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中國社會,本質上就是以“人情”為紐帶的關系型社會。所有人的社交網絡,人情關系,親緣聯系,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關系網。
在“人情”當中,有一種感情跟我們息息相關,那就是“親情”。
從傳統的觀念來說,隻要你跟他有着一定的血脈關系,或者存在婚姻及親屬利益上的往來,那雙方都能以“親人”相稱。
自古以來,重視親情,這是銘刻于我們内心深處的天性。
隻要别人說他是你的親戚,你立馬會産生親切感。這說明了什麼?隻能說明“親緣關系”的影響是巨大的。
但是,随着資訊化社會的發展,随着物質條件的逐漸優化,如今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仇親”問題。
何為“仇親”呢?那就是親人之間互相仇視,你看不起我,我也痛恨你,比外人還要不如。這,就是當下“親情關系”發展的阻礙。
原以為人們會認識到這個問題,進而加以改正。殊不知,現代人竟然接受了“仇親”的行為,讓當下的親情逐漸滋生出巨大的沖突。
可以說,仇親現象,終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關鍵原因有這4點。
02
原因一:仇親問題突出,跟“物質利益”有關系。
跟外人交往,雙方之間談些利益,其實問題不大。因為雙方之間沒有任何的親緣關系,不必要做出太多的讓步。
但是,跟親人交往,尤其是跟親戚交往,一旦雙方之間存在利益往來,那問題就大了。因為利益會讓“親人”成為“仇人”。
每當談到“利益”,我們都會想到這麼一些觀點。
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什麼“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什麼“親兄弟,明算賬”。
上述這三種情況,在如今的生活中層出不窮。隻要親人之間存在利益上的問題,那所謂的感情都會被人抛諸腦後,所謂的血緣關系都會被人無視。
物質越是豐富,人心越是急躁。而急躁的本質,就是割裂了親人之間的感情,讓仇親問題成為了趨勢。
03
原因二:仇親問題突出,跟“觀念變化”有關系。
為什麼以往的人們都崇尚“親情”呢?兩個關鍵的心理。
首先,他們重視傳統的親緣關系。這種重視,并非是口頭上的重視,而是言行上的重視。哪怕到他們老去,他們都會把傳統的親緣關系放在心上。
其次,他們認為親人之間需要互幫互助。這種“互幫互助”的心理,在以往那個封閉的小農社會,基本上屬于“大勢所趨”的潮流。
但是,當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傳統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抛棄。隻要你談到“傳統”二字,年輕人或者中年人,都會對你投來鄙夷的目光。
這是一個抛棄傳統,甚至仇視傳統的時代。這一點,誰也無法改變。因為“觀念”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來積累及質變的結果。
如今的人們,崇尚自由且獨善其身的理念,崇尚無拘無束,不受親情束縛的生活。如此,斷親就會成為常态,仇親就會成為現實。
04
原因三:仇親問題突出,跟“快節奏”的生活有關。
在網絡上,隻要我們談到親戚,相信我們都會抱怨,不是說親戚這裡不好,就是說親戚那裡不對,仿佛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的優點一般。
像這樣的行為,到底正不正常呢?說正常也正常,而說不正常也很不正常。
正常在于,如今的親戚都有着“見不得人好”的心态,如此,他們被人仇視,甚至被人厭惡,也算是人之常情。
不正常在于,二十年前的親情依舊比較正常,怎麼二十年後的親情卻變得如此“岌岌可危”呢?一切,都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
或許,這跟快節奏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作家認為,這是一個感情淡漠且精神貧瘠的時代。大多人都披着道德的外衣去占據制高點,背後卻幹着令人發指的事。
可以說,快節奏的背後,就是人性淪喪的開始,更是親情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
05
原因四:科技網絡的普及,割裂了親緣關系。
有人總結過現代人的三大習慣。
想吃飯的時候,習慣躺在床上點外賣,最好外賣小哥能夠送到床邊。
想社交的時候,習慣在網絡上找朋友,反正怎麼友善怎麼來。
想培養感情的時候,習慣通過微信談論人生,反正朋友圈成為了感情的培養皿。
試想,親情的培養,真的能夠通過網絡快速地培養起來嗎?絕對不可能。
當親情被人忽略,平時沒有維系關系,人與人之間出現沖突之後,那仇親的現象,不就出現了嗎?
當我們習慣了網絡聊天,而抛棄了線下相處的社交習慣之後,那斷親的問題,不就突出了嗎?
現代人,壓力大,愛友善,求自由,恨傳統。如此,所有的親緣關系都會出現問題。
文/舒山有鹿