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秦王嬴政前後花費了10年時間一統天下,

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遣天下富豪于鹹陽十二萬戶,南取百越之地,廢先生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兵聚集鹹陽。祭拜山川天地,封禅上泰山。

為避風雨休于樹下,此樹被封五大夫。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他本人覺得自己的功德遠遠超過了三皇五帝,在吞并六國之後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以軍功高低分封授權官職,大力提拔由軍功上升起來的貴族

。由“大王”改稱“皇帝”。

建立新的中央政權之後

,秦王巡遊四方,所到之處,命人以石刻來歌功頌德

,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連年的征戰,

百姓苦不堪言

。經濟和民生都大不如前,百廢待興,秦國需要休養生息以安四海。但秦王沒有給百姓喘息的機會,在吞并海内之後,着手修建長城,不信功臣,不親百姓,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

為政暴虐以緻民怨沸騰。

修長城,防匈奴,安民心

秦初并天下,秦始皇希望自己的江山萬萬世。于是,一邊整頓改革國家規章制度,一邊又開始修建長城。

大秦在六國之中,一直是占據霸主地位,以武力制衡諸國,按說,掃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就是天下無敵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那麼他何以下令要求日以繼夜地修建長城呢?秦始皇為何要着急修建長城,究竟用意何在呢?

先秦時期,

六國鼎立,忙于征戰讨伐

,無暇顧及北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時常入境騷擾。大将蒙恬曾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這一仗打得很漂亮,

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北部地區

,換來了邊境10年的安穩。

但這些匈奴人沒有被趕盡殺絕,還會有卷土重來的一天。

為了預防匈奴人的再次入侵,保證北部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

秦始皇不得不下令修建長城。

馬背一族的匈奴人,好四處遊蕩,擾民傷民,活動範圍極大,鐵騎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邊境百姓深受其害

,不得安居樂業,整天擔驚受怕地過日子。

這樣農業生産也得不到發展,經濟和國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出于這一點考慮,

修建長城成了勢在必行的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事有緩急,其實秦始皇修築長城不必急于一時。在國家統一之初就下令修建長城,

勞師動衆,耗費國力人力

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來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窮征暴斂,

百姓怨聲載道

,弄得民不聊生。

而秦始皇是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他并不擅長治國之道。隻知道,哪裡有反抗,就派兵鎮壓。

這在後來出現的“焚書坑儒”事件中,

可以窺探到一二

一個國家的興盛,必須要有文臣武将的共同輔佐,而秦國向來不注重文才。這也是帝國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自古以來有個凄美的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

”。在孟家村,有一對新人正在拜天地,夫婿萬喜良突然被闖入的秦兵抓走去修築長城。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一介書生,不堪忍受苦役的日子,後來累死在長城角下。孟姜女千裡尋夫,奔至長城角下,

悲恸震天,哭倒一大片城牆

且不論傳說故事本身的真假,它從另外一面對秦王朝的橫征暴斂作出了強烈的諷刺。秦不過二世,根源就在于此。

那這樣勞民傷财的浩大工程,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修建到底呢?

賈誼在《過秦論》裡說道:“

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

從這裡可以看出,長城對抵禦外敵還是有一定震懾作用在的。

如果沒有長城這道禦敵屏障,軍隊需要長久駐紮在邊境,以防備匈奴人的驚擾。北邊的百姓也不得安生,那麼農業生産力,

經濟發展都要受到阻礙,停滞不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而如此一來,秦國國力也得不到一個緩沖的機會,國力上不去,奪得的霸主之位就站不穩腳跟了。

秦軍曾有30萬大軍日夜守衛在邊境地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資。對于生産力不高的舊社會來說,

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而長城的修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耗費了國家精力,但在建成之後對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益處是源源不斷的。

是以,這項修建工程很是值得的。

修長城,疏交通,固關中

萬裡長城最初的建設理念隻是為了預防北方異族的入侵嗎?

其實,還遠遠不止這一點。

當時中原大地剛剛統一,各地區原本的貴族舊勢力還很強大,一時間難以攻破。

若不能保持中央和各地區之間的交通樞紐聯系,

建立的國家随時會出現再次分裂的局面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秦王有先見之明,

意識到了疏導交通的重要性

。是以,需要盡快恢複戰争時失修的道路交通。而修建長城,既能疏通道路,又能禦敵以外,

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秦國剛建立新政之初,嬴政命大将蒙恬督工修補長城,不過隻是在先秦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小範圍的修整工作,

将西周時期的舊城牆連接配接起來。

後來秦始皇又從全國征集勞動力,大規模進行興修。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北京八達嶺的萬裡長城,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是再後來各朝各代大規模的征集人力物力進行全面修築的一項軍事工程。

長城的建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巧奪天工。城牆的沿線和各險要處都設有關口,

如山海關、居庸關等

,為預防外敵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永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可萬世永承。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長城是由一道道堅固的城牆連接配接而成,上有堡壘,可放哨。這樣堅不可摧的陣勢,猶如一道道天然的屏障,

敵軍是很難攻破的。

明末清初,鎮守遼東的平西王吳三桂,為赢回愛妾陳圓圓,投靠了清政府,引清兵入山海關。

導緻大明江山覆滅,遂成千古罪人

倘若當初吳三桂沒有親自引兵入關,清朝軍隊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攻入中原大地的。大明王朝興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

多爾衮或許要再耗上個三五十年也未可知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巍巍中華,前人栽樹,後人納涼,

萬裡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