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聲音】
河南省沁陽市覃懷中學初一衛一霖
國中以後,她最懷念的,便是那國小門口的叫賣聲。
令人興奮的放學鈴聲響起,她小跑出校門。校門口真熱鬧:車水馬龍,叫賣聲不絕于耳。走在這一條不寬不窄的大街上,聽着這些熟悉的聲音,心裡便有了一份踏實感。
那時,兜裡揣着三四塊錢,就覺得知足。她可以一下買兩個吃的,一手拿一個,幸福感油然而生。醬汁在她的嘴邊沾着,一向都注重形象的她自從聽到叫賣聲就收不住了,早就把什麼淑女形象抛到了九霄雲外。她的下額一上一下,眼裡那種對食物的欲望熊熊燃燒。
回到家,站在門口,她趕緊把省吃儉用“省”出來的口香糖塞進嘴裡,嚼了又嚼,用來清除嘴裡殘留的垃圾食物的味道。美好的一天就在這樣一段輕松而愉快的時光中度過了。
“一次考試代表不了什麼,我考了132名我還沒哭,你哭啥?隻要我們稍微一努力,就可以進步個幾十名。”她勸着同學。嘴上坦蕩,心裡糾結。國中以後的她不再像國小那樣輕松,一下從班裡的尖子生淪為差生,這給了她重重的打擊。她擔心,擔心家長會上媽媽看到成績後的失望,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會一直停留在這個地步……她始終相信,媽媽會了解她,但沒想到換來的是媽媽的眼淚。她焦躁不安,擔驚受怕,整天活在憂慮當中……
昨天,她重回到這條大街上,熟悉的路,陌生的人,她鼓起勇氣穿過這條大街。“竹筒粽,黑米粽,白米粽”“蘭花串夾馍,肉夾馍……”一陣又一陣熟悉的叫賣聲傳入她的耳朵,随之,她的憂慮也不複存在,那種踏實感如利劍一般把臉上的積雲割開,綻放出久違的笑容。她拿着幾塊錢蹦蹦跳跳地買吃的去了。
她擰着電動車把,頭也不回地離開。是的,她要适應新生活了,她又找到了心裡的那份踏實感,并不斷地蔓延,直至内心深處……
河南省沁陽市覃懷中學初一王彙彬
夏夜的蟬鳴總是擾得人心煩意亂,躁熱的空氣在身體的周圍環繞,怎也無法入眠。
無奈,隻好戴上耳機,聽一聽輕音樂,以減少自己的躁熱。注視着黑夜中的明月,在輕音樂中漸漸睡着。很多個夜晚,都是這樣難以入眠,耳機總是擺在我的床邊,待我睡不着時,便把它塞進耳朵裡。
月很圓,蟬聲陣陣,我看那月輝灑在指向數字十的時針上,看到流雲漸漸遮住月亮,手就下意識地伸向耳機。欲戴上時,忽聞一陣鳥叫聲,從小區後面樹上傳來,我來了興趣,把耳機放下,走到窗前時,叫聲停止,月亮也無力撥開雲霧,四周黑洞洞的,隻有鐘表滴答地輕聲細語。
我愣了很久,由于眼睛不适應突然黑暗,隻能摸着牆上的開關,卻怎麼也摸不到,隻好用雙手到處摸着前進,卻被推拉門的把手重重地磕了一下。
這個晚上沒有月亮,可熱氣卻沒有消失,至于空調,可憐的我競翻遍了整個屋子,也沒有找到那白色的遙控器。
輕音樂在這一晚失去了魔力,我一翻身,砰地一下,連人帶手機重重地摔在木質地闆上,在叫疼之餘,竟驚訝地發現,地上比床上涼快,于是便抱着枕頭睡在了地上。
聲聲啴鳴入耳,抛棄了輕音樂的我就這樣地躺在幹淨的地闆上,也不覺得蟬聲有多刺耳,四周仿佛很甯靜,窗外有一兩隻鳥兒飛過,适應了黑暗的眼睛看着黑暗中的一切,也都看得很清楚。
和着蟬鳴,在甯靜中漸漸入睡,很安穩。原來,我所熟悉的,并不是手機中的輕音樂,而是這久違的甯靜。
第二天早上,耳機被收進了櫃子裡。
河南省沁陽市第三中學初三楊楚
不知何時,在我的耳邊時常會響起一陣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我能從這聲音中聽出它的情感。這聲音一直在我心中回蕩,那是一陣陣的狗吠聲,可我卻再也聽不到了。我知道,那個胸前有一片白毛,其餘都是黑毛的小狗再也回不來了。
