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争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立國之戰,這場戰争的勝利是用三十萬将士的血與淚争取來的。為了保家衛國,很多戰鬥英雄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其中許多烈士的英雄事迹在我國流傳。人們最熟知的莫過于
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
等人。
說起黃繼光,那可真是家喻戶曉,連小孩子都從課本上學到過他舍身堵槍口的課文,知道他是為國犧牲的大英雄。

抗美援朝期間,黃繼光的犧牲精神感染了一大批人,志願軍中湧現出很多和他一樣以身擋槍的英雄豪傑,雖然他們的知名度并沒有黃繼光高,但他們的名字也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在我國近代史上,其實第一個舍身堵槍口的并不是黃繼光,據不完全統計,
我軍曆史上堵槍眼的烈士至少有14人
,目前在記載中,堵搶眼的第一個人,是位名叫
徐佳标
的戰士,他的事迹比黃繼光要早了整整
七年
。
——“徐佳标
全身有多處槍傷,兩手被砍,兩腿行動不便,血流不止,但仍舊拼盡最後一絲力氣撲向機槍口……”
徐佳标是1926年生人,他在江蘇省灌雲縣的一戶貧苦農民家中長大,17歲的時候就加入了新四軍。因為作戰英勇,不懼犧牲,在1945年的時候,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并在之後升任為5班班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但當時還駐紮在淮陰和淮安兩城的八千日僞軍拒絕向我軍投降。
于是新四軍在會議過後決定發起兩淮戰役,主力軍就是徐佳标部隊所在的第三師。
這場攻堅戰是塊“硬骨頭”
,肉眼可見的難啃,但這還是徐佳标所在的特務團成立以後遇到的第一次攻堅戰,衆人都摩拳擦掌要給日軍一個好看。
9月6日下午,我軍率先打響進攻淮陰城的戰鬥。團上司确定三營七連、八連為突擊連,肩負
從南門突破進攻
的任務。
淮陰城的四個城門均為甕城門,
城牆高七八米
,上面設有可供隐蔽射擊的城垛,環城牆每隔數百米設一炮樓,城牆外有護城河,河寬約40米,水深兩三米。
敵軍占有非常優秀的“地利”,在這樣的對比之下,隻有一枚美制炸彈的新四軍特務團就顯得非常寒酸。
然而這僅有的殺手锏也非常不給力,就在尖刀班班長徐佳标帶領戰士們在敵人的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險用小推車把炸彈送到南門這裡點燃後,衆人才發現這是個啞彈,
不能爆炸!
可是其他三個門的兄弟部隊已經開始發動進攻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團裡立刻決定對城
架雲梯強攻
徐佳标第一個爬上梯子,他左手扶雲梯,右手拿着手榴彈,背上步槍和子彈袋,快速的攀爬到城牆上沿。
徐佳标立刻向城上的僞軍接連扔出3枚手榴彈,趁着僞軍正因為爆炸驚慌失措,他在煙霧的掩護下,利索地将紅旗插上城頭。
因為徐佳标等人已經登上城牆,為了避免誤傷,大部隊暫時停止了對敵人的火力壓制。
但僞軍趁這個時候,在城頭上利用機槍射擊和刺刀重新封鎖登城點,
阻止新四軍登城。
和敵軍的激戰十分慘烈,徐佳标以少敵多,先是頭部受傷,緊接着胸部和雙腿一起中彈,在他不能動彈之際,
一個敵方守軍沖出來對着他的雙手就是一刀……
因為雙手被砍斷,徐佳标疼痛直至暈厥,戰友們也接連陣亡,特務團犧牲人數不斷上漲,戰況愈發變得對我軍不利……
徐佳标慢慢醒轉過來,入眼的就是滿地戰友的屍體。他仔細觀察,終于發現
敵人在城牆後沿右側的一個暗堡中對着我軍掃射
這個暗堡周圍長了很多植物,非常隐蔽難以發現,并且封鎖住了護城河上的橋,使攻城後續部隊無法通過。
既然已經發現,肯定不能坐視不管。可是要說去攻擊暗堡,徐佳标也做不到:他目前
全身有多處槍傷,雙腿行動不便,血流不止,兩手被砍……
徐佳标沒有放棄,隻要還有一口氣在,他就要去做點什麼阻攔敵人。他強忍疼痛,
用雙膝和斷臂努力地向暗堡一點一點挪動。
5米,3米,1米……沒多遠的距離,徐佳标卻用了很久才到達,看着暗堡上的槍口,徐佳标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撲了過去,
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的機關槍眼,為戰友們争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徐佳标的犧牲成功掩護了突擊隊登城,之後淮陰被攻克,僞28師被全殲,但徐佳标和他的戰友們卻看不到了……
戰鬥結束後,其他人在幫忙整理烈士遺體時,發現
徐佳标身中無數槍彈,骨頭和内髒都被打穿,他是我軍戰争史上第一個用身體堵槍眼的戰士,
這一年,他才剛剛19歲。
現在很多人對于這種英雄事迹已經慢慢失去了感覺,用肉身去堵槍口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呢?
