朝的科舉中,平民出身的占了一半,宰相中則是80%出自科舉,底層的向上階梯就此形成。

那緊接着的就是明清帝國,為什麼用《四書五經》當成考試教材?而且以八股文作為标準文體,為什麼?這是不是束縛了讀書人的思維,專門為了培養奴才?

當然不是了,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一個大公司的董事長,能故意找一群笨蛋來輔佐自己嗎?那還治理的好天下,守得住江山嗎?而且,一套《四書五經》40多萬字,就是通讀一遍都得費多大工夫,何況還要通篇背誦呢?這可不是網文穿越小說,都是含義深刻的經典。那得是什麼人才能了解背誦,而且還能舉一反三的據理運用呢?肯定是聰明人呗,至少是受過嚴格訓練的。

再一點,寫文章,寫的越多越容易。就像我寫這些玩意兒,一小時2000多字跟玩兒似的,随便拽點兒就是一篇。那些寫網文小說的更牛,一天上萬字都平平常常。可要把文章寫短,還得有思想有内涵可就難了,沒有深厚的功底根本做不到。

而一篇八股文才5/600字,不僅要緊扣主題注意格式,還得真寫出内容,寫出文采,否則誰錄取啊?是以,《儒林外史》的吳敬梓才說:“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掴一掌血”。能寫好八股文的,必定是學霸,甚至是學神!

三、

那到現在還是沒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非得局限在《四書五經》裡選題呢?這是不是範圍太窄了?

确實是不寬,但這也得問一句,如果不考這些,考什麼?那會兒可沒有數理化,更沒有英語,總不能考東北話跟河南話吧?在考點兒獨幕喜劇和相聲,那趙本山和嶽雲鵬就肯定是當狀元了。也就是說,無論考什麼,必須都得有範圍,要不然就太随意了。

科舉在他小時候,也就是唐朝的時候,是分的很碎的,就跟現在的大學專業似的,不僅分成六大學府,各種科目高達50多個。具體的不說了,反正什麼詩歌散文,數學法律和八卦易經全都能考,弄得考生們都不知道報什麼科目合适了。

而到了宋朝呢,也跟唐朝差不多,都是以進士科為主。但内容相當的繁雜,詩詞歌賦全都有,填空默寫都是當年發明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寫作文,策論什麼的,得寫出治國安邦之策,細到農耕治水收稅什麼的,無所不包。

是以在宋真宗的時候,歐陽修就曾經吐槽:現在這科舉考試内容太多了,經史子集什麼都有,弄得考生隻好什麼都看什麼都學,結果到成了雜而不精。是以建議還是以儒家經典為主吧,這樣才便于選拔人才。

但這個建議在當時并沒有被采納,因為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好改。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可不管那一套,規定以後隻考《四書五經》,禁止超綱。而且必須用八股文,誰也别玩兒那些花裡胡哨的。

于是,唐詩宋詞的時代結束了,人家明朝不在乎。如果覺得這考試枯燥,限制了你的思維那就去寫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的随便,就别跟科舉較勁了。

那還得問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一件事能完全說明朱元璋的目的,那就是“南北榜血案”。

簡單說吧,洪武三十年春闱,金殿大考,結果錄取的考生全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金榜釋出,輿論嘩然,都認為有黑幕,強烈要求調查。于是太祖皇帝就組織了調查組,可調查結果顯示,沒有黑幕,江南舉子的水準就是高,北方人真的沒法比。

調查結果一公布,北方人更不幹了,這太刺激人了,不僅傷害險挺大,侮辱性更強。于是他們再次組織了群體性事件,還要求徹查到底。這次朱元璋親自出馬了,二話不說,考試廢棄,再考一次。

這一次,錄取的全是北方人,南方的一個不要。不僅如此,朱元璋大開殺戒,連主考官帶狀元什麼的全部淩遲,雞犬不留。沒别的理由,你們南方人太牛逼了,逼的北方人都沒活路了,不殺幾個學霸不足以平民憤。

從此之後,明朝科舉就實行了“南北榜”制度,不管多少人參加考試,考的怎麼樣,南方人隻能占60%的錄取比例,北方人考的再差也得占40%。後來又實行了“南北中榜”,也就是增加了雲貴川西南地區為中榜,也給10%的比例。

之後清朝也延續了這個制度,而且進行了改革,開始分南北試卷,各考各的。後來幹脆各省單獨考,誰也别跟誰比,錄取比例都不告訴你們。到了現代,那制度大家都知道吧,這都是有曆史沿襲的。

四、

那還是這問題,朱元璋為什麼要進行制度改革,目的是什麼?其實隻有兩個字: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道理很簡單,中國太大了,各地的經濟文化水準差距更大。如果都按照一個标準,那江南學子就将壟斷朝堂。而貧困和教育落後地區的子弟呢,從此永無出頭之日。不僅是寒門,連豪門都沒有盼頭兒了。

長此以往的結果是什麼?是地域歧視,是國家分裂,是軍閥混戰,是亡國滅種!