我依稀記得,那時别人都誇我們家的狗長得好,還不亂叫。每當我回家,它一定會來到我跟前轉來轉去,不停的搖動尾巴,然後幹脆直接躺下,四腳朝天。我會摸摸它的頭并撫摸過它的脊梁,再碰碰它的肚子,它十分享受。我有時把手放在他的嘴邊,它會聞一聞,舔一下,我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并感受到它的情緒,判斷它大概是高興的。
可是有一天它沒有回家,我不以為然,想着它可能過一兩天就回來了。我們家的貓和狗關系十分和諧,在中午時它們經常卧在一起,也不打架,就在那裡靜靜地曬太陽。而這時貓卻在我身旁“喵喵”的亂叫,我不知道為什麼,隻是感覺自己的心裡像失去了什麼東西。又因為學習任務重也就沒有在意它的行蹤
直到一個多星期以後它也沒有回來,我的心好像突然咯噔了一下,與那隻黑色小狗的記憶又浮現出來,那一幕幕,卻再也重制不了了。我以後再也聽不到它在我身旁亂叫,再也看不到它在我身旁亂轉了。我一遍遍的想它,可它卻仍然毫無蹤迹。大概,以後隻能在夢中聽到它的叫聲了。
這時我才知道,要珍惜生命中擁有的一切,因為當這些擁有散去時,你想抓又都抓不到了啊!
河北省廊坊市曹铮
在我記憶的深處,總有一種熟悉的聲音在我最無助的時候鼓勵着我,好似我心中的海洋中那一根“定海神針”一般。
那種聲音像寒風刺骨的冬天裡的一個火爐,像孤獨無助的鳥兒找到了它的母親,像口幹舌燥的烏鴉找到水源,總能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當我每天起床時,看向窗外,那隻身穿着棕色皮衣的小鳥像是告訴我今天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叽叽喳喳叫個不停。多麼熟悉的聲音啊!
清晨,最少不了的就是媽媽在廚房裡忙碌的聲音,鍋碗瓢盆在一起演奏的鼓聲,鏟子與鍋是一對好搭擋,好像所有“選手”都要聽從它倆的指揮一般,隻要它倆演奏完畢,那兒其他“選手”隻好回到候選位了,說明菜炒好了。一天,我忘記品嘗“選手”們的功勞,結果,我一上下都混身冰冷,像是它們在懲罰我一樣。是以說,我自然也就不敢惹它們了。
到了學校,同學們都在讀書,那聲音像是清晨的一股清泉,流進我的心中,很難從我的記憶中摸去。這時,從窗外的小鳥眼中貌似看到了對未來的憧憬。老師也如此,每當看到我們這般努力時,也選擇做了旁聽着。同學們好樣的,老師用眼神給每一位同學傳達了肯定與鼓勵。
課間時,有的同學你追我趕,争先恐後湧出教室,說起各自感興趣的事,而有的同學仍坐在教室,發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校園生活中多麼熟悉的聲音啊!
蔚然的藍天,浮雲朵朵,微風也發出了屬于它自己的聲音,可我們從未了解,也從未感受到。隻是知道,它像是一個小嬰兒,有時喜笑顔開,有時泣不成聲,我們也隻好任它那般做,喜時,溫柔的拂摸你的臉頰,怒時,昂然有力地拍擊着你。發出時而喜時而怒的聲音。
放學後,我坐在大樹下回顧所學知識的時候,大樹好像也是一位專家一樣,“沙沙”的講它了如指掌的知識,時不時還落下一片樹葉,每一片樹葉都有它獨特的聲音。你隻要閉眼傾聽,就能不知不覺地将心裡的憂慮趕走,不再覺得你自己很渺小,而覺得自己能夠掌控這優美的旋律。
聲音能讓自己得到淨化,熟悉的聲音卻能控制内心的萬物。
河南省沁陽市第二中學1709班朱江涵
上帝是公平的。
男孩随着時間的推移,漸漸長大成人。
中學時的玩世不恭,不愛學習,對遊戲嬉鬧和哥們義氣的執着進而造就了他此刻的生活。
昔日自認為什麼都無所謂的男孩,此時正頭戴安全帽,在雨中不停歇的勞作着。背上背着一袋沉重的水泥,憔悴的面容又痛苦了幾分。背着水泥,往返于樓底與頂樓之間。幾個來回後,他便堅持不住了。無助的坐在樓梯間,身旁不斷刮來凜冽的寒風,讓他打了個寒顫。
他哭了,因自身的愚鈍而哭了。心中有個若隐若現的人喃喃自語道:“若把精力用在學習上,你何必再來吃生活的苦呢?”