黃繼光的戰友萬福來生前被采訪時說道:
“……撩開(黃繼光)後邊的衣服一看,炸起來一個很大口子,拳頭可以放進去。黃繼光以他最後一口氣、最後一滴血完成了爆破任務……”
當時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的衛生員王清珍這樣描述過:“黃繼光當時戴着帽子,臉是有點黏土,有點黑。
擡下來以後發現血都流幹了,沾在衣服上面。(遺體)前面是槍眼,後面脊椎被打穿了。
擡到了溝邊處理遺體,男同志用溫水把他濕潤以後,才把纏在槍口上的布慢慢地揭了下來,換幹淨的衣服。”
如此英勇而壯烈的舉動當時在志願軍中不勝枚舉,當時“聯合國軍”的很多人都無法了解中國人如此拼命的行為,甚至傳出我國給志願軍的戰士
“吃藥”
的荒謬言論。他們不能夠了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不明白我們五千年積澱的家國文化,他們不知道,有些東西生長在中國人的骨血裡,能讓我們爆發出超乎常人的力量。
在當時,中朝兩國之間流傳着黃繼光的壯舉,在黃繼光的精神影響下,
湧現了一大批舍身取義的戰士們。
許家朋是安徽績溪縣的一個年輕小夥,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的時候,他就十分活躍,
參加訴苦會,鬥地主惡霸,是全村最積極的一員
。在這一年間他還加入了民兵組織,對于組織交給他的各項任務總是積極完成。輪到值勤,他總是來得早,走得遲,不論風雨雪夜,始終堅守崗位。
——許家朋:
“在一旦需要我的情況下,我就像黃繼光同志那樣,為了北韓人民和祖國人民而犧牲自己!”
3月的一天,許家朋所在的村裡獲悉反革命分子程華生潛逃到甯國縣蜀洪,許家朋立刻主動要求前去逮捕。于是在一個深夜,許家朋和程安志等5人,冒着大雨,翻山越嶺40餘裡,終于在拂曉前趕抵目的地,将程華生抓獲。
1951年5月,剛滿20歲的許家朋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皖南軍區所屬警衛部隊任戰士。第二年7月的時候跟随志願軍入朝作戰,他懷着殺敵立功、保家衛國的決心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線。
進入北韓後,
許家朋所在的部隊開始了為期20多天的連續行軍。
一路上美軍的飛機狂轟亂炸,作為新兵的許家朋,在面對濃烈的火藥味、強烈的轟炸聲和全副武裝的長途跋涉時,都顯得十分辛苦。
幾天急行軍下來,許家朋的雙腳都起了血泡,班長問他能不能堅持?他回答說:
“艱苦就是光榮,克服困難就是勝利,如果行軍任務都完不成,怎麼能完成今後的戰鬥任務呢?!”