這不是明朝才有的現象,早在唐朝就已經起了争端,南方經濟發展導緻士子崛起,給了北方士族很大的壓力。到了宋朝愈演愈烈,寇準寇老西兒雖然是宰相,但他也是北方人,是以甚至動用公權力來打壓南方讀書人。要不這幫南蠻子太能學習了,太會考試了。北方人雖然武力強大,但在文化上被打的節節敗退,甚至都組織不起來有力的反擊。

是以,必須采用南北榜,必須分省考試,必須給偏遠省份機會,絕對不能讓地方撕裂,必須維系大一統的中華帝國。統一是我們的信仰,早已融入血液,為了統一,南方學子必須做出犧牲讓步,否則就是不公平。

五、

那為什麼必須采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很簡單,還是為了公平。

如果不限定考試内容,那貧困地區或寒門子弟就将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們看不到多少書,當年的書籍是很貴很貴的,窮人買不起。即便到了清朝,一套《二十三史》就要600多兩銀子,是普通人家2/30年的純收入。更别提那些雜書了,中産之家要想博覽群書都得破産。

如果不限定内容,或者非得考一些珍惜書籍的内容,那就等于封死了寒門子弟的學習通道。而《四書五經》呢,本來就是儒家經典,印量大就成本低,是以二手書的話十多兩銀子就能來一套,咬咬牙都買得起。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書的内容絕對都一樣,不可能出現什麼版本問題,那就能做到全國教材統一,誰也不會犯錯誤。

八股文也是一個道理,标準越明确,越沒有作弊的空間。這就跟體育比賽似的,越簡單的規則越公平,短跑誰也無法現場作弊。而足球就亂多了,裁判都未必照顧的過來,也就有了各種亂象。

現代人當然可以說《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禁锢了讀書人的思想,是以中國沒有誕生科學,連蒸汽機都沒發明出來。但也正是有這種簡單明确的考試,才讓衆多寒門子弟能登上廟堂,否則将永遠在鄉下種地。

死記硬背的讀書好不好,不好,很累,很無聊,看上去也沒有素質教育好看。但是,這種枯燥的學習對什麼孩子有利?對刻苦認真的,踏實穩定的有利。對什麼孩子不利,當然不利于活蹦亂跳坐不住的了。那請問,如果你是皇帝,要挑選治理行政的官員,會選擇哪種?

哪怕是現在,如果是公務員考試,是選擇能坐在書桌前苦讀的,還是選擇三分鐘熱乎勁兒的?人們看着衡水中學的孩子們苦不苦,累不累?非常的苦,但學習本來就是苦的,哪有能輕松學到的知識?哪個老師不喜歡能夠刻苦的,難道要選擇投機取巧的嗎?

可以說衡水中學和毛坦廠等學習壓榨人性,但正是這樣的苦讀,才給了衆多寒門子弟以出頭的機會。否則如果考馬術高爾夫球,那他們将世世代代沒有可能進入高等學府。正是這種單一化的應試教育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有可能和富家子弟同台競争。人生有可能隻有隻一次公平的機會,一旦放棄,到了社會上就再也沒可能呢,那種競争才是弱肉強食,勝者通吃。

六、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為什麼要采取科舉應試教育,為什麼要統一教材,為什麼要分省考試?一切都是為了公平,為了維系這個統一大國的公平,為了讓寒門子弟有出頭之日的公平!别再吐槽聯考了,縱有萬般不好,它也給了底層家庭以跨越階層的可能。

勤能補拙,苦極勝巧。讀書苦,苦讀書.隻有吃苦才能篩選掉不能吃苦的,這才能讓嬌生慣養下不了苦功夫的望難而退。

中國自古講學習推崇的是什麼?

是頭懸梁錐刺股,是鑿壁偷光螢囊映雪,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吃苦耐勞,不是投機取巧耍小聰明。

考試的内容越規則明确,才越沒有可操作的空間。一旦使用什麼花裡胡哨的素質教育,那有錢人就更會利用規則,永遠壓寒門子弟一頭。再别扯淡什麼快樂教育了,那隻會培養出快樂的豬,挨完宰還得被取笑。

科考也好,聯考也罷,就是這幾本書,就是有标準的答案,就是不準作弊,追求的就是公平,而且是有上限的公平。你是學渣考500分,他是學霸也不過滿分750。而到了社會上呢,或許你拼了命能掙到年薪十萬,一擡頭人家都能買飛機了。

如果連這都放棄,那這一生中就再也找不到公平的賽場了。社會競争才是更殘酷的,沒有明确的規則也沒有上限。寒門子弟,如果沒在有規則的賽場中拼出來,那起點将會更低。

僅供參考。

随便買房都能發财的年代過去了,隻有選對房、避開坑,才能享受到資産升值紅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