睜開眼,我才發覺,原來是場夢呀。繼而,每天努力學習,持續了三天左右。夜,依舊是夜,而我,卻不是三天前的我。閉上了疲倦的雙眼,心被勞作的畫面所占滿,緩緩進入夢鄉……
男孩長大了。中學時,他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對玩耍,他的熱情少了許多。此刻,他坐在高樓的辦公室中,望着窗外,稀稀疏疏的雨點零零散散地打到窗外的玻璃上。左手端着拿鐵,右手不時的在頭腦的操控下揮來揮去。突然,他笑了,笑的無邪,笑的利落。心中的那個人走了過來,是班主任,他依然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對我說道:“既然你在學習上吃了足夠的苦,那麼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上就不需要再吃那麼多的苦了。”
我又一次睜開了雙眼,這場夢,來的猝不及防。
那聲音,就像是上帝之音。我堅信,這聲音會在學習中陪我度過一年又一年,讓我離心中夢想越來越近。
山東省淄博市鞠程鵬
我站在十字街頭,看向透析着質樸赭黃的土地,平整的柏油路順暢了川流不息的車輛,它們在路上發出摩擦聲、刹車聲和時不時按響的喇叭聲,彙成一股城市特有的聲音——被謂之“大地之聲”。絕非如此。
最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城市規劃并沒有真正貫徹更高标準。它像個勤勞樸實的農民,除了暗紅的磚瓦,鋪天蓋地的小麥,連同麥芒最尖銳最戳指人心的一點都泛着金黃,恒河數沙般的人在工作之餘耕耘自家的田地,留在腦海裡的隻是“沙沙”勞作的回響。
城市化進步,意味着每一立方米空氣,每一平方米土地,每一米的建築,他們都在嘗試翻新更近。那個時代鮮明的昂揚精神也是建設一座新新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整以暇地做好所有說服後,他們開始放下了鋤頭,握住了筆杆,仍然是“沙沙”的聲音,但這次如青蠶喰葉,是筆尖戈紙之聲。我們真的可以慶幸城市為所謂“文化”發聲麼?還要再等等。
後來,天上的星星少了,在龐大的夜幕中隻餘婵娟嵌入荒蕪。拔地而起的工廠和大廈,他們給敢于吃螃蟹的人帶來的财富是上個世紀的稚子無法想象的。不息奔波的車輛在早晚高峰的時候滞留不前,他們冷漠的鋼鐵車頂在霓虹燈的閃爍中彙成灰亮的海洋,但是,不足以照亮黑暗。“沙沙”車主降下來車窗,撕開包裝塑膠,點起來一根煙。
祈求願望的平凡人總在節日慶典燃放煙花,孩子們和孩子心的人們最喜歡仰頭望到禮花“沙”一聲綻放的瞬間。然而混濁的空氣阻擋了擡頭的人們遠眺。每當寂靜的寒冬臘月,這個十字街頭的紅綠燈會噴薄而出一束妖異的彩光,明顯到無法回避的丁達爾現象昭示着這養育一方人的一方水土的城市資源已經日薄西山、行将就木。
停課、限行限号。在檢討灰紅和恢宏差別之餘,更要思考灰紅和金黃之間的希望改變了多少功利性,每一點資源都被換算成錢财,開發、深掘,甚至是破壞。“沙沙”沒有變,但它從熟悉,變得陌生了。
“建設生态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
2018年的《難忘今宵》沒有在爆竹聲聲中炸裂,褪下口罩的人們肉眼可見臉上的親昵。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調整産業結構,傳統重工業轉型更新等這些需要政府協調的工作陸續展開;限行限号,用環保購物袋代替塑膠袋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點滴小事逐漸履行。肉眼可見地,天藍了。
城市回歸了金黃,路邊栽種了參天行道梧桐,秋風掃落葉,入夢滿天黃。清晨,環衛看見了自己清掃時揚起的落葉,聽見了“沙沙”城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