那時已經是11月了,北韓的冬天要比中國更加寒冷。許家朋為了練好刺殺,經常在晚上脫掉棉衣苦練,許多人裹着大衣依舊被凍得瑟瑟發抖,但他直練得滿頭大汗。
投手榴彈,許家朋一開始投不遠命中率也低,他就趁戰友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爬起來,在寒風大雪中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投彈。
因為學什麼都努力刻苦,
許家朋的軍事技術提高得很快,
在考核中,他投彈不僅遠而且命中精度也很好。
1952年12月,許家朋所在部隊從東線開赴中線。總算有機會殺敵立功了,許家朋心裡暗暗的興奮。到了前線,他們連的任務是築城扛木頭。許家朋積極幹活,吃苦耐勞。在一次雨夜運木頭的時候,道路濕滑難走,許家朋通過敵軍炮火封鎖區時,不小心滑倒扭傷了腳。
許家朋當時沒有在意,結果第二天傷處就開始紅腫疼痛,排長加了就讓他休息治療。但他自己不願意,說道:
“人家輕傷不下火線,我又沒流血,怎麼就不能堅持呢?”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事在戰争中實在顯得過于渺小,比起那些著名的事迹實在是不值一提。就當是筆者的私心吧,想要紀念這些“最可愛的人”的每一個閃光點。
許家朋在擔負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前,他在向連長、團支部遞交的決心書中寫道:
“在一旦需要我的情況下,我就像黃繼光同志那樣,為了北韓人民和祖國人民而犧牲自己。”
之後他還對戰友說:“我要接受這次戰鬥的考驗,一定像黃繼光那樣勇敢地消滅敵人!”
1953年7月6日,痛殲美七師的北韓
石硯洞北山反擊戰
開始了。
許家朋所在的突擊排接到任務:要以最快速度插到主峰為後續部隊開辟道路。
天上還下着瓢潑大雨,一陣猛烈的炮擊之後,志願軍發起了攻擊。
兵貴神速,突擊排快速向敵軍主峰挺進,一路上連續突破敵軍三道鐵絲網。眼看着就要到達主峰,此時正上方敵軍暗堡内的機槍突然瘋狂地向他們掃射起來。
這一下敵方的火力攻擊壓制着突擊排,迫使進攻部隊無法繼續前進。突擊排戰士孫倫球奉命上前爆破,但剛跨出幾步便中彈倒下。
敵人的機槍在瘋狂掃射,不解決掉他,敵軍就會乘機反撲,志願軍的進攻部隊将會遭受很大的犧牲。
伏在距離暗堡20米山坡上的許家朋立刻意識到情況危急,他沒有等排長的指令,直接沖上前去搶過孫倫球手中的炸藥包,冒着槍林彈雨向暗堡沖去。
許家朋小心翼翼地前進,還算順利,離暗堡也就是個幾步遠了,後面的戰友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這時一發空炸榴彈突然打了過來,
瞬間許家朋的雙腿被炸傷,
許家朋一頭栽倒在山坡上。
不行,都已經到這一步了,不能倒下。
許家朋以驚人的毅力忍住疼痛,用雙手艱難地爬到了暗堡跟前,放下炸藥包,拉開導火索。
但是炸藥包已經被雨水淋了太久,已經濕透無法爆炸。許家朋顧不上懊惱,立刻開始觀察暗堡周圍,想沖進暗堡把機槍奪過來,但這是一個從蓋溝裡伸出來的暗堡,無法進去。
敵人的機槍還在繼續掃射,部隊無法進攻,而現在顯然來不及再拿一包炸藥了。
為了迅速搶占主峰,消滅敵人,許家朋沒有猶豫,猛然向敵軍的射擊孔撲去。
隻見他雙手青筋暴起,牢牢抓住敵人的機槍架,用自己的血肉堵住敵人的機槍口。
敵軍的火力點總算被撲滅了。
後面的志願軍部隊立刻抓緊時機越過暗堡,沖上北山主峰,占領了有利地形,打退敵人,赢得了這場反擊戰的徹底勝利。
戰後統計,部隊殲滅敵軍3500餘人,還繳獲了大批戰利品,可是,英勇的志願軍戰士許家朋卻獻出了他那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上司機關追記許家朋特等功,并授予他
“一級戰鬥英雄”
光榮稱号,追認他為中國共産黨黨員、“模範共青團員”。
北韓最高人民會議也授予許家朋“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号,同時授予他“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績溪縣人民政府将他的家鄉命名為“家朋鄉”,立“許家朋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
無獨有偶,也是在這一年的7月,除了許家朋之外,還有一位戰士也将生命終結在敵人的槍口之下,他叫李家發,犧牲時還不到20歲。
李家發和許家朋一樣都是安徽人,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第199師第595團第1連的戰士。
在抗美援朝最後一戰——
金城戰役
中,李家發所在的1連擔任主攻轎岩山任務。
——李家發:
戰場上的“鐵腿通信員”,最終消逝在敵軍的機槍口下……
1953年7月12日晚,1連正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區,向着轎岩山116高地前進。到第二天晚上時,
夏季反攻戰就在金城前線20公裡寬的正面戰場全線展開了。
1連戰士翻過了連綿的山嶺,随着志願軍炮火的延伸,一路快速的沖到山包腳下,順着魚脊形的山梁向山頂逼近。
上山的路上不可避免地遇見了敵軍的鐵絲網,李家發立刻就向排長請求了爆破任務。
李家發拿上炸彈,對班長說:
“爆破煙一起,你們就上。”
說完就向着對面的鐵絲網前去。之前敵人在山上埋的大多數地雷都被志願軍的炮火炸掉了,但李家發不敢大意,小心地順着地雷窩往上爬。
沒多久戰友們聽到一聲轟鳴,見到爆破煙冒起,知道李家發成功了,部隊就趕緊随着濃煙迅速越過第二道鐵絲網,并一口氣沖上了山腰間的棱坎。
突然,山腰間一個隐蔽的碉堡開始用機關槍向着他們瘋狂掃射,1連的戰士立時被壓在棱坎下。排長受了重傷,班長代替指揮,高聲喊:“誰上去炸了他?”
