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一名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對這句話頗有感觸,并一直身體力行着。
2017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會上,耿福能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中藥材産業參與精準扶貧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幾次插話詢問,了解種植附子有沒有市場,市場是否穩定。耿福能回答說:“有市場,非常穩定,北京有多家醫院定點采購我們布拖附片。”“散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特意握住我的手,對我說,‘中醫藥大有可為,好好幹!’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說起4年前的一幕,耿福能仍難掩激動、喜悅的心情,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守正創新,走好發展中醫藥産業這條路子的信心與決心。
履職盡責 字裡行間透露出為民那片情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來自不同的行業。如何正确履職,發揮好代表的作用?耿福能的了解是,要發揮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紮根基層的特點和優勢,把人民群衆真正關心、關注的“難點、堵點”找出來,具象化成建議提出來,并讓這些建議落到實處,成為早日解決問題的有效推動力。
耿福能的老家在四川省大涼山,這裡曾是脫貧任務最艱巨的“三區三州”之一。作為一名從大涼山走出來的基層代表和醫藥企業家,耿福能始終堅持“從基層中來,到田間裡去”。他深知,人民是企業發展的土壤,隻有人民群衆的共同富裕,才能實作企業更好地發展。為此,耿福能創立了“好醫生”品牌,初心和理念就是“做好人,制好藥”,做形象好、品質優、負責任的企業。這不僅是身為企業家的責任,更是源于他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所懷抱的一份深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從1996年開始,耿福能帶領好醫生集團堅持不懈地在大涼山開展中藥材産業扶貧工作,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按照“提供良種、負責技術教育訓練、種出來的藥材實行保底價收購”的創新方式對中藥材推廣種植,最大限度地降低種植戶的種植風險。2014年,正值四川省工商聯部署精準扶貧工作,耿福能主動選擇了地圖上最邊遠,存在困難最多的幾個村。他說:“試一試,看看我們能不能幫上忙。”就這樣,他把先進的種植模式和經營理念帶到大山深處,一點點撬動了根植于這片土地的絕對貧困的“毒種”。
談及為何20多年來始終堅持帶動貧困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時,耿福能感慨到:“很多年前,我去過一個村子。當我看到孩子們冬天在雪地裡跑,腳上凍得全是紅色的血印子時,心裡很難過。我的家鄉還是那麼貧窮,我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多掙一些錢,力所能及地幫到他們。”
産業脫貧 為鄉村百姓撐起緻富那片天
生于涼山州的耿福能,對大涼山地區的彜族群衆和一草一木,有着發自内心的深厚感情。随着當選人大代表,他參與家鄉建設、造福彜族群衆的決心愈加堅定,責任感也愈加強烈。
從當選涼山州人大代表,到成為四川省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耿福能深知平台越高、肩負的職責和使命越重。自2003年開始,耿福能結合工作調研等情況,先後提出貧困地區如何加大扶貧力度、民族醫藥産業如何加快發展、增加彜區三房改造投入資金、資源開發保障當地居民收益、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和就業、中醫藥産業如何助力區域地區發展等近30項代表建議。
2013年,耿福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有了先前的履職經驗,他很快進入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角色,以更加勤勉的工作态度和更加務實的實幹精神投入到代表履職實踐中。他推動涼山州9個縣種植川續斷、附子、金銀花、木香、大黃、一枝黃花等中藥材,面積達3萬多畝,帶動1.5萬戶7萬多群衆走上穩定脫貧奔康的道路,并吸引全國18個縣市開始種植有關中藥材。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火燈村位于涼山州布拖縣,地處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曾經飽受貧窮的困擾。耿福能帶領好醫生集團團隊積極引導、典型示範,免費為當地群衆提供中藥附子良種,贈送生産生活物資和提供技術教育訓練指導等,得到了彜族群衆的認可和歡迎。由于種植附子收入是傳統農作物的5倍以上,全村每年種植附子收入達100多萬元,并在2020年以高品質實作脫貧摘帽,曆史性地告别了延續千年的貧困曆史。
2021年9月,金秋花開,耿福能前往火燈村調研,再一次看到了村民喜獲豐收的笑臉。村支部書記馬查阿俄種植的4畝附子長勢良好,交到好醫生附子收購點,當天就領到收購款28784元。談及生活近況,馬查阿俄說:“種植附子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現在大米、肉,想吃啥就吃啥,可以負擔得起了。孩子也走出涼山,考上了四川文理學院,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種植大戶馬查力爾從前沒有走出過大涼山,小時候因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四人,衣服從來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穿爛為止;連自己結婚都是姐姐出嫁換來的彩禮錢,再用來娶媳婦。這些年依靠種植附子,他修建了寬敞漂亮的獨樓小院,還養了50多隻羊,3頭牛,1匹馬,從村裡過去的長期貧困戶變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緻富明星”。經濟條件的改善也讓馬查力爾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出苦力勞動轉變成“要想扶貧先扶智”,他把兩個孩子送出大涼山接受教育。馬查力爾等人的經曆是大涼山區人民脫貧緻富的縮影,在耿福能團隊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當地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在2021年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耿福能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号。涼山州結束了長久以來貧困的面貌,但他深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耿福能沒有歇歇腳的想法,而是躊躇滿志,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制定了新的規劃。
