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這樣一種觀點:“想要毀掉一段關系,你就和他談錢。”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談錢色變。不管是借錢給别人,還是向别人借錢,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最可氣的是,那些借錢不還的人。“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一個群體裡,隻要有一個老賴,那麼所有的人,都會捂住錢袋子,不再互幫互助。
其實,對于那些負債累累的人來說,“借錢和還錢”成為了不可回避的事情,需要努力掌握借錢的智慧,要懂得人品比錢更有價值。

02
第一,主動擔責,争取别人的寬容。
富人李嘉誠說過:“信譽是不可以被金錢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
作為借錢給别人的人,當對方負債累累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會想到——“我的錢,是不是打水漂了。得趕快去要回來。”
從經濟狀況來看,多數讨債的人,并不是特别窮,他們隻是擔心錢要不回來。畢竟,把錢放在自己的袋子裡,最踏實。
作為負債累累的人,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打消了對方的顧慮,事情就好辦了。
商人馮侖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的一個朋友,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信心滿滿地進軍生意圈。幾經沉浮,把借來的錢,都虧掉了。是以,馮侖成為了債主。
在生意做不下去的時候,朋友主動帶着馮侖走了一圈,把自己所有的财産、家庭狀況都說清楚了,也表明了自己一定會還債的态度。
朋友說:“在我有生之年,隻要活着,就會認賬。”
從此,馮侖不僅不催債,反而主動減免利息。
人與人交往,想要别人寬宏大量,就要自己主動坦白。
給自己一張誠信的标簽,比到處躲債要強得多。争取到了還債期限的延長,你就可以有喘息的機會,以後要去賺錢,也會壓力小一些。
03
第二,留下真情,得到貴人的支援。
當一個人很窮的時候,是很難借到錢的,但是你認真想一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拒絕借錢給你。
比方說,文學家胡适就是一個願意慷慨解囊的人。他的朋友陳寅恪,患了眼疾,到處求醫問藥。當陳寅恪途經美國的時候,胡适在紐約。百忙之中,胡适安排身邊的人,送了一筆錢給陳寅恪。
有道是,患難之中見真情。隻要你的人品不是很差,身邊就會出現一些願意雪中送炭的好人。
當你的朋友都靠不住的時候,起碼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會幫你一把。血脈之情,是無法割舍的情感。正如古人所言:“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平時的恩怨,在大難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
做人,不要“犟”,要主動服軟,誠懇地接受幫助。
04
第三,要有遠見,做好長期發展的規劃。
我們常常說:“财大氣粗,人窮志短。”
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影響了他的格局。沒有錢的人,做什麼都畏手畏腳,一開始就害怕失敗。
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立足當下,規劃好未來,你的腳步才不會淩亂不堪。再長的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也會走到終點;如果你躊躇不前,哪怕前方的路口有金子,你也撿不到。
在浙江麗水,有一位叫陳金英的老奶奶,五十多歲的時候,她退休了,原本可以過着跳跳舞、看看風景的輕松日子,但是她卻選擇了創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服裝行業站穩了腳跟,也賺了很多錢。但是在擴大工廠規模的時候,遭遇了風險,欠下了上千萬的債務。
如何還錢?有人勸她,申請破産就好了,起碼可以減少很多的債務。但是她不同意,
陳金英說:“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會失信于心。做人,背可以駝,但腰不能彎!”
把家裡的财産變賣,庫存的衣服甩賣,堅持省吃儉用等一系列操作之後,讓她松了一口氣。接着,她把生意再一次做起來。現在,她成為了大家眼裡的“誠信奶奶”。
誠信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格局。如果負債累累的人,坐地不起,那麼他的人品再好,也不會展現出來。
借走了别人的真金白銀,不可能就還給别人一句話,仍舊要還去真金白銀。
05
第四,堅持善良,做一個給别人“撐傘”的人。
晚清時,商人胡雪岩說過:“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兒雨就遮點兒吧。”
一個人再窮,隻要他願意幫助别人,就一直可以行善積德。
“好人好報”,你做的好事,在某些時候,又會回到你身邊。并且,你的善良,可以感動很多的人,包括債主。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有難處。很多時候,窮人也有機會幫助到富人,進而建立一張“感情牌”,得到富人的反哺。
名人曾國藩,在外人看來,身為清朝大臣的他,應該不缺錢。但是《曾國藩家書》裡卻記錄了他借錢的經曆:故遂遷移繩匠胡同,房租每月大錢十千,收拾又須十餘千······渠言尚須借銀出京,不知信否?
那些願意借錢給曾國藩的人,并不笨,而是借此機會和他結交。花錢不多,但是回報可以翻倍。
做人,不要把世界顯得太冷漠,不要拒絕任何人的熱情。堅持善良,是“一本萬利”的好事。
06
都說,别談錢,談錢傷感情。事實上,能不能談錢,是有附加條件的,不要一口回絕“談錢”的事情。
古人說:“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
任何時候,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第一位的。你本身有價值,别人才更願意拉你一把。
種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留下好人品,欠債也不怕。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