李家發再次挺身而出:“我去!”
之前他是通信員,在敵人的炮火中穿梭自如,健步如飛,号稱
“鐵腿通信員”
,這一點距離自然也不在話下。
李家發帶上兩顆綁着炸藥的手榴彈,從棱坎裡小心起身,避開機槍正面火力,快速的向敵軍地堡側面迂回前進。
到差不多的位置,李家發拔出拉環,朝着敵人大地堡右側的護衛堡扔出一顆手榴彈,隻聽見“轟”的一聲,這個護衛堡就被炸翻了。但緊接着一顆流彈也将他的左腳打穿,李家發身負重傷,最後昏迷過去。
因為護衛堡被炸,敵人大地堡裡的重機槍打得更加瘋狂。
1連幾次沖鋒,都被敵人的火力強行壓制。
李家發被震耳欲聾的槍炮聲震醒,他強忍疼痛,向敵人的大地堡爬了過去。爬到近前的時候,
他奮力将第二顆手榴彈扔向地堡,将對面炸了個人仰馬翻。
李家發朝着戰友們高呼:“同志們,沖啊!”1連戰士随着李家發的呼喊聲迅速沖了上去。誰知山頂端又出現了一個地堡,同樣的重機槍,還是對我軍的火力壓制,
可是李家發已經沒有第三顆手榴彈了。
下面志願軍的千軍萬馬可都等着1連拿下主峰呢,戰況轉瞬即逝一秒鐘也不能多耽擱。李家發想到此,
立刻迅速滾到開槍的地堡跟前,手扶着地堡艱難地站起來,張開雙臂,用盡全力向機槍眼猛撲過去,以胸口堵住暗堡射擊孔。
李家發的英勇獻身為受阻部隊掃清了前進障礙,志願軍得以順利攻占轎岩山陣地,轎岩山上飄起了紅旗。
1953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上司機關追認李家發為
“黃繼光式英雄”
、追記特等功臣,追授一級戰鬥英雄稱号,并追認為中共黨員。
之後北韓最高人民會議追授李家發為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北韓轎岩山地區人民直接将李家發犧牲地附近的一條街命名為“家發街”。
1956年2月,為紀念李家發烈士,
南陵縣将烈士故鄉泉塘鄉改名為家發鄉(後為家發鎮),并在縣城西郊馬山嘴修建了李家發烈士紀念碑。
一位志願軍老兵曾寫過一首給戰友的詩,詩中這樣說道:
你留一支胳膊
他留一個耳朵
我留下一隻腳
還有許多殘肢斷骨
我們合葬在一起
凝聚成一個特殊的我……
我是誰
我是我,也不是我
我是祖國的衛士
我是人民的護兵
我的身軀屬于我
我的生命屬于人民,屬于祖國!
黃繼光的精神激勵了後人,但是有太多太多的戰士沒有留下名字,他們以身飼槍,甚至都沒有留下全屍。鮮活的生命就那樣消逝在戰場上,而今許多文人志士,英雄烈士都退出了學習課本,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銘記他們的英勇事迹,傳揚他們的精神,不使他們被後人遺忘,讓英雄們在曆史的長河中因為被人紀念,而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