未來5年内,在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一定實效的基礎上,好醫生集團計劃在涼山州種植中藥材達8萬畝以上,在四川省内其他縣種植中藥材7萬畝以上,在國内其他适宜地區的中藥材種植達到5萬畝以上,實作全國10個省20個縣70個鄉150個村發展中藥材20萬畝以上、産值6億元以上、帶動10萬餘農戶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的目标,同時在全國推進建設30個共50萬畝中藥材GAP示範種植基地,助力跨地域促進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效能提升,以促進共同富裕。
江山多嬌 中醫藥産業發展盡享那份愛
用偉大夢想激發擔當的勇氣,用偉大實踐激發擔當的銳氣。耿福能通過多年的實踐體會到,中藥材全産業鍊可持續發展模式能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中發揮出獨特的優勢,不僅讓中醫藥這塊民族瑰寶煥發出更多的活力,還可以惠及更多人民群衆。
于心,立于言,踐于行。耿福能帶領好醫生集團堅守行業本位,以中醫藥傳承創新為己任,不僅建立了中醫藥與幹細胞研究院、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還圍繞中成藥和生物醫藥主題,與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校持續開展課題研究。在各方努力下,好醫生集團科研創新取得顯著成果,連續10年上榜工信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是“中國中藥制藥百強”和四川百強民營企業,成為當之無愧的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近年來,耿福能送出了“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建立完整産業鍊,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大費壽比宣傳力度”“樹立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從娃娃抓起”“開展中成藥四期臨床與國際接軌”“大力發展中醫藥現代産業體系”“支援發展中醫診所”“加快民族醫藥發展”“科學定義‘中醫藥’”等中醫藥相關的代表建議37件。
在2016年至2018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針對中醫藥發展中存在的資源壟斷等問題,耿福能多次呼籲加快立法步伐,打破原料藥壟斷的體制機制;促進企業遵紀守法,保障中醫藥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讓傳統醫藥學更好地造福人類。這一呼籲獲得了不少醫藥代表的贊同,也得到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積極回應。
在創新與守正的辯證中發展,在傳統與現代的激蕩中進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張伯禮、耿福能代表共同提出“中醫藥文化要融入中國小基礎教育,中醫藥文化基因植入和傳承要從娃娃抓起”的建議,引發強烈反響。
在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耿福能送出了13件代表建議,内容涉及中醫藥創新、鞏固扶貧成果、鄉村振興、品牌和知識産權保護、中醫藥文化、基層醫療等主題。國家農業農村部在回複耿福能提出的“關于在脫貧摘帽地區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建立完整産業鍊助力鄉村振興”建議時,列出了詳細的發展規劃。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耿福能像一位高産“作家”,以務實和勤奮為筆,以田間地頭和中醫藥産業為墨,帶着感情将自己深入思考、調查研究的建議書寫在祖國大地。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9年多時間裡,他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建言獻策,累計在代表大會、代表團會議和小組會議上進行了83次發言,送出了106條建議,共計16萬多字,涵蓋中醫藥發展、民生、健康、品牌和知識産權保護、科技創新等諸多領域。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非年歲最長者,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耿福能既有“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思考,也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家國情懷。說到他今後努力的方向,他坦言:“在未來,我将站在新的高度、人民群衆需要的角度,懷着情真意切的溫度,繼續帶着責任與使命,盡心竭力為民代言,更好地接地氣、察實情、聚民智、惠民生,更好地俯下身、沉下心、動真情、辦實事。”
回首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人大代表是聯系群衆的“最後一公裡”,一頭連着黨和政府,一頭連着人民群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為改善百姓生活發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多為群衆辦實事、做好事,這就是耿福能代表的履職初心。“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耿福能以實業報國,用實幹興邦,他把想到的、說到的,都用行動一步步變為現實。
圖文來源:陳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