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作者:劇能觀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這段話出自電影《賽德克巴萊》,它既是主人公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對身為日警的本族後生的激烈痛斥,更是台灣原始部族對日本侵略者怨恨與憤怒的傾訴。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影片改編自史實“霧社事件”,講述了1930年台灣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三百族人對抗幾千日軍的故事。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被割讓給了日本,雖然台灣人民進行了幾次反抗,但是都被日寇用暴力鎮壓了下去。他們在台灣設立工廠,建立學校、醫院等等“文明”的設施,把他們所謂“先進的文明”一股腦地輸入到台灣本土,不管當地人能否适應和接受。他們以一種傲然的姿态挺立在台灣人民的面前,視其如落後的野蠻人,他們自以為他們是神,是救世主,是“文明”的化身,殊不知他們才是真正的野蠻人。弱肉強食、恃強淩弱,這才是他們真正信奉的法則,所謂救贖,不過是變相地奴役罷了。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俗話說,有壓迫便有反抗,自古皆然,何況是本就向往自由的賽德克族。這個民族生于高山之上,長于深林之中,與溪流為伴,以野獸為食,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天生的自由者。面對一個突如其來的、與之格格不入的文明,一個虛僞無情、冷血嗜殺的異端,他們豈能甘為砧闆上的魚肉?在幾十年的隐忍蟄伏之後,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毅然決定發動起義,用鮮血和刀劍來捍衛他們的自由和尊嚴。

起義的地點選在了“霧社”,當天是日本人舉行公學運動會的日子,人員相對集中,正好給了賽德克族起義的機會。也許是上天眷顧賽德克人,給他們制造了一場濃霧。于是在濃霧之中,一場對祖靈的血祭開始了!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一個個矯健的身影伴随着一聲聲激昂的嘶吼活躍在會場上,他們對準了每個日本人的頭顱,手起刀落,飛濺的鮮血仿佛是一條條象征勝利的紅綢,更加激起了他們心中積壓已久的怨恨和不甘,釋放出了那最原始的獸性。一幕幕殘忍血腥的畫面在賦予了自由與反抗的意義之後竟變得有些唯美,讓人觀之心中暗爽,這也許就是暴力美學帶來的享受吧!

導演并沒有刻意誇張、渲染或掩藏什麼,隻是如實地展現着當時發生的事情。其中也包括那些無辜被殺的日本婦女和孩童。有一個情節我記憶猶新,那就是當賽德克族的孩子們手拿短刀、長矛殺死了欺負他們的日本老師之後,他們發現了躲在屏風後面的十幾個日本婦孺,其中最小的隻不過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我本以為他們會放過這些無辜的人,可是出乎意料的,為首的男孩隻是在一聲無奈的哀歎之後,就毅然帶人沖進去将其屠殺殆盡。這一幕是第一個令我觸動的地方。一群未及弱冠的孩子屠殺了另一群手無寸鐵的婦孺,是什麼讓他們抛掉了憐憫之心,或者說有一種淩駕其上的、不可磨滅的東西在催動着他們——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尊嚴的渴望。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但是如果說日本婦孺的死是無辜者的悲劇的話,那麼賽德克族婦女和孩子為了讓族裡的男人安心殺敵、給他們省下口糧而全體上吊自缢,又算什麼呢?若說前者無辜,難道後者不更無辜嗎?倘若沒有日本人的侵略,那她們現在都還過着自由自在、阖家團圓的生活,又何須赴死呢?

老人古樸凄涼的挽歌在幽林裡回蕩,婦女們一個個安然地踏上了歸途,那一幕是何其凄美、何其壯麗的!這安然背後隐藏着的又是何等的勇氣與擔當?賽德克婦女這種不遜于男人的膽識和魄力,加上她們本身的柔美氣質,融為了一種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令人難以抗拒,甚至教人折服。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後顧無憂,前路何懼!

在莫那魯道的上司下,三百賽德克男兒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戰力,他們倚仗有利的地形與十倍于己的敵人展開周旋,敵人一次次地陷入他們的埋伏之中,被他們打得叫苦不疊。曾揚言一天拿下戰鬥的日軍指揮官鐮田也不得不感慨從對手的身上看到了日本遺失百年的武士精神,但這絲毫不能消除他的怒火。盛怒之下的他決定使用慘無人道的手段——毒氣彈來徹底剿滅叛亂。事實也如他所料想的,炮彈一經發射,毒氣便迅速彌漫山林之間,隐匿在山間的賽德克人遭到毒氣侵襲,很快就窒息而死。之後,日本人又用飛機大炮進行了幾番狂轟濫炸,族人死傷殆盡。生死存亡之際,莫那魯道放手一搏,率領殘衆拼死一戰,最後皆壯烈犧牲……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死亡的另一種诠釋。那就是死并不意味着靈魂的消逝,反而象征着将去往更美好的地方安居。在賽德克族傳說中,隻有賽德克巴萊(真正的英雄)才能在死之後踏上通往祖靈天堂的彩虹之橋,通過這座橋,人們就能在那裡得到永恒的快慰與滿足。我向來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正因如此,我才更知道信仰的偉大。原始部族往往比現代人更重視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生産力所限,導緻他們更加依賴自然,崇拜神靈,希望能從中擷取回報;另一方面是他們天然有一種對大自然的親近之感和對上蒼賜福的感激之情,感謝上天賜予他們生命與自由。正因為他們珍視這得來不易的賜予,才更懂得要用更強大的力量去捍衛和守護它。而信仰便是這力量的源泉,是他們敢于蚍蜉撼樹、最終悍然赴死的源動力。信仰的偉大之處在于此,它從不存在,卻從來都存在!

《賽德克巴萊》:不自由,毋甯死,抗日題材中最偉大的電影史詩

影片全長4個多小時,大陸版删減了130多分鐘,其中包括一些血腥的場面等等。但是我覺得還是原版更能帶給我觸動和震撼,因為它更直面殘酷,直面現實,直面人性。雖然影片時長很長,但是在觀影的時候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内容的冗長,反而覺得每一幀畫面都有它存在的價值,組合在一起有一種渾然天成之感。一部優秀的影片不僅要讓觀衆為之動情,更重要的是使觀衆有所觸動,有所感悟,有所回味。這部影片不僅講述了自由、信仰以及生命力,還通過幾個處于不同境遇的角色讨論了何為文明以及文明發生碰撞時該如何選擇等等問題,我也會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進行評論和分析,請大